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節點構件由扣置的殼狀鋼半球、圓形封底底板、連接下部建筑結構的鋼骨柱和連接上部建筑結構的牛腿四部分連接而成,所述牛腿的一端連接在殼狀鋼半球的殼體外圍,另一端與上部建筑結構連接,所述殼狀鋼半球的底面焊接有圓形封底底板,所述圓形封底底板中心開有灌注孔,所述殼狀鋼半球的殼體內部通過灌注孔澆注有混凝土,圓形封底底板與鋼骨柱的頂面焊接,所述鋼骨柱的鋼骨包括頂面的圓形支撐頂板和下面與之焊接的十字肋板鋼骨,所述圓形支撐頂板的中心開的澆注孔。解決混凝土柱向鋼結構支撐過渡的固定支座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節點具有強度高,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無須專用開模等優點。可廣泛應用于轉換層結構的固定支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結構轉換層固定節點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現代風格的建筑數量增多、規模大、質量高,使建筑業的 繁榮程度發展達到了極度。現代建筑明顯改變了城市面貌,其建筑的設計和建設形成和 產生了現代建筑作品,為了展現自我、凸起自我,愈來愈多的人們選擇尋求個性的光鮮和奇 特,時尚的風行的本身就代表了建筑的不同風格。這就造成了從建筑角度多跨度多曲面的 異型建筑,從結構角度,往往是多種結構形式的組合,已有的結構轉換層固定節點不能滿足 這種需要。對于在轉換層結構中有混凝土柱頂部支撐不同方向的鋼柱的情況,通常的做法 有鑄鋼節點、球形節點、滑動節點等形式。以上節點形式存在強度低,施工工藝復雜,造價高 等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要解決混凝土柱 向鋼結構支撐過渡的固定支座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包括用于連接下部建筑結構和上部建筑結構的節點構 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節點構件由扣置的殼狀鋼半球、圓形封底底板、連接下部建筑結構的 鋼骨柱和連接上部建筑結構的牛腿四部分連接而成,所述牛腿的一端連接在殼狀鋼半球的 殼體外圍,另一端與上部建筑結構連接,所述殼狀鋼半球的底面焊接有圓形封底底板,所述 圓形封底底板中心開有灌注孔,所述殼狀鋼半球的殼體內部通過灌注孔澆注有混凝土,圓 形封底底板與鋼骨柱的頂面焊接,所述鋼骨柱的鋼骨包括頂面的圓形支撐頂板和下面與之 焊接的十字肋板鋼骨,所述圓形支撐頂板的中心開的澆注孔。所述下部建筑結構是鋼筋混凝土柱,鋼骨柱埋入鋼筋混凝土柱內,其頂部的圓形 支撐頂板的上表面與鋼筋混凝土柱頂面平齊。所述十字肋板鋼骨上間隔焊接有栓釘。所述殼狀鋼半球內設置有球內肋板,所述球內肋板為單肋板、雙肋板或十字肋板。所述殼狀鋼半球的頂端焊接有吊耳。所述圓形封底底板的直徑與殼狀鋼半球的外徑相等,且小于圓形支撐頂板的直徑。所述牛腿上焊接有延伸至殼狀鋼半球表面的加強肋板。所述的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的施工方法,步驟如下 步驟一在施工現場安裝鋼骨柱的鋼骨及圓形支撐頂板;步驟二 下部混凝土柱澆筑到鋼骨柱底部設計位置,留置施工縫,并設置與鋼骨柱連接 的安裝預埋件;步驟三吊裝鋼骨柱的十字肋板鋼骨;步驟四綁扎鋼骨柱外圍的混凝土柱鋼筋,支設混凝土柱側模,通過鋼骨柱頂端的圓形 支撐頂板上預留的澆注孔澆筑混凝土;步驟五在地面通過殼狀鋼半球底部的圓形封底底板上預留的灌注孔向殼狀鋼半球內 部灌注混凝土;步驟六待殼狀鋼半球內混凝土凝固,將殼狀鋼半球倒過來,在其外表面標示牛腿焊接 位置,并通過殼狀鋼半球頂端的吊耳將殼狀鋼半球整體吊裝至鋼骨柱頂面的圓形支撐頂板 上;步驟七將圓形封底底板和圓形支撐頂板焊接連接;步驟八在殼狀鋼半球外表面焊接牛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與傳統的鑄鋼節點相比較具有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的優點,無須專用開模, 規格標準化的優點。本專利技術通過預先向殼狀鋼半球內部灌注混凝土,實現了與一般的空心球形節點相 比較具有強度高的優點。本專利技術所述節點施工構思巧妙,通過簡便的施工工藝和低廉的造價解決混凝土柱 向鋼結構支撐過渡的固定支座問題。本專利技術可廣泛應用于轉換層固定節點。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節點與下部混凝土柱的連接詳圖。圖3是殼狀鋼半球詳圖。圖4是鋼骨柱詳圖。附圖標記1 一殼狀鋼半球、2 —圓形封底底板、3 —鋼骨柱、4 一牛腿、5 —灌注孔、 6 一球內肋板、7 —十字肋板鋼骨、8 —栓釘、9 一吊耳、10 —圓形支撐頂板、11 一加強肋板、 12 一澆注孔、13 —混凝土、14 一鋼筋混凝土柱。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參見圖1 圖4所示,一種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包括用于連接下部建筑結構 和上部建筑結構的節點構件,所述節點構件由扣置的殼狀鋼半球1、圓形封底底板2、連接 下部建筑結構的鋼骨柱3和連接上部建筑結構的牛腿4四部分連接而成,所述牛腿的一端 連接在殼狀鋼半球1的殼體外圍,另一端與上部建筑結構連接,所述殼狀鋼半球的底面焊 接有圓形封底底板2,所述圓形封底底板2中心開有灌注孔5,所述殼狀鋼半球的殼體內部 通過灌注孔5澆注有混凝土 13,圓形封底底板2與鋼骨柱3的頂面焊接,所述鋼骨柱的鋼骨 包括頂面的圓形支撐頂板10和下面與之焊接的十字肋板鋼骨7,所述圓形支撐頂板10的中 心開的澆注孔12。所述下部建筑結構是鋼筋混凝土柱14,鋼骨柱3埋入鋼筋混凝土柱14內,其頂部 的圓形支撐頂板10的上表面與鋼筋混凝土柱14頂面平齊。所述十字肋板鋼骨7上間隔焊接有栓釘8。所述殼狀鋼半球內設置有球內肋板6,所述球內肋板6為單肋板、雙肋板或十字肋 板。所述殼狀鋼半球的頂端焊接有吊耳9。所述圓形封底底板2的直徑與殼狀鋼半球1的外徑相等,且小于圓形支撐頂板10的直徑。所述牛腿上焊接有延伸至殼狀鋼半球表面的加強肋板11。所述的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的施工方法,步驟如下 步驟一在施工現場安裝鋼骨柱的鋼骨及圓形支撐頂板10 ;步驟二 下部混凝土柱澆筑到鋼骨柱底部設計位置,留置施工縫,并設置與鋼骨柱連接 的安裝預埋件;步驟三吊裝鋼骨柱3的十字肋板鋼骨7 ;步驟四綁扎鋼骨柱外圍的混凝土柱鋼筋,支設混凝土柱側模,通過鋼骨柱頂端的圓形 支撐頂板10上預留的澆注孔12澆筑混凝土 ;步驟五在地面通過殼狀鋼半球1底部的圓形封底底板2上預留的灌注孔5向殼狀鋼 半球內部灌注混凝土 13 ;步驟六待殼狀鋼半球內混凝土凝固,將殼狀鋼半球倒過來,在其外表面標示牛腿焊接 位置,并通過殼狀鋼半球頂端的吊耳9將殼狀鋼半球整體吊裝至鋼骨柱頂面的圓形支撐頂 板10上;步驟七將圓形封底底板2和圓形支撐頂板10焊接連接; 步驟八在殼狀鋼半球外表面焊接牛腿4。權利要求1. 一種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包括用于連接下部建筑結構和上部建筑結構的節點構 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節點構件由扣置的殼狀鋼半球(1)、圓形封底底板(2)、連接下部建筑 結構的鋼骨柱(3)和連接上部建筑結構的牛腿(4)四部分連接而成,所述牛腿的一端連接 在殼狀鋼半球(1)的殼體外圍,另一端與上部建筑結構連接,所述殼狀鋼半球的底面焊接有 圓形封底底板(2),所述圓形封底底板(2)中心開有灌注孔(5),所述殼狀鋼半球的殼體內 部通過灌注孔(5)澆注有混凝土(13),圓形封底底板(2)與鋼骨柱(3)的頂面焊接,所述鋼 骨柱的鋼骨包括頂面的圓形支撐頂板(10)和下面與之焊接的十字肋板鋼骨(7),所述圓形 支撐頂板(10)的中心開的澆注孔(1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建筑結構是 鋼筋混凝土柱(14),鋼骨柱(3)埋入鋼筋混凝土柱(14)內,其頂部的圓形支撐頂板(10)的 上表面與鋼筋混凝土柱(14)頂面平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肋板鋼骨(7) 上間隔焊接有栓釘(8)。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殼狀鋼 半球內設置有球內肋板(6),所述球內肋板(6)為單肋板、雙肋板或十字肋板。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殼狀鋼半球的頂 端焊接有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半球內筑混凝土節點,包括用于連接下部建筑結構和上部建筑結構的節點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節點構件由扣置的殼狀鋼半球(1)、圓形封底底板(2)、連接下部建筑結構的鋼骨柱(3)和連接上部建筑結構的牛腿(4)四部分連接而成,所述牛腿的一端連接在殼狀鋼半球(1)的殼體外圍,另一端與上部建筑結構連接,所述殼狀鋼半球的底面焊接有圓形封底底板(2),所述圓形封底底板(2)中心開有灌注孔(5),所述殼狀鋼半球的殼體內部通過灌注孔(5)澆注有混凝土(13),圓形封底底板(2)與鋼骨柱(3)的頂面焊接,所述鋼骨柱的鋼骨包括頂面的圓形支撐頂板(10)和下面與之焊接的十字肋板鋼骨(7),所述圓形支撐頂板(10)的中心開的澆注孔(1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福國,丁永平,王振良,王慶同,馬章昆,翟煒,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11[中國|北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