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包括支撐柱,該支撐柱的上端設置有連接端頭,該支撐柱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三個側立的支撐板,其中,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通過弧形凹槽過渡,每一個支撐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在相鄰兩個支撐板的側壁之間還橫向連接有加強結構。其有益效果是:提高了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在使用時的穩定性,提高生產效率,整體結構簡單、安裝簡易方便,無需后續處理暴露面,有利于企業標準化的實施,不僅可以精確地控制樓板厚度,同時也能降低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在使用過程中的損壞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
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
,具體涉及一種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
技術介紹
隨著建筑業的高速發展,施工質量的標準也越來越高,各類高效率的機械設備紛紛出現。其中樓板混凝土澆筑控制器是房屋建筑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工具,它是以樓板四周預留柱筋上的標高線為基準,激光掃描水平面后向下測量,通過控制樓板混凝土澆筑控制器的高度來控制樓板的澆筑厚度。但是現有的混凝土澆筑控制器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在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澆筑控制器不能很好地固定在預設地點,導致樓板厚度的精確度不高,需要人工多次重復測量,過程復雜,而且對混凝土澆筑控制器本身也會存在較大的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提高了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在使用時的穩定性,提高生產效率,整體結構簡單、安裝簡易方便,無需后續處理暴露面,有利于企業標準化的實施,不僅可以精確地控制樓板厚度,同時也能降低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在使用過程中的損壞度。一種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包括支撐柱,該支撐柱的上端設置有連接端頭,該支撐柱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三個側立的支撐板,其中,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通過弧形凹槽過渡,每一個支撐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在相鄰兩個支撐板的側壁之間還橫向連接有加強結構。上述結構中支撐柱的上端設置有連接端頭,可以連接外部器件,增強該裝置的實用性;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通過弧形凹槽過渡,該凹槽用于放置鋼筋架的底筋,凹槽的直徑比工地上現用的鋼筋架底筋稍大,可以很好地將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和鋼筋架固定在一起,同時通過鋼筋架的自身重量可以很好地增強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穩固性;在相鄰兩個支撐板的側壁之間還橫向連接有加強結構,進一步加強了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穩定性。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連接端頭為圓形平臺,該圓形平臺的底面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均勻設置有加強筋。設置的加強筋可以提高連接端頭與支撐柱之間連接穩固性。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連接端頭的上端面設置有環形的卡接槽。連接端頭通過該卡接槽可以和外部器件連接。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加強結構包括水平加強板和豎立加強板,所述豎立加強板設置在所述水平加強板的上端面。設置兩種加強板進一步提高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穩定性。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加強結構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留有間隙。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水平加強板寬度寬于其余水平加強板的寬度。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水平加強板處于凹槽正下方,設置的寬度寬于其余水平加強板的寬度,可以有效增強穩固性。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支撐柱的側壁上設置有四個側立的支撐板,且呈十字形分布,除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外,其余支撐板為三角形板。四個支撐板設置呈十字形分布有利于提高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穩定性。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支撐柱、連接端頭、支撐板以及加強結構一體注塑成型。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支撐柱、連接端頭、支撐板以及加強結構一體3D打印成型。可選地,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中,連接端頭的頂端到支撐柱底端之間的高度為8cm~20cm。本技術的顯著效果: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包括支撐柱,該支撐柱的上端設置有連接端頭,該支撐柱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三個側立的支撐板,其中,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通過弧形凹槽過渡,每一個支撐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在相鄰兩個支撐板的側壁之間還橫向連接有加強結構;該凹槽用于放置鋼筋架的底筋,凹槽的直徑比工地上現用的鋼筋架底筋稍大,可以很好地將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和鋼筋架固定在一起,同時通過鋼筋架的自身重量可以很好地增強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穩固性。可以提高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在使用時的穩定性,提高生產效率,而且不需要二次處理該裝置產生的暴露面,不僅可以精確地控制樓板厚度,同時也能降低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在使用過程中的損壞度,整體結構簡單、安裝簡易方便,成本較低。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實施例中的使用狀態圖。附圖標記:1-支撐柱;2-連接端頭;3-支撐板;4-凹槽;5-加強結構;6-加強筋;7-連接件21-卡接槽;51-水平加強板;52-豎立加強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因此只是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實施例:參照附圖1、附圖2和附圖3,一種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包括支撐柱1、連接端頭2、卡接槽21、支撐板3、凹槽4、加強結構5、水平加強板51、豎立加強板52、加強筋6、連接件7;連接端頭2設置在支撐柱1的上端,連接端頭2為圓形平臺,該圓形平臺的底面與支撐柱1的側壁之間均勻設置加強筋6,設置的加強筋6可以提高連接端頭2與支撐柱1之間連接穩固性,連接端頭2的上端面設置環形的卡接槽21,連接端頭2通過該卡接槽21可以和外部器件連接;支撐板3設置在支撐柱1的側壁上,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上端與支撐柱1的側壁之間通過弧形凹槽4過渡,該凹槽4用于放置鋼筋架的底筋,凹槽4的直徑比工地上現用的鋼筋架底筋稍大,可以很好地將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和鋼筋架固定在一起,同時通過鋼筋架的自身重量可以很好地增強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穩固性;每一個支撐板3的下端與支撐柱1的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在相鄰兩個支撐板3的側壁之間還橫向連接有加強結構5,加強結構5包括水平加強板51和豎立加強板52,所述豎立加強板52設置在所述水平加強板51的上端面,設置兩種加強板進一步提高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穩定性;加強結構5與所述支撐柱1的側壁之間留有間隙;連接件7卡接在卡接槽21上,從而實現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與外部器件連接。優選地,為了進一步加強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穩定性,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水平加強板寬度寬于其余水平加強板的寬度,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水平加強板處于凹槽4正下方,設置的寬度寬于其余水平加強板的寬度,可以有效增強穩固性;支撐柱1的側壁上設置有四個側立的支撐板3,且呈十字形分布,除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外,其余支撐板為三角形板。優選地,在實際生產中,為了提高效率,支撐柱1、連接端頭2、支撐板3以及加強結構5一體注塑成型;支撐柱1、連接端頭2、支撐板3以及加強結構5一體3D打印成型;連接端頭2的頂端到支撐柱1底端之間的高度為8cm~20cm。在具體實施使用的過程中,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可以預先埋在混凝土內,為了簡易安裝,也可以在澆筑混凝土之前臨時安裝,然后再使用布料機澆筑,可以有效地減小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的損壞程度;當按照厚度匹配連接后,凹槽4和施工鋼筋架的底筋固定連接,凹槽4的直徑比工地上現用的鋼筋架底筋稍大,可以很好地將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和鋼筋架固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承受鋼筋的重量,同時通過鋼筋的自重可以限制該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柱,該支撐柱的上端設置有連接端頭,該支撐柱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三個側立的支撐板,其中,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通過弧形凹槽過渡,每一個支撐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在相鄰兩個支撐板的側壁之間還橫向連接有加強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柱,該支撐柱的上端設置有連接端頭,該支撐柱的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三個側立的支撐板,其中,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通過弧形凹槽過渡,每一個支撐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柱的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在相鄰兩個支撐板的側壁之間還橫向連接有加強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端頭為圓形平臺,該圓形平臺的底面與所述支撐柱的側壁之間均勻設置有加強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端頭的上端面設置有環形的卡接槽。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樓板澆筑厚度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結構包括水平加強板和豎立加強板,所述豎立加強板設置在所述水平加強板的上端面。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段明凱,
申請(專利權)人:段明凱,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