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包括噴嘴本體,噴嘴本體上設置有用于分別對應向發動機的相鄰汽缸內噴油的兩個噴油孔;即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一個活塞冷卻噴嘴可對兩相鄰汽缸內的活塞進行冷卻,可在發動機運行過程中高效率的冷卻活塞底部,節省活塞冷卻噴嘴的使用數量,節約使用成本;同時該活塞冷卻噴嘴可直接安裝在發動機的曲軸箱體的預留安裝位上,然后再將發動機缸體與曲軸箱體連接,以實現活塞冷卻噴嘴位于相鄰汽缸間的缸壁下方,安裝容易實現,無需再單獨設置工裝對其進行安裝,不但方便快捷,節約安裝進程,而且成本大大降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
本技術涉及發動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
技術介紹
汽車在運行過程中,為了保證汽車發動機活塞頭部不至于過熱,需要對活塞頭部進行冷卻,冷卻的原理是在活塞的頭部內設置冷卻油道,然后由在缸頭上安裝的活塞冷卻噴嘴,向冷卻油道內噴射冷卻機油,以達到降低活塞頭部溫度的目的。在傳統的發動機設計中,一個活塞通常設置一個冷卻噴嘴,噴油方向固定不變,在多缸發動機中需要設置多個冷卻噴嘴支架,且活塞冷卻噴嘴多安裝在缸體上,由于需要對燃燒室和活塞安裝結構進行避讓,通常需要設置專門的工裝將活塞冷卻噴嘴安裝在發動機缸體上,安裝工序復雜,且使用成本較高。因此,需要對現有的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進行改進,能再發動機運行過程中高效率冷卻活塞,并且可節省零部件的使用數量,節約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一種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能再發動機運行過程中高效率冷卻活塞,并且可節省零部件的使用數量,節約成本。本技術的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包括噴嘴本體,噴嘴本體上設置有用于分別對應向發動機的相鄰汽缸內噴油的兩個噴油孔。進一步,活塞冷卻噴嘴的底部形成連通于發動機的曲軸箱體潤滑油道的進油孔,噴油孔與進油孔連通并向上向外傾斜設置。進一步,兩噴油孔的孔中心延長線的夾角為70°-75°。進一步,噴嘴本體向上延伸一體成形有用于與發動機相鄰汽缸間的缸壁底部限位配合的限位柱。進一步,活塞冷卻噴嘴上還設置有用于與發動機的曲軸箱體形成定位安裝的環肩。進一步,噴嘴本體下部設置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密封圈安裝槽。進一步,進油孔為文丘里結構。進一步,兩噴油孔以進油孔的孔中心線為中線對稱設置。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的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其在使用時安裝在發動機的曲軸箱體上并位于多缸發動機相鄰汽缸間的缸壁下方,通過其上設置的兩個噴油孔分別向位于活塞冷卻噴嘴兩側的相鄰汽缸內噴油,以對活塞的底部進行冷卻,且還可對連桿進行冷卻;即本技術通過一個活塞冷卻噴嘴可對兩相鄰汽缸內的活塞進行冷卻,可在發動機運行過程中高效率的冷卻活塞底部,節省活塞冷卻噴嘴的使用數量,節約使用成本;同時該活塞冷卻噴嘴可直接安裝在發動機的曲軸箱體的預留安裝位上,然后再將發動機缸體與曲軸箱體連接,以實現活塞冷卻噴嘴位于相鄰汽缸間的缸壁下方,安裝容易實現,無需再單獨設置工裝對其進行安裝,不但方便快捷,節約安裝進程,而且成本大大降低。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使用狀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與發動機曲軸箱體和發動機缸體的裝配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使用狀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與發動機曲軸箱體和發動機缸體的裝配示意圖,圖中虛線代表噴油孔噴油方向,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包括噴嘴本體1,噴嘴本體1上設置有用于分別對應向發動機的相鄰汽缸內噴油的兩個噴油孔(圖中為噴油孔5和噴油孔5a);本技術的活塞冷卻噴嘴適用于多缸發動機,發動機的缸體2設置有至少兩個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可為兩缸、三缸或四缸發動機,噴嘴本體1對應設置于發動機缸體2相鄰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間的缸壁4下方,噴嘴本體1對應兩側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分別設置有一個向活塞(圖中為活塞6和活塞6a)底部噴油的噴油孔(圖中為噴油孔5和噴油孔5a);如圖所示,在相鄰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的缸壁4底部下方各設置有一個活塞冷卻噴嘴,活塞冷卻噴嘴可向位于其兩側的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內噴油以對活塞底部進行冷卻;其中,活塞冷卻噴嘴1安裝在發動機的曲軸箱體7上,在發動機的曲軸箱體7上設置有活塞冷卻噴嘴安裝座10,活塞冷卻噴嘴1下端直接插入安裝座內形成安裝,然后再將發動機缸體2與曲軸箱體7裝配,以實現活塞冷卻噴嘴位于相鄰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的缸壁4下方;活塞在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內做上下往復運動,在發動機做功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傳遞到活塞底部,采用上述的冷卻機構,一個活塞冷卻噴嘴1可對兩個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內的活塞進行冷卻,并且自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下方向上方噴射機油,對活塞的底部進行冷卻,將活塞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帶走,從而達到降低熱機部分溫度。本實施例中,活塞冷卻噴嘴1的底部形成連通于發動機的曲軸箱體7潤滑油道的進油孔8,噴油孔(圖中為噴油孔5和噴油孔5a)與所述進油孔8連通并向上向外傾斜設置;如圖所示,進油孔8為豎直設置的孔道結構,其自活塞冷卻噴嘴1的底部向內部延伸形成,噴油孔(圖中為噴油孔5和噴油孔5a)的出油方向為向上且向外并朝向活塞底部的方向,形成傾斜結構。本實施例中,兩噴油孔的孔中心延長線的夾角α為α為70°-75°;其中,優選的夾角α可為70°、71°、72°、73°、74°或75°,在此夾角范圍內,活塞上下往復運動自上止點到下止點位置,噴油孔(圖中為噴油孔5和噴油孔5a)所噴射的機油均可到達活塞底部,并且隨著活塞的上下運動可對活塞底部的不同位置進行噴油冷卻。本實施例中,噴嘴本體向上延伸形成有用于與相鄰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間的缸壁4底部限位配合的限位柱7;即缸壁4底部可防止活塞冷卻噴嘴1向上的竄動,以保證其工作穩定。本實施例中,活塞冷卻噴嘴1上還設置有用于與發動機的曲軸箱體7形成定位安裝的環肩8;易于形成定位裝配。本實施例中,活塞冷卻噴嘴1的本體下部設置有用于安裝密封圈的密封圈安裝槽9;用于安裝密封圈,以對活塞冷卻噴嘴與曲軸箱體潤滑油道間的連接形成密封。本實施例中,進油孔8為文丘里結構;即自潤滑油道進入進油孔8的機油可形成加速效果,以具有較高的噴射力向活塞底部噴射。本實施例中,兩噴油孔以進油孔的孔中心線為中線L對稱設置;在活塞冷卻噴嘴裝配到曲軸箱體后,進油孔的中心線與相鄰汽缸的對稱中心線重合,即每一活塞冷卻噴嘴1正對發動機缸體2的相鄰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的缸壁4底部設置,具有較好的對中性,并且保證對兩側汽缸(圖中為汽缸3和汽缸3a)內的活塞噴油均勻。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噴嘴本體,所述噴嘴本體上設置有用于分別對應向發動機的相鄰汽缸內噴油的兩個噴油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噴嘴本體,所述噴嘴本體上設置有用于分別對應向發動機的相鄰汽缸內噴油的兩個噴油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冷卻噴嘴的底部形成連通于發動機的曲軸箱體潤滑油道的進油孔,所述噴油孔與所述進油孔連通并向上向外傾斜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其特征在于:兩所述噴油孔的孔中心延長線的夾角為70°-75°。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活塞冷卻噴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噴嘴本體向上延伸一體成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飛揚,鄭炳方,張春洲,黃世明,何家軍,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