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1、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干燥預熱;2、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平整;3、通過經涂料擠出機注入涂料的涂覆模具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的兩面進行涂覆;所述涂覆模具有2~20無痕流道并配有專用模唇,所述涂料擠出機通過所述無痕流道將熔融狀態的涂料均勻分布在所述面狀織物基布的兩面至所述涂覆模具的出口處,通過所述專用模唇壓涂抹覆后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4、對涂覆后的面狀涂覆織物進行定形;5、對定形后的面狀涂覆織物進行整理后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成品。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產業用涂覆織物功能單一,織物面性能單一,當要求涂覆織物兩面功能不同時,無法做到按要求的差異性等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
本專利技術涉及產業用紡織品生產
,具體涉及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
技術介紹
現在的產業用涂覆織物存在功能單一,表面性能單一等問題,當要求涂覆織物兩面功能不同時,無法做到按要求的差異性,或者制作工藝繁瑣復雜。目前制作兩面不同材料涂覆織物,是涂一面之后翻轉再涂覆另一面,如果需要再添加其他功能,只能在涂覆外面覆膜,制作工藝復雜、成品率不高,多層覆膜無法保證粘合強度。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產業用面狀涂覆織物功能單一,織物面性能單一,兩面無法做到按不同要求的差異性等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干燥預熱;步驟2:對干燥預熱后的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平整;步驟3:對平整后的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涂覆,所述涂覆為通過涂料擠出機向涂覆模具輸送涂料,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通過所述涂覆模具完成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的兩面涂覆;所述涂料擠出機包括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兩面分別輸送涂料的多臺涂料擠出機,所述涂覆模具包括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兩面分別涂覆的多個涂覆模具;步驟4:對涂覆后的面狀涂覆織物進行定形;步驟5:對定形后的所述面狀涂覆織物進行整理后,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成品。上述工藝中,所述干燥預熱為烘房或烘箱干燥預熱,所述干燥預熱的溫度為70℃~120℃,所述干燥預熱的時間為1分鐘~40分鐘。上述工藝中,所述平整為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通過兩側對稱的邊撐刺軸組的刺軸轉動完成,所述邊撐刺軸組為2組或4組或6組,每組2個或4個刺軸在所述面狀涂覆織物基布兩側的兩面對稱布置。上述工藝中,所述多臺涂料擠出機所用涂料為相同涂料或不同涂料,所述多個涂覆模具為相同涂覆模具或不同涂覆模具;所述相同涂覆模具為尺寸和構造相同的涂覆模具,所述不同涂覆模具為尺寸或/和構造不同的涂覆模具,所述涂覆模具為具有2~20條無痕流道并配有專用模唇的涂覆模具;所述多臺涂料擠出機為2~10臺涂料擠出機,所述多個涂覆模具為2~10個涂覆模具。上述工藝中,所述定形為通過間隙排列的2~5個冷卻輥對所述面狀涂覆織物進行冷卻定形,所述冷卻為冷卻水循環冷卻或非循環冷卻,所述冷卻水入口溫度為5℃~25℃。上述工藝中,所述整理為通過2~4個布置在所述面狀涂覆織物兩面的橡膠輥微調所述面狀涂覆織物的輸送偏離,然后對所述面狀涂覆織物進行裁邊處理,最后通過牽引機對所述涂覆織物成品進行牽引及收卷。上述工藝中,所述干燥預熱溫度為80℃~110℃,所述干燥預熱時間為2分鐘~30分鐘。上述工藝中,所述無痕流道成對分布在所述涂覆模具入口處與所述涂覆模具出口處之間,所述專用模唇成對布置在所述涂覆模具的出口處。上述工藝中,所述涂料擠出機通過所述成對的無痕流道將熔融狀態的所述涂料均勻分布在所述面狀織物基布的兩面至所述涂覆模具的出口處,經涂覆后的所述面狀織物通過所述成對的專用模唇壓涂抹覆后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上述工藝中,所述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為形成面狀織物各面涂料涂覆均勻、涂覆厚度一致的所述面狀涂覆織物。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產生的有益效果如下:1、由于本專利技術采用了技術含量高的多臺相同或者不同的涂料和涂覆模具工藝技術,使得所涂覆織物兩面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性能和功用;2、由于采用了無痕流道工藝技術,使得涂料注入均勻分布且不滯留;3、采用多層共擠工藝技術,使得涂覆織物產品多功能疊加;4、專用模唇壓涂抹覆工藝,使得涂覆織物厚度一致,涂層均勻平整。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流程示意圖。附圖標記1-面狀織物基布,2-烘房或烘箱,3-刺軸,4-涂料擠出機,5-涂覆模具,501-無痕流道,502-專用模唇,6-面狀涂覆織物,7-冷卻輥,8-橡膠輥,9-管狀涂覆織物成品,,10-牽引機。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圖1所示,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所述面狀織物基布1通過烘房2進行干燥預熱,所述干燥預熱溫度70℃~120℃,所述干燥預熱時間1分鐘~30分鐘;步驟2:對干燥預熱后的所述面狀織物基布1通過兩側對稱的邊撐刺軸組的多個刺軸3的轉動進行平整,所述邊撐刺軸組為2組或4組或6組,每組2個或4個刺軸3在所述面狀涂覆織物基布1兩側的兩面對稱布置。步驟3:對平整后的所述面狀織物基布1進行涂覆,所述涂覆為通過涂料擠出機4向涂覆模具5輸送涂料,所述面狀織物基布1通過所述涂覆模具5完成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1的兩面涂覆。所述涂料擠出機4包括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1兩面分別輸送涂料的多臺涂料擠出機,所述涂覆模具5包括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1兩面分別涂覆的多個涂覆模具;所述多臺涂料擠出機4所用涂料為相同涂料或不同涂料,所述多個涂覆模具5為相同涂覆模具或不同涂覆模具;所述相同涂覆模具為尺寸和構造相同的涂覆模具,所述不同涂覆模具為尺寸或/和構造不同的涂覆模具;所述涂覆模具5為具有2~20條無痕流道501并配有專用模唇502的涂覆模具;所述多臺涂料擠出機4為2~10臺涂料擠出機,所述多個涂覆模具5為2~10個涂覆模具。所述無痕流道501成對分布在所述涂覆模具5內,所述專用模唇502成對布置在所述涂覆模具5的出口處。所述涂料擠出機4通過所述成對的無痕流道501將熔融狀態的所述涂料均勻分布在所述面狀織物基布1的兩面至所述涂覆模具5的出口處,經涂覆后的所述面狀織物通過所述成對的專用模唇502壓涂抹覆后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6。步驟4:所述面狀涂覆織物6通過間隙排列的2~5個冷卻輥7進行冷卻定形,所述冷卻為冷卻水循環冷卻或冷卻水非循環冷卻,所述冷卻水入口溫度為5℃~25℃。步驟5:對定形后的所述面狀涂覆織物進行整理后,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成品9。所述整理為通過2~4個布置在面狀涂覆織物兩面的橡膠輥8微調面狀涂覆織物的輸送偏離,然后對面狀涂覆織物進行裁邊處理,最后通過牽引機10對所述涂覆織物成品9進行牽引及收卷。上述工藝中,常用的所述干燥預熱溫度為80℃~110℃,對常用規格的所述面狀涂覆織物,優選所述干燥預熱溫度為95℃~100℃,所述干燥預熱的時間為5分鐘~20分鐘。上述工藝中,常用的所述邊撐刺軸組為2組或4組,每組2個或4個刺軸3在所述面狀涂覆織物基布1兩側的兩面對稱布置。上述工藝中,常用的所述多臺涂料擠出機4為2~6臺涂料擠出機,所述多個涂覆模具5為2~6個涂覆模具。上述工藝中,優選所述冷卻水入口溫度為10℃~15℃。通過以上所述面狀織物涂覆工藝處理后,得到所述面狀涂覆織物各面涂料涂覆均勻、涂覆厚度一致的所述面狀涂覆織物成品9。具體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n步驟1: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干燥預熱;/n步驟2:對干燥預熱后的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平整;/n步驟3:對平整后的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涂覆,所述涂覆為通過涂料擠出機向涂覆模具輸送涂料,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通過所述涂覆模具完成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的兩面涂覆;所述涂料擠出機包括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兩面分別輸送涂料的多臺涂料擠出機,所述涂覆模具包括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兩面分別涂覆的多個涂覆模具;/n步驟4:對涂覆后的面狀涂覆織物進行定形;/n步驟5:對定形后的所述面狀涂覆織物進行整理后,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成品。/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產業用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干燥預熱;
步驟2:對干燥預熱后的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平整;
步驟3:對平整后的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進行涂覆,所述涂覆為通過涂料擠出機向涂覆模具輸送涂料,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通過所述涂覆模具完成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的兩面涂覆;所述涂料擠出機包括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兩面分別輸送涂料的多臺涂料擠出機,所述涂覆模具包括對所述面狀織物基布兩面分別涂覆的多個涂覆模具;
步驟4:對涂覆后的面狀涂覆織物進行定形;
步驟5:對定形后的所述面狀涂覆織物進行整理后,形成所述面狀涂覆織物成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預熱為烘房或烘箱干燥預熱,所述干燥預熱的溫度為70℃~120℃,所述干燥預熱的時間為1分鐘~40分鐘。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整為所述面狀織物基布通過兩側對稱的邊撐刺軸組的刺軸轉動完成,所述邊撐刺軸組為2組或4組或6組,每組2個或4個刺軸在所述面狀涂覆織物基布兩側的兩面對稱布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面狀織物涂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臺涂料擠出機所用涂料為相同涂料或不同涂料,所述多個涂覆模具為相同涂覆模具或不同涂覆模具;所述相同涂覆模具為尺寸和構造相同的涂覆模具,所述不同涂覆模具為尺寸或/和構造不同的涂覆模具,所述涂覆模具為具有2~20條無痕流道并配有專用模唇的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艷秀,唐斌,陳曉偉,安康,李蘭亭,王麗娜,沈宇,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光華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北京燕陽新材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