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建筑支模技術領域中的一種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由支模立柱(1)、模板(2)和墻體厚度定尺件(3)構成,支模立柱(1)間隔一定距離固定在建筑物天花板或橫梁與樓地面之間,二面模板(2)固定在兩側支模立柱(1)之間,二面模板(2)之間有墻體厚度定尺件(3),并固定在模板(2)的通孔(4)上,其特征在于支模立柱(1)或部分支模立柱(1)為帶千斤頂的支模立柱(1),由上部的撐桿(9)和底部的千斤頂構成,撐桿(9)的底端與千斤頂上端配合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中模板固定設備落后、成本高、操作困難、施工時間長且勞動強度大、耗時耗力的技術缺陷,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施工方便、效率高的優點。(*該技術在2018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建筑支模
,具體涉及一種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建筑墻體就地成型施工以及其它類似建筑施工中,往往需要采用模板進行搭建形成由兩側模板構成的墻體澆注型腔,然后進行澆注固化以形成就地成型墻體。隨著現澆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建筑施工中要相應地大量采用鋼管、扣件或木材等用來支撐澆注模板。現有技術采用鋼管為支模立柱,需要工人扶持直至支模立柱與水平背楞通過捆綁或扣件固定在一起后才能放手;固定墻體厚度定尺件時,也需要工人在兩面模板之間扶住定尺導管并對準模板上的通孔,直至套入穿墻螺栓后才能放手;整個支模過程不僅操作十分麻煩和困難,需要很多工人,耗時耗力,而且,使用的穿墻螺栓長度遠遠大于固定模板的需要,不僅浪費材料,還大大增加了旋緊螺母的時間。這樣既增加了勞動力成本,又占用了大量的施工場地,既費時費力,又延長了施工周期,并且使工程造價長期得不到有效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澆注墻體的支模方法中所存在的模板固定設備落后、成本高、操作困難,施工時間長且勞動強度大,耗時耗力的技術缺陷,為人們提供一套結構簡單、成本低、施工方便、效率高的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技術的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由支模立柱、模板和墻體厚度定尺件構成,支模立柱間隔一定距離固定在建筑物天花板或橫梁與樓地面之間,二面模板固定在兩側支模立柱之間,二面模板之間有墻體厚度定尺件,并固定在模板的通孔上,其特征在于支模立柱或部分支模立柱為帶千斤頂的支模立柱,由上部的撐桿和底部的千斤頂構成,撐桿的底端與千斤頂上端配合連接。-->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模立柱或部分支模立柱上設定有螺旋緊固器或與模板通孔配合的通孔;或兩側支模立柱的外側有通過緊固件連接固定的背楞;緊固件由扣件和穿墻螺栓構成,所述墻體厚度定尺件為定尺導管。上述方案中,所述撐桿的頂端設置有插桿,插桿與撐桿承插或螺紋配合。上述方案中,所述千斤頂為螺旋式千斤頂、液壓式千斤頂、杠桿式千斤頂、斜面式千斤頂或電動式千斤頂。上述方案中,所述螺旋式千斤頂由伸縮調節桿、帶圓槽的底座和旋轉裝置構成,其中,撐桿的底端與伸縮調節桿的上端通過螺紋配合,伸縮調節桿的底端設置有與底座上的圓槽相配合的活動圓球,旋轉裝置設置在伸縮調節桿上。上述方案中,所述螺旋式千斤頂由伸縮調節桿、軸承、軸承座和旋轉裝置構成,其中,撐桿的底端與伸縮調節桿的上端通過螺紋配合,伸縮調節桿的底端通過軸承與軸承座連接,旋轉裝置設置在伸縮調節桿上。上述方案中,所述墻體厚度定尺件為凸形墻體厚度定尺件或帶檔板的墻體厚度定尺件,并直接插入模板的通孔中。上述方案中,所述墻體厚度定尺件為粗細均勻的墻體厚度定尺件,并固定在模板的通孔上的導管插座上。上述方案中,所述導管插座由大小兩段柱體或空心柱體構成,小段小于模板的通孔并與通孔配合,大段大于模板的通孔,大段或小段與墻體厚度定尺件配合。上述方案中,所述導管插座小段上設置有螺紋,螺紋與螺母配合;或者在小段上套有卡片。使用時,首先按墻體定位線用千斤頂將支模立柱間隔一定距離固定在建筑物天花板或橫梁與樓地面之間,將一面模板固定在支模立柱一側,墻體厚度定尺件固定在模板的通孔上,另一面模板靠緊墻體厚度定尺件,用支模立柱固定另一面模板,然后交付使用;或者,用緊固件將背楞固定在支模立柱上,再交付使用。本技術是設計人通過長期摸索,反復實踐總結出來的科學實用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由于支模立-->柱和墻體厚度定尺件容易固定,因而占用施工場地小,搭建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同樣面積的墻體,原來需七、八個工人操作五、六個小時,而采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時只需三個工人操作一、兩個小時,因此,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施工方便、大量節省人工和工時、效率高的優點。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支模裝置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支模裝置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二的支模裝置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帶螺旋式千斤頂的支模立柱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另一型螺旋式千斤頂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扣件和穿墻螺栓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導管插座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的導管插座使用狀態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的墻體厚度定尺件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技術的墻體厚度定尺件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技術的導管插座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技術的導管插座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支模立柱;2.模板;3.墻體厚度定尺件;4.通孔;5.背楞;6.扣件;7.穿墻螺栓;8.定尺導管;9.撐桿;10.插桿;11.伸縮調節桿;12.底座;13.旋轉裝置;14.活動圓球;15.軸承;16.軸承座;17.導管插座;18.柱體;19.螺母;20.卡片。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技術不僅限于所述實施例。實施例一本例的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如圖二所示,由支模立柱1、模板2和墻體厚度定尺件3構成,支模立柱1間隔一定距離固定在建筑物天花板或橫梁與樓地面之間,二面模板2固定在兩側支模立柱1之間,二面模板2之間有墻體厚度定尺件3,并固定在模板2的通孔4上,其特征在于支模立柱1或部分支模立柱1為帶千斤頂的支模立柱1,由上部的撐桿9和底部的千斤頂構成,撐桿9的底端與千斤頂上端配-->合連接。其中,本例所用的帶千斤頂的支模立柱1如圖四所示,由上部的撐桿9和底部的螺旋式千斤頂構成,撐桿9的底端與螺旋式千斤頂上端配合連接,撐桿9的頂端設置有插桿10,以延長支模立柱的長度,插桿10與撐桿9承插或螺紋配合;螺旋式千斤頂由伸縮調節桿11、帶圓槽的底座12和旋轉裝置13構成,其中,撐桿9的底端與伸縮調節桿11的上端通過螺紋配合,伸縮調節桿11的底端設置有與底座12上的圓槽相配合的活動圓球14,旋轉裝置13為設置在伸縮調節桿11上的孔,通過插入孔中的鐵桿使伸縮調節桿11旋轉。使用時,將底座12間隔一定距離放在需要澆注的墻體的定位線上,將伸縮調節桿11底端圓球14與底座12的圓槽嵌合,用鐵桿插入伸縮調節桿11上的孔使伸縮調節桿11旋轉,調節撐桿9的高度,使撐桿9牢牢地頂在建筑物天花板或橫梁與樓地面之間,當撐桿9的高度不夠時,可在其頂部增添插桿10,多根支模立柱排列固定即形成了固定模板的支撐欄桿,較現有技術大大提高了效率。然后將一面模板2固定在帶螺旋式千斤頂的支模立柱1一側,墻體厚度定尺件3固定在模板2的通孔4上,另一面模板2靠緊墻體厚度定尺件3,用帶螺旋式千斤頂的支模立柱1固定另一面模板2,然后交付使用。本例所用的墻體厚度定尺件3如圖九所示,為凸形柱體或凸形空心柱體,把柱體小端直接插入模板2的通孔4中,即可將墻體厚度定尺件3固定在模板2的通孔4上,操作簡便,省時省力,可大量節省人工。實施例二本例的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如圖一和圖三所示,是在固定好的兩側支模立柱1的外側有通過緊固件連接固定的背楞5。本例所用的支模立柱1有少部分為普通支模立柱,即是不帶千斤頂的支模立柱,其余同實施例一。本例所用的墻體厚度定尺件3如圖八所示,為粗細均勻的空心定尺導管8,安裝在模板2的通孔4上的導管插座17上。導管插座17如圖七和圖八所示,由大小兩段空心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由支模立柱(1)、模板(2)和墻體厚度定尺件(3)構成,支模立柱(1)間隔一定距離固定在建筑物天花板或橫梁與樓地面之間,二面模板(2)固定在兩側支模立柱(1)之間,二面模板(2)之間有墻體厚度定尺件(3),并固定在模板(2)的通孔(4)上,其特征在于支模立柱(1)或部分支模立柱(1)為帶千斤頂的支模立柱(1),由上部的撐桿(9)和底部的千斤頂構成,撐桿(9)的底端與千斤頂上端配合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由支模立柱(1)、模板(2)和墻體厚度定尺件(3)構成,支模立柱(1)間隔一定距離固定在建筑物天花板或橫梁與樓地面之間,二面模板(2)固定在兩側支模立柱(1)之間,二面模板(2)之間有墻體厚度定尺件(3),并固定在模板(2)的通孔(4)上,其特征在于支模立柱(1)或部分支模立柱(1)為帶千斤頂的支模立柱(1),由上部的撐桿(9)和底部的千斤頂構成,撐桿(9)的底端與千斤頂上端配合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千斤頂的支模立柱(1)上設定有螺旋緊固器或與模板(2)的通孔(4)配合的通孔;或兩側支模立柱(1)的外側有通過緊固件連接固定的背楞(5);緊固件由扣件(6)和穿墻螺栓(7)構成,所述墻體厚度定尺件(3)為定尺導管(8)。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撐桿(9)的頂端設置有插桿(10),插桿(10)與撐桿(9)承插或螺紋配合。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頂為螺旋式千斤頂、液壓式千斤頂、杠桿式千斤頂、斜面式千斤頂或電動式千斤頂。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現澆墻體的支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式千斤頂由伸縮調節桿(11)、帶圓槽的底座(12)和旋轉裝置(13)構成,其中,撐桿(9)的底端與伸縮調節桿(11)的上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小平,
申請(專利權)人:楊小平,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51[中國|四川]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