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的是一種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其懸索橋的架橋機包括架梁機1,架梁機1包括機架1?1和起重裝置1?2,機架1?1包括行走裝置1?1?1、懸索吊桿支撐1?1?2和起重裝置1?2運行的軌道1?1?3,行走裝置1?1?1固定在機架1?1的底部,在已架設的梁上運行,起重裝置1?2沿著軌道1?1?3在架梁機1的上方作長度方向運動;吊桿支撐1?1?2兩側的底部設有吊桿支承座1?1?2?1,吊桿支承座1?1?2?1與吊桿底部的螺紋連接成一體時,架梁機1的前部載荷由吊桿支撐1?1?2通過支承座1?1?2?1作用于懸索的吊桿上。優點:架橋機利用已架設的梁和懸索橋的吊桿完成每節預制梁的架設,施工簡單、施工周期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一種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屬于橋梁工程
技術介紹
現有懸索橋多用鋼桁架加勁梁,采用行走式橋面吊機懸臂拼裝法施工,在已經架設完成的鋼桁加勁梁上鋪設軌道,然后行走式橋面吊機前行,架設下一節段,現場拼裝工作量大,吊裝吊具復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是一種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其目的旨在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其主要優點:架橋機利用已架設的梁和懸索橋的吊桿完成整節梁的架設,施工簡單、施工周期短。本專利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懸索橋的架橋機包括架梁機1,架梁機1包括機架1-1和起重裝置1-2,機架1-1包括行走裝置1-1-1、懸索吊桿支撐1-1-2和起重裝置1-2運行的軌道1-1-3,行走裝置1-1-1固定在機架1-1的底部,在已架設的梁上運行,起重裝置1-2沿著軌道1-1-3在架梁機1的上方作長度方向運動;吊桿支撐1-1-2兩側的底部設有吊桿支承座1-1-2-1,吊桿支承座1-1-2-1與吊桿底部的螺紋連接成一體時,架梁機1的前部載荷由吊桿支撐1-1-2通過支承座1-1-2-1作用于懸索的吊桿上。行走裝置1-1-1包括后部行走裝置1-1-1A和中間行走裝置1-1-1B,架橋機還包括支承裝置2,支承裝置2兩側的底部設有懸索吊桿支承座2-1,支承座2-1與吊桿底部的螺紋連接成一體時,架梁機1的前部載荷由支承裝置2通過支承座2-1作用于懸索的吊桿上;支承座2-1與吊桿脫離后,支承裝置2沿著機架1-1運行;當支承座1-1-2-1與吊桿脫離時,架梁機1通過支承裝置2向前運行。架橋機還包括支承裝置2,支承裝置2兩側的底部設有懸索吊桿支承座2-1,支承座2-1與吊桿底部的螺紋連接成一體時,架梁機1的前部載荷由支承裝置2通過支承座2-1作用于懸索的吊桿上;支承座2-1與吊桿脫離后,支承裝置2沿著水平機架1-1運行;當支承座1-1-2-1與吊桿脫離時,架梁機1通過支承裝置2向前運行。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架橋機利用已架設的梁和懸索橋的吊桿完成整節梁的架設,施工簡單、施工周期短。附圖說明圖1是重心位于后部行走裝置1-1-1A和中間行走裝置1-1-1B之間的架梁機1的結構示意圖,也是組成架梁機1的機架1-1和旋轉起重裝置1-2B的結構示意圖,也是組成機架1-1的行走裝置1-1-1、懸索吊桿支撐1-1-2和軌道1-1-3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向視圖,也是旋轉起重裝置1-2B在架梁機1-1的軌道1-1-3上行走的結構示意圖,也是底部行走裝置1-1-1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的B-B視圖,也是懸索吊桿支撐1-1-2兩側的底部設有吊桿支承座1-1-2-1的結構示意圖,也是吊桿支承座1-1-2-1與吊桿底部的螺紋連接成一體時,架梁機1的前部載荷由吊桿支撐1-1-2通過支承座1-1-2-1作用于懸索的吊桿上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第M-1梁3安裝固定在第M-1吊桿b和第M吊桿a上的結構示意圖,也是吊桿支撐1-1-2與第M+2吊桿b連接固定,將第M梁3運至第M-1梁3和第M-2梁3的上方架梁機1后部下方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旋轉起重裝置1-2B將第M梁3吊起,沿著軌道1-1-3前行至設定位置后將第M梁3下降至設定高度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旋轉起重裝置1-2B將第M梁3旋轉90度后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旋轉起重裝置1-2B升降、平動使第M梁3的位置滿足設計安裝要求,第M吊桿b和第M+1吊桿a與第M梁3相連,第M梁3與第M-1梁3相連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旋轉起重裝置1-2B運行至后端,吊桿支承座1-1-2-1斷開與第M+2吊桿b的連接后,下降至第M+2吊桿b以下位置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架梁機1向前運行至設定位置,將支承座1-1-2-1與第M+3吊桿b連接成一體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組成架梁機1的機架1-1和起重裝置1-2的結構示意圖,也是第M梁3傾斜放置在運輸車上,運至第M-1梁3和第M-2梁3的上方架梁機1后部的下方,梁的長度方向與橋的長度方向平行的結構示意圖;圖11是圖10的A向視圖,也是起重裝置1-2的結構示意圖,也是第M梁3傾斜放置在運輸車上的結構示意圖;圖12是圖10的B-B視圖,也是架梁機1的前部載荷由吊桿支撐1-1-2通過支承座1-1-2-1作用于懸索的吊桿上的結構示意圖;圖13是架梁機1上方的起重裝置1-2將第M梁3吊起,沿著軌道1-1-3前行至設定位置,通過起重裝置1-2使第M梁低于吊桿底部的結構示意圖;圖14是起重裝置1-2使第M梁3呈水平狀的結構示意圖;圖15是通過起重裝置1-2使第M梁3的位置滿足設計安裝要求,第M吊桿b和第M+1吊桿a與第M梁相連,第M梁3與第M-1梁3相連的結構示意圖;圖16是起重裝置1-2與第M梁3脫離,將起重裝置1-2運行至后端,支承座1-1-2-1與吊桿脫離的結構示意圖;圖17是架梁機1向前運行至設定位置,將支承座1-1-2-1與第M+3吊桿b連接成一體的結構示意圖;圖18是將第M梁3通過陸路或水路運至第M梁設定位置下方的結構示意圖;圖19是架梁機1上方的起重裝置1-2將第M梁3吊起的結構示意圖;圖20是起重裝置1-2使第M梁3的位置滿足設計安裝要求,第M吊桿b和第M+1吊桿a與第M梁3相連,第M梁3與第M-1梁3相連的結構示意圖;圖21是起重裝置1-2與第M梁3脫離運行至后端后,支承座1-1-2-1與吊桿脫離的結構示意圖;圖22是架梁機1向前運行至設定位置,將兩個支承座1-1-2-1分別與第M+2吊桿b第M+3吊桿b連接成一體的結構示意圖;圖23是組成架橋機的架梁機1和支承裝置2的結構示意圖,也是當支承座1-1-2-1與吊桿脫離時,架梁機1可以通過支承裝置2向前運行的結構示意圖;圖24是支承裝置2兩側底部的懸索吊桿支承座2-1的結構示意圖,也是支承座2-1與吊桿底部的螺紋連接成一體的結構示意圖;圖25是支承裝置2位于吊桿支撐1-1-2的后方,支承座1-1-2-1與第M+2吊桿b連接成一體;支承座2-1與第M+1吊桿b連接成一體的結構示意圖,也是第M梁3運至第M-1梁和第M-2梁的上方架梁機1后部的下方,梁的寬度方向與橋的長度方向平行的結構示意圖;圖26是旋轉起重裝置1-2B將第M梁3吊起,沿著軌道1-1-3前行至設定位置后將第M梁3下降至設定高度的結構示意圖;圖27是旋轉起重裝置1-2B將第M梁3旋轉90度后的結構示意圖;圖28是旋轉起重裝置1-2B升降、平動使第M梁3的位置滿足設計安裝要求,第M吊桿b和第M+1吊桿a與第M梁3相連,第M梁3與第M-1梁3相連的結構示意圖;圖29是旋轉起重裝置1-2B運行至后端,將支承座2-1與第M+1吊桿b脫離,下降至第M+1吊桿b以下位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0是支承裝置2向前運行至設定位置,將支承座2-1與第M+2吊桿a連接成一體的結構示意圖,也是將支承座1-1-2-1與第M+2吊桿b脫離的結構示意圖;圖31是架梁機1向前運行至設定位置,將支承座1-1-2-1與第M+3吊桿b連接成一體的結構示意圖;圖32是將支承座2-1與第M+2吊桿a脫離的結構示意圖;圖33是支承裝置2向前運行至設定位置,將支承座2-1與第M+2吊桿b連接成一體的結構示意圖;圖34是將第M梁傾斜放置在運輸車上,運至第M-1梁3和第M-2梁3的上方架梁機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其特征是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包括架梁機(1),架梁機(1)包括機架(1?1)和起重裝置(1?2),機架(1?1)包括行走裝置(1?1?1)、懸索吊桿支撐(1?1?2)和起重裝置(1?2)運行的軌道(1?1?3),行走裝置(1?1?1)固定在機架(1?1)的底部,在已架設的梁上運行,起重裝置(1?2)沿著軌道(1?1?3)在架梁機(1)的上方作長度方向運動;吊桿支撐(1?1?2)兩側的底部設有吊桿支承座(1?1?2?1),吊桿支承座(1?1?2?1)與吊桿底部的螺紋連接成一體時,架梁機(1)的前部載荷由吊桿支撐(1?1?2)通過支承座(1?1?2?1)作用于懸索的吊桿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其特征是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包括架梁機(1),架梁機(1)包括機架(1-1)和起重裝置(1-2),機架(1-1)包括行走裝置(1-1-1)、懸索吊桿支撐(1-1-2)和起重裝置(1-2)運行的軌道(1-1-3),行走裝置(1-1-1)固定在機架(1-1)的底部,在已架設的梁上運行,起重裝置(1-2)沿著軌道(1-1-3)在架梁機(1)的上方作長度方向運動;吊桿支撐(1-1-2)兩側的底部設有吊桿支承座(1-1-2-1),吊桿支承座(1-1-2-1)與吊桿底部的螺紋連接成一體時,架梁機(1)的前部載荷由吊桿支撐(1-1-2)通過支承座(1-1-2-1)作用于懸索的吊桿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其特征是所述的行走裝置(1-1-1)包括后部行走裝置(1-1-1A)和中間行走裝置(1-1-1B)。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用于懸索橋的架橋機,其特征是所述的起重裝置(1-2)位于架梁機(1)的后方時,架梁機(1)的重心位于后部行走裝置(1-1-1A)和中間行走裝置(1-1-1B)之間,或者增加配重使架梁機(1)的重心位于后部行走裝置(1-1-1A)和中間行走裝置(1-1-1B)之間,或者增加輔助裝置,當支承座(1-1-2-1)與吊桿脫離架梁機(1)向前運行時不會產生傾翻,其特征是所述的吊桿支撐(1-1-2)位于機架(1-1)的下方,設吊桿支撐(1-1-2)原始位置位于第(M+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燏斌,
申請(專利權)人:王燏斌,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