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包括轉桿,所述轉桿的正端面設有固定機構,所述固定機構包括蝸桿、蝸輪、凸輪、滾輪、滑桿和彈簧,所述蝸桿的外壁與轉桿的正端面轉動相連,所述蝸桿的底部與蝸輪的頂部相嚙合,所述蝸輪的后端面與凸輪的正端面相固接,所述凸輪的后端面與轉桿的正端面轉動相連,所述凸輪的外壁與滾輪的外壁相貼合,所述滾輪的正端面與滑桿的內側轉動相連,所述滑桿的外壁與轉桿的外側滑動卡接。該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通過手動轉動固定機構中的蝸桿,蝸桿帶動蝸輪轉動,蝸輪帶動凸輪轉動,轉動的凸輪推動滾輪移動,移動的滾輪帶動滑桿移動,移動的滑桿對外筒進行固定,能夠對卷筒進行單獨拉緊,符合使用需求。求。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
[0001]本技術涉及絞車
,具體為一種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
技術介紹
[0002]絞車是用纏繞在卷筒上的鋼絲繩牽引載荷移動的機械設備。主要用于礦山井下或地面牽引車輛,撤移采煤工作面的支柱及其它輔助運輸工作。
[0003]現有的絞車在使用時,不能針對卷筒上鋼繩的拉緊程度進行單獨調整,不符合使用需求,并且鋼繩通過螺栓的方式進行固定,固定較為麻煩降低了工作中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絞車在使用時,不能針對卷筒上鋼繩的拉緊程度進行單獨調整,不符合使用需求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包括轉桿,所述轉桿的正端面設有固定機構;
[0006]所述固定機構包括蝸桿、蝸輪、凸輪、滾輪、滑桿和彈簧;
[0007]所述蝸桿的外壁與轉桿的正端面轉動相連,所述蝸桿的底部與蝸輪的頂部相嚙合,所述蝸輪的后端面與凸輪的正端面相固接,所述凸輪的后端面與轉桿的正端面轉動相連,所述凸輪的外壁與滾輪的外壁相貼合,所述滾輪的正端面與滑桿的內側轉動相連,所述滑桿的外壁與轉桿的外側滑動卡接,所述滑桿的外壁與彈簧的一端相固接,所述彈簧的一端與轉桿的內壁相貼合。蝸桿和蝸輪之間有自鎖功能。
[0008]優選的,所述滑桿的外側與外筒的內壁相卡接,所述轉桿的外壁與外筒的內壁轉動相連,所述外筒的外壁與框架的內壁轉動相連。
[0009]優選的,所述轉桿的外壁轉動相連有第一槽輪,所述第一槽輪的外壁轉動相連有皮帶,所述皮帶的內壁與第二槽輪的外壁轉動相連,所述第二槽輪的一側與電機的輸出端相固接,所述電機的外壁通過電機護板與框架的頂部相固接。
[0010]優選的,所述外筒的頂部設有卡接機構;
[0011]所述卡接機構包括豎板、圓桿、橫板和螺紋桿;
[0012]所述豎板的底部與外筒的頂部相固接,所述豎板的頂部與圓桿的外壁轉動相連,所述圓桿的外壁與橫板的內壁相固接,所述橫板的頂部與螺紋桿的外壁相貼合,所述螺紋桿的外壁與外筒的頂部螺紋相接。圓桿對橫板限位。
[0013]優選的,所述框架的頂部螺紋相接有螺栓,所述轉桿的外側相鄰有金屬遮雨板,所述金屬遮雨板的內側與框架的外側相固接。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通過手動轉動固定機構中的蝸桿,蝸桿帶動蝸輪轉動,蝸輪帶動凸輪轉動,轉動的凸輪推動滾輪移動,移動的滾輪帶動滑桿移動,移動的滑桿對外筒進行固定,能夠對卷筒進行單獨拉緊,符合使用需求;
[0015]通過將鋼繩放在外筒頂部的缺口處,手動轉動橫板,轉動的橫板配合外筒對鋼繩進行固定,手動轉動螺紋桿,轉動的螺紋桿對橫板進行固定,固定方式簡單,加快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圖1中蝸桿、蝸輪和凸輪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圖1中第一槽輪、皮帶和第二槽輪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圖1中豎板、圓桿和橫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1、轉桿,2、固定機構,201、蝸桿,202、蝸輪,203、凸輪, 204、滾輪,205、滑桿,206、彈簧,3、框架,4、外筒,5、第一槽輪,6、皮帶,7、第二槽輪,8、電機,9、卡接機構,901、豎板,902、圓桿,903、橫板,904、螺紋桿,10、螺栓,11、金屬遮雨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描述:
[0022]請參閱圖1
?
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包括轉桿1,所述轉桿1的正端面設有固定機構2;所述固定機構2包括蝸桿 201、蝸輪202、凸輪203、滾輪204、滑桿205和彈簧206;所述蝸桿201的外壁與轉桿1的正端面轉動相連,所述蝸桿201的底部與蝸輪202的頂部相嚙合,所述蝸輪202的后端面與凸輪203的正端面相固接,所述凸輪203的后端面與轉桿1的正端面轉動相連,所述凸輪203的外壁與滾輪204的外壁相貼合,所述滾輪204的正端面與滑桿205的內側轉動相連,所述滑桿205 的外壁與轉桿1的外側滑動卡接,所述滑桿205的外壁與彈簧206的一端相固接,所述彈簧206的一端與轉桿1的內壁相貼合。
[0023]所述滑桿205的外側與外筒4的內壁相卡接,所述轉桿1的外壁與外筒4 的內壁轉動相連,所述外筒4的外壁與框架3的內壁轉動相連;所述轉桿1 的外壁轉動相連有第一槽輪5,所述第一槽輪5的外壁轉動相連有皮帶6,所述皮帶6的內壁與第二槽輪7的外壁轉動相連,所述第二槽輪7的一側與電機8的輸出端相固接,所述電機8的外壁通過電機護板與框架3的頂部相固接。
[0024]所述外筒4的頂部設有卡接機構9;
[0025]所述卡接機構9包括豎板901、圓桿902、橫板903和螺紋桿904;
[0026]所述豎板901的底部與外筒4的頂部相固接,所述豎板901的頂部與圓桿902的外壁轉動相連,所述圓桿902的外壁與橫板903的內壁相固接,所述橫板903的頂部與螺紋桿904的外壁相貼合,所述螺紋桿904的外壁與外筒4的頂部螺紋相接。
[0027]所述框架3的頂部螺紋相接有螺栓10,所述轉桿1的外側相鄰有金屬遮雨板11,所述金屬遮雨板11的內側與框架3的外側相固接。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包括轉桿(1),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桿(1)的正端面設有固定機構(2);所述固定機構(2)包括蝸桿(201)、蝸輪(202)、凸輪(203)、滾輪(204)、滑桿(205)和彈簧(206);所述蝸桿(201)的外壁與轉桿(1)的正端面轉動相連,所述蝸桿(201)的底部與蝸輪(202)的頂部相嚙合,所述蝸輪(202)的后端面與凸輪(203)的正端面相固接,所述凸輪(203)的后端面與轉桿(1)的正端面轉動相連,所述凸輪(203)的外壁與滾輪(204)的外壁相貼合,所述滾輪(204)的正端面與滑桿(205)的內側轉動相連,所述滑桿(205)的外壁與轉桿(1)的外側滑動卡接,所述滑桿(205)的外壁與彈簧(206)的一端相固接,所述彈簧(206)的一端與轉桿(1)的內壁相貼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卷筒智能膠帶絞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桿(205)的外側與外筒(4)的內壁相卡接,所述轉桿(1)的外壁與外筒(4)的內壁轉動相連,所述外筒(4)的外壁與框架(3)的內壁轉動相連。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卷筒智能膠...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耀淳,
申請(專利權)人:大連朝勝自動化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