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鑄造裝置,包括旋轉機構和鑄造模具,所述旋轉機構與所述鑄造模具連接,所述鑄造模具由上模體和下模體組成,上、下模體相互對合,所述鑄造模具上、下模體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型腔、至少一個流道,在上模體中有直澆道,所述型腔通過所述流道與直澆道連通,所述直澆道以一定角度貫穿所述上模體。本發明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鑄造模具。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能夠使鑄件的型腔快速注滿,使鑄件快速成型,并由于離心力對液體金屬的壓注作用,從而使鑄件補縮充分、鑄件內部組織更加致密,從而能夠高效率地生產出高精度、高質量的各種鑄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鑄造
,特別是涉及一種鑄造裝置及鑄造模具。
技術介紹
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對各種鑄件的尺寸精度和外觀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小型鑄件的鑄造領域,由于在鑄造時所用的液體金屬(如鐵液)通常冷卻速度比較快,而且澆注用的液體金屬體積少,使得液體金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散發掉熱量、冷卻凝固,這導致液體金屬在凝固后體積收縮量大且得不到補縮,造成縮孔、縮松等鑄件缺陷,使得生產的小型鑄件無法正常成型,滿足不了高精度、高質量的鑄造要求。目前,通常采用金屬型鑄造和砂型鑄造方式對各種鑄件進行鑄造。對于小型鑄件的鑄造,如果使用現有技術的金屬型鑄造方式,由于所使用的金屬模具的導熱性強,不僅不能減緩液體金屬的降溫速度,而且會加快液體金屬的降溫速度,使得液體金屬在更短的時間內散發掉熱量、冷卻凝固,從而無法在凝固之前注滿整個鑄件型腔,并且由于液體金屬在凝固后體積收縮量大、從而鑄件產品的形狀不符合要求,產品無法滿足高精度、高質量的市場要求。因此,現有技術中,人們不使用金屬型鑄造方式來鑄造小型鑄件。因此,現有技術中,在鑄造領域為了減緩液體金屬的降溫速度以保證產品成型和補縮,普遍采用砂型鑄造方式來生產小型鑄件。采用砂型鑄造方式生產小型鑄件時,雖然可以減慢液體金屬的冷卻速度,使小型鑄件成型和補縮,但是由于液體金屬的冷卻速度過慢,導致澆注出來的產品的晶粒粗大、硬度較低,同時由于所使用的型砂是由砂子和粘結劑所組成,使得澆注出來的鑄件的精度、表面光潔度差,無法滿足高精度和高質量鑄件的生產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鑄造裝置及鑄造模具,以生產出高精度、高質量的各種鑄件。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鑄造裝置,包括旋轉機構和鑄造模具,所述旋轉機構與所述鑄造模具連接,所述鑄造模具由上模體和下模體組成,上、下模體相互對合,所述鑄造模具上、下模體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型腔、至少一個流道,在上模體中有直澆道,所述型腔通過所述流道與直澆道連通,所述直澆道以一定角度貫穿所述上模體。優選地,所述直澆道垂直貫穿所述上模體的中心。優選地,一個以上型腔串聯連通形成型腔串,所述型腔串的一端與流道連通,另一端密封。優選地,所述型腔按照旋轉機構的旋轉方向的逆向串聯連通。優選地,所述型腔串中的型腔通過內澆道孔連通。優選地,所述型腔串的一端通過連接口與流道連通。優選地,所述連接口為型腔外壁上的凹口或腔壁內的豁口。優選地,所述連接口的朝向與旋轉機構的旋轉方向一致。優選地,所述鑄造模具為全金屬型模具或其他導熱快的模具。優選地,所述旋轉機構為高速旋轉機構。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鑄造模具,所述鑄造模具由上模體和下模體組成,上、下模體相互對合,所述鑄造模具上、下模體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型腔、至少一個流道,在上模體中有直澆道,所述型腔通過所述流道與直澆道連通,所述直澆道以一定角度貫穿所述上模體。優選地,所述直澆道垂直貫穿所述上模體的中心。優選地,一個以上型腔串聯連通形成型腔串,所述型腔串的一端與流道連通,另一端密封。優選地,所述型腔串中的型腔通過內澆道孔連通。優選地,所述型腔串的一端通過連接口與流道連通。優選地,所述連接口為型腔外壁上的凹口或腔壁內的豁口。優選地,所述鑄造模具為全金屬型模具或其他導熱快的模具。優選地,所述型腔為球形型腔或段形型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鑄造裝置,具有以下優點1、由于在鑄造模具上固定有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帶動鑄造模具高速旋轉,當進行鑄件澆鑄時,液體金屬從模具的直澆道注入,在高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的壓注作用下,液體金屬沿模具內的流道迅速流動,通過連接口流入型腔,并注滿所有的型腔,從而使液體金屬能夠在注滿型腔的狀態下冷卻凝固。通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能夠使鑄件的型腔快速注滿,使鑄件快速成型,并由于離心力對液體金屬的壓注作用,從而使鑄件補縮充分、鑄件內部組織更加致密,從而能夠高效率地生產出高精度、高質量的各種鑄件。2、鑄造裝置所包含的型腔也可以大大提高鑄件的生產效率,從而節約了鑄造成本,方便地實現鑄件的批量生產。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圖1為鑄造鑄球時,鑄造模具的上模體的俯視圖;圖2為鑄造鑄球時,鑄造模具的下模體的俯視圖;圖3是圖1中所標C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4為上模體與下模體合箱后,沿圖2中B-B線的剖視圖;圖5是沿圖1中A-A線的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以鑄造鑄球為例說明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鑄造裝置。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鑄造裝置包含有鑄造模具和旋轉機構,鑄造模具與旋轉機構連接。通常情況下,旋轉機構安裝于所述鑄造模具下方,優選為能夠高速旋轉的旋轉機構。所包含的鑄造模具為導熱快的模具,優選為全金屬型模具。鑄造模具由上模體和下模體兩部分對合而成。請參閱圖1和圖2,圖1為鑄造鑄球時,鑄造模具的上模體的俯視圖,圖2為鑄造鑄球時,鑄造模具的下模體的俯視圖。如圖1和圖2所示,上模體1上有兩個定位孔91,多個內凹半球71,多個內澆道凹口81,上澆槽31、32、33、34,直澆道5,連接口10。作為與上模體對合的下模體,下模體2上有與上模體1同等數目的內凹半球72、內澆道凹口82以及定位銷92,還包含有下澆槽61、62、63、64,以及連接口10。上模體與下模體的形狀為正方形,當然,上模體與下模體的形狀不局限于正方形,也可以是矩形、圓形等其他形狀。上模體1和下模體2的內凹半球位于相鄰兩個澆槽所夾區域內,上模體或下模體的多個內凹半球71或72按照旋轉機構的旋轉方向I的逆向串聯連接,多個內凹半球呈矩形方陣隊形排列,當然,內凹半球的排列隊形不局限于矩形方陣,也可以為三角形陣列或其他形狀的陣列。上模體1和下模體2上的內凹半球71、72對應放置,且數目、大小相同。上模體1或下模體2的多個內凹半球71或72按照旋轉機構的旋轉方向I的逆向串聯連接,上模體1和下模體2上的內凹半球71、72對應放置,數目、大小相同,上模體1與下模體2合箱后,上模體1和下模體2的內凹半球71、72合在一起形成多個球形型腔7,當然,該多個球形型腔7亦為按照旋轉機構的旋轉方向I的逆向串聯連接,形成多個球形型腔串。需要說明的是,鑄造模具型腔的形狀不局限于球形,還可以是任何一種所需要的形狀,如段形或鼓形。當然,如果相鄰兩個澆槽所夾區域內的型腔只有一個,那么所形成的型腔串也只包含一個型腔。在型腔大小相同或近似的情況下,型腔的形狀可以任意搭配,例如,球形型腔和段形型腔可以依次間隔連接,也可以先連接幾個球形型腔,再接著連接幾個段形型腔。所述澆槽31、32、33、34、61、62、63、64的形狀、大小一致,皆為水平放置的澆道,上澆槽33的形狀具體參見圖3。當上模體1與下模體2合箱后,上模體1和下模體2的澆槽匹配對合,形成4條液體金屬的流道。可以理解的是,上澆槽33的形狀不限于如圖3所示形狀,還可以是任何一種所需要的形狀,如半圓形。在上模體中,直澆道5垂直貫穿上模體1的中心,相鄰的兩條澆槽互相垂直,上澆槽31、32、33、34所在平面與直澆道5垂直。在下模體中,相鄰的兩條澆槽相互垂直,下澆槽61、62、63、64所在平面與直澆道5垂直。可以理解的是,上模體1中的直澆道可以和一條以上的澆槽垂直連通。上澆槽31、32、33、34的一端相交于直澆道5,下澆槽61、62、63、64的一端也相交于直澆道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轉機構和鑄造模具,所述旋轉機構與所述鑄造模具連接,所述鑄造模具由上模體和下模體組成,上、下模體相互對合,所述鑄造模具上、下模體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型腔、至少一個流道,在上模體中有直澆道,所述型腔通過所述流道與直澆道連通,所述直澆道以一定角度貫穿所述上模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轉機構和鑄造模具,所述旋轉機構與所述鑄造模具連接,所述鑄造模具由上模體和下模體組成,上、下模體相互對合,所述鑄造模具上、下模體之間包括至少一個型腔、至少一個流道,在上模體中有直澆道,所述型腔通過所述流道與直澆道連通,所述直澆道以一定角度貫穿所述上模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澆道垂直貫穿所述上模體的中心。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個以上型腔串聯連通形成型腔串,所述型腔串的一端與流道連通,另一端密封。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按照旋轉機構的旋轉方向的逆向串聯連通。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串中的型腔通過內澆道孔連通。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串的一端通過連接口與流道連通。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口為型腔外壁上的凹口或腔壁內的豁口。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口的朝向與旋轉機構的旋轉方向一致。9.根據權利要求1至8任意一項所述的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鑄造模具為全金屬型模具或其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姜慶志,
申請(專利權)人:姜慶志,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34[中國|安徽]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