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使用于客車內之上方的客車用空調裝置,用以調節車內(包括駕駛座及車廂)之溫度,以保持適當之低溫。其主要之構造特征在于二風箱組合成一體,用二部馬達帶動四個圓筒形風扇旋轉,由側面吸入外部之空氣,吹向蒸發器而由風箱之出口排出,由于其組合后能產生諧調作用,從而可達到省電、風力強安裝容易等,傳統空調裝置所不能達到之效果。(*該技術在2009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車用空調裝置,具體地說涉及客車用空調裝置。一種客車空調裝置,系與客車之空調有關,更詳細地說,系指一種其主要構造包括二塑膠射出成型之上、下外殼,二部馬達,四個圓筒形風扇,二部蒸發器及覆蓋以絕熱材料的致冷劑的循環管道、二個膨脹閥等之客車用空調裝置。按一般之客車用空調裝置,主要均采用二截式,即各馬達并不組合為一體,而且風箱分開,故一部馬達僅配設一個風扇及一個風箱,為使車廂內之冷氣能均勻擴散,必須裝設二至三個同樣之獨立式空調系統,一方面安裝繁瑣,另一方面耗電且風力不足,往往影響行車馬力,不合經濟效益原則。鑒此,本專利技術人進行研究并改良設計,終于研究開發此一客車用空調裝置,其效用正足以解決傳統空調裝置之缺點。本專利技術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客車用空調裝置,其各馬達均帶動二圓筒形風扇旋轉,并同向吹向蒸發器,由風箱口排出,且風扇與另一馬達之反向旋轉風扇彼此之間產生諧調之效果,致其吸取之風量特強,是目前一般之獨立式客車用空調裝置所無法比擬。本專利技術之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客車用空調裝置,該裝置是裝設于十字型之外殼內(請參閱圖三),以便在冷空氣由風箱口排出時,可沿著十字型外殼向兩側延伸的出口分散排出,以達到均勻而最有效率之冷空氣調節作用,使駕駛座及后面之車廂均能共同享受冷空氣。本專利技術之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客車用空調裝置,該裝置是以二風箱組合為一體的方式,利用諧調之效應,達到省電及強風力之效果。本專利技術的又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客車用空調裝置,其中該裝置的構造為集中組合式,容易安裝,節省空間及材料。因此,本專利技術之客車用空調裝置主要包含二部馬達,該兩部馬達彼此反向放置,并且各馬達轉軸之兩端均套設一風扇,風扇形如圓筒,于旋轉時,其圓筒之圓形開口乃具吸力(內部呈真空),二風扇組合時,其吸力增強,并產生諧調之效果,從而增加各風扇之吸力,增大風量,由于馬達可同時帶動二風扇旋轉,因而可以省電。二個塑膠射出型之外殼分成上、下組合件,該上、下組合件之中央凸起部分之兩個小半圓筒狀用來承載馬達,四大半圓筒狀為圓筒形風扇的保護罩,另兩端之長方形殼體(風箱)則可作安裝蒸發器之位置,其前后左右互相對稱,而上殼兩端略呈傾斜狀,下殼兩端則為水平面,以便水平放置。本專利技術之主要冷卻原理如下蒸發器之上頂和下底與外殼接觸界面間,分別用保麗龍墊板及海棉墊板隔開,保護蒸發器之散熱片避免受壓變形,并減少其間的空隙以緩沖或降低發生碰撞的可能性。蒸發器本身由鋁合金制成的散熱片、致冷劑的循環管道及二塊固定板組合而成。上部設致冷劑之入口管,下部為致冷劑之出口管。入口管處配設膨脹閥,使高壓之致冷劑經膨脹閥后轉為低壓狀態。于是,在蒸發器中的致冷劑沸點下降(一般為0℃以下)。該致冷劑在與較高溫之空氣接觸時,通過熱傳導作用,吸收空氣之熱量而蒸發。而空氣本身,經由風扇之旋轉,由側面被風扇吸入并吹向蒸發器時,與致冷劑的循環管道及散熱片接觸,通過熱傳導作用將熱傳向致冷劑,而使本身溫度急速下降,成為冷空氣,排出風箱口。為了詳細了解本專利技術之構造內容及特征,茲附以圖示暨說明如后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之外觀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之分解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之實施示意圖。圖1、3和3中(1)…塑膠上殼(22)…插槽(2)…塑膠下殼(23)…中間承面(3)…馬達(24)…凹形固定桿(4)…圓筒形風扇(25)…組合線(5)…蒸發器(30)…軟木墊(6)…膨脹閥(31)…主軸(7)…入口管(41)…弧形葉片(8)…出口管(42)…補強面(9)…T形槽托板(43)…鐵線(10)…保麗龍墊(51)…固定板(11)…風箱殼(52)…散熱片(12)…插片(53)…致冷劑的循環管道(13)…馬達承座(54)…擋片(14)…肋緣(80)…絕熱材料(15)…風扇保護殼(110)…風箱出口(16)…弧面(A)…裝設處(17)…半圓形凸緣(B)…空氣入口(18)…中間壓持面(C)…冷空氣出口(19)…側面(421)…內扇(20)…海棉墊(422)…外扇(21)…平底面(150)…通口本專利技術主要包含兩個射膠成型外殼(1)、(2),兩部馬達(3),蒸發器(5),膨脹(6),四個圓筒形風扇(4),及覆蓋以絕熱材料(80)之出入口管(7)、(8)等。如圖1所示為本專利技術之外觀圖,其塑膠外殼可分為塑膠上殼(1)及塑膠下殼(2),借組合線(25)之旁設固定螺絲鎖合,兩端為風箱出口(110),以相反方向排出冷空氣,側面(19)為空氣之入口,由于本專利技術之馬達(3)是反向平行放置。本專利技術之主要特征之一在于,一俟該馬達帶動兩側之圓筒形風扇(4)(以下簡稱風扇)旋轉時,同側面(19)之二風扇就反方向旋轉,并于吸入空氣后分別吹向其鄰近之風箱內,再經風箱出口(110),排出冷空氣。塑膠外殼之風箱殼(11)內為蒸發器(5),是對吸入的空氣進行冷卻之主要物理變換裝置。肋緣(14)設置于風扇保護殼(15)、馬達承座(13)之上側,具有補強之作用。另外,如圖2所示,塑膠上殼(1)共有4個內部插片(12)與塑膠下殼(2)之插槽滑入配合,以對正其相互位置。下殼(2)之中間承面(23)內四個凸起之凹形固定桿(24)在與上殼(1)組合時,適配貼合其中間壓持面(18),采用螺絲穿設鎖固之設計,以便在本專利技術之裝置中央位置處固定馬達(3)。圖2所示為本專利技術裝置之分解圖,二部馬達(3)借助上、下半圓形之軟木墊(30)進行套合,及用如前述所述之凹形固定桿(24)之螺絲鎖定配設于塑膠外殼之馬達承座(13)上。該馬達左右兩端之風扇(4),于套入馬達主軸(31)后,各用一鐵線(43)捆綁,使風扇中心凸緣之切溝受到壓縮變小而緊緊鎖定,使之不易脫落。外部則以風扇保護殼(15)罩蓋保護。本專利技術之另一主要特征為風扇(4)之形狀如一圓筒,環設數弧狀葉片(41)呈渦輪狀排列,并由補強面(42)劃分內扇(421)及外扇(422),其弧狀葉片之走向相同,僅于旋轉時吸入空氣之方向不同,內扇(421)借通口(150)乃吸入靠近馬達處之空氣,而外扇(422)則由側面(19)吸入空氣,但兩者均以同方向將空氣吹入風箱內。兩部蒸發器(5)包括致冷劑的循環管道(53)、散熱片(52)、及由鋁合金制成的兩塊固定板(51)等。數百片之散熱片(52)內之致冷劑的循環管道(53)為平行式之彎管,兩側用正四方形固定板固定,固定板三邊緣有呈直角彎折之擋片(54),具有防止空氣由側邊溢散之作用。在蒸發器(5)外部連接之出、入口管(8)、(7),其外部用絕熱材料(80)覆蓋,用以保持致冷劑之溫度。入口管之上設有膨脹閥(6),以減低致冷劑之壓力及沸點。為防止蒸發器(5)之散熱片(52)變形及避免存在空隙并于工作時因所產生之跳動而發生與塑膠上殼發生碰撞,于其上頂部與塑膠上殼接觸面之間各放置一保麗龍墊(10),及放于下底部與塑膠下殼平底面(21)之間亦各放置一海綿墊(20),以加強保護,并達到緩沖各種碰現象之效果。如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的裝置內藏于十字形之外殼裝設處(A)的圖2所示之四T形槽托板(9)內之滑動螺母是為鎖定十字形外殼而設的。空氣因風扇(4)之旋轉從空氣入口(B)進入(如圖3所示),俟冷卻后,由冷空氣出口(C)排出,以達到迅速而均勻之冷空氣調節效果。總而言之,本專利技術的客車用空調裝置其造型特殊,設計精巧,誠為本專利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客車用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有外殼,至少兩部馬達,至少兩部蒸發器,膨脹閥,至少四個風扇及出入口管等組件,其中該外殼之兩端分別形成風箱,配設的風箱出口是在相反方向上配置的,側面則配設空氣入口,該兩部馬達反向平行固定配設于該外殼中間部位處,而該四個風扇則分別套設于對應各馬達之左右兩端;該二部蒸發器分別固定配設于該二風箱內,并在其外部連接覆蓋有絕熱材料之出、入口管,該膨脹閥則配設于該入口管之上,以減低致冷劑之壓力及沸點;由于該兩部馬達反向平行設置,故其中一馬達帶動其兩側之二風扇旋轉時,另一馬達所帶動的同側之二風扇之旋轉方向則與前者相反,故吸入空氣后分別吹向相鄰的相反方向配置之風箱內,再經風箱出口排出冷空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賢政,
申請(專利權)人:楊賢政,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