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具成型結構,包括有本體,其本體包括一上模部與一下模部,該上、下模部相互結合,其中:該上、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開設一個以上的容置槽,各容置槽通過一緊配部結合設置一第一子模與一第二子模,該第一、第二子模可相互對應結合,且至少有任一子模開設有一成型區,各成型區設為相同或相異的規格、尺寸;借由結合第一、第二子模并置入上、下模部,再經由上、下模部的相互結合,令成型區可成型制造數個相同規格、尺寸或者數個相異規格、尺寸的產品。本發明專利技術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更可提升生產力配置與調度的靈活性與機動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模具成型結構。
技術介紹
現有的模具成型技術中,模具如中國臺灣專利證書號M 2 6 3 1 8 9號『雙彎式扳手的模具結構改良』專利,包括一上模及一下模,該上、 下模可彼此對合,并借上、下模相互對應而形成一具體的扳手模型,并 供金屬鑄料或熔液鍛打、澆鑄成型出扳手制品。企業是否獲利是依賴能否掌握產品的需求脈動而定,在市場中,有 些物品屬于潮流性產品,流行時銷售量佳,但流行過后便無人問津;又 有些物品則屬于周期性產品,在特定周期時間內會有大量的需求,周期 過后需求量就顯著減少,所以,唯有適時適量地生產產品,才能搶占市 場以獲得豐厚的報酬,然而,由上述扳手模具的例子可了解,現有模具 因上、下模所形成的產品模型規格、尺寸為固定,故在每次制造程序后 只能成型出相同規格、相同尺寸的產品,所以在制造上,相異規格、尺 寸的產品便需要開設不同的生產線進行作業,而每增設一條生產線,便 代表需消耗更多的時間與成本以配置制造機臺及其它相關的軟硬件設 備;再者,當投入大量的時間與成本將其它規格、尺寸的生產線增設完 成后,也許該產品己經不再流行,或者已過了需求周期,這有去無回的 投資對企業而言無疑又是一大打擊,即便企業掌握住此波流行或周期生 產的產品,但當流行與周期過后,在流行或周期中生產的各式規格、尺 寸的產品就會被大量積壓,那原來用以大量生產所增設的生產線只能暫 時廢置一旁,等待下波流行或周期再起時才能重新啟用,此期間內生產 線的機臺、軟硬件維護費用的支出,生產線占據而部分空間的浪費,而 影響生產力的配置與調度、或者廢棄無用生產線另辟新生產線的龐大開 銷,這些都是現有模具成型技術所直接與衍生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模具無法于同一模 具中生產相異規格、尺寸的產品,并且存在易使生產成本提高、有礙生 產力的配置與調度的缺陷,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模具成型結構,其可大幅降 低生產成本,更可提升生產力配置與調度的靈活性與機動性。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模具成型結構,包括有本體,其特征在于,其本體包括一上模 部與一下模部,該上、下模部相互結合,其中該上、下模部至少有任 一模部開設一個以上的容置槽,各容置槽通過一緊配部結合設置一第一 子模與一第二子模,該第一、第二子模可相互對應結合,且至少有任一子模開設有一成型區,各成型區設為相同或相異的規格、尺寸;借由結合第一、第二子模并置入上、下模部,再經由上、下模部的相互結合, 令成型區可成型制造數個相同規格、尺寸或者數個相異規格、尺寸的產叩o前述的模具成型結構,其中上、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開設三個以 上的容置槽。前述的模具成型結構,其中子模依照成型區所設的規格或尺寸縮放 子模的截面積,該模部則可依照子模的截面積將截面積相同的子模置于 同一模部,并隨子模截面積的縮放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模部。前述的模具成型結構,其中子模依照成型區所設的規格或尺寸縮放 子模的截面積,該模部則依照子模的截面積將截面積相同的子模置于同 一模部,并隨子模截面積的縮放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模部。前述的模具成型結構,其中上、下模部之間設有一結合部,該結合 部設有至少一結合樁與對應數量的結合槽,該結合樁與結合槽的相互組 設可使得上、下模部緊密結合。前述的模具成型結構,其中緊配部包括設置于模部的固定孔、設置 于子模的鎖孔及穿入固定孔與鎖孔定位的鎖固件。本專利技術借由第一、第二子模對齊壓合置入上、下模部,再經由上、 下模部的相互結合,令成型區可大量成型制造相同規格、尺寸的產品,或者一次生產相異規格、尺寸的產品,又或者將同系列產品的所有規格 與尺寸劃分為數個區間,將該區間內的規格、尺寸于子模上開設為成型 區,以一次完整生產出同系列所有規格或尺寸的產品,并且將設有相近 規格、尺寸成型區的子模置于同一模部,更可減少模具開設所需消耗的 原料,且能夠充分利用子模與模部的空間,以提高生產力;本專利技術的優點不但能夠大幅減少增設生產線的所需花費的成本,且 能夠視市場需求設定生產方針,靈活調度,有效率的機動運用各條生產 線,促進整體生產力的明顯提升。 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模具成型結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A、圖2B是本專利技術的子模開設相同尺寸的成型區的示意圖。圖3A、圖3B是本專利技術的子模開設相異尺寸的成型區的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整體組裝并進行成型制造程序的狀態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經成型制造程序后脫膜拆解并生產出產品的狀態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本體1 上模部1 0容置槽1 1 、 2 1 取置槽1 2 第二子模4 0 成型區3 1結合樁5 1 結合槽5 2鎖孔6 1 固定孔6 2扳手7 0 具有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是一種模具成型結構,本實施例是以扳手模具做為實施例(但 不以此為限),請先參照圖l所示,其本體包括一上模部l Q與一下模部 2 0 ,該上、下模部1 0 、 2 0各開設三個容置槽11、 2 1,該容置 槽1 1、 2 1令上模部1 0可置入對應數量的第一子模3 0 ,以及令下 模部2 0可置入對應數量的第二子模4 0 ,該容置槽1 1、 2 1邊緣設 置四個近似圓柱狀的取置槽l 2、 2 2,借該取置槽l 2、 2 2便利第下模部2 0 、2 2第一子模3 0 、4 1 結合部5 0緊配部6 0 鎖固件6 35一、第二子模3 0、 4 0的置入或取出;又,該上、下模部l 0、 2 0 之間設有一結合部5 0,該結合部5 0包括形成于上模部1 0的凸狀結 合樁5 1,以及開設于下模部2 0的凹狀結合槽5 2,借該結合樁5 1 與結合槽5 2的相互組設可使得上、下模部l 0、 2 0緊密結合;該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型態的大小及厚度與容置槽1 1、 2 l相對應,且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可相互對應壓合,彼此亦各剖 設有一可對合相應成型為扳手模型的成型區3 1、 4 1,數個彼此對應 的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之間,其對應的成型區3 1、 4 l可設為 相同或相異的規格或尺寸;又,該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與上、下 模部l 0、 2 0之間設有一緊配部6 0,該緊配部6 0在本實施例中包 括開設于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的四個鎖孔6 1,四個開設于上、 下模部1 0 、 2 0的容置槽1 1、 2 1的固定孔6 2 ,以及四個可穿入 鎖孔6 l與固定孔6 2的鎖固件6 3,借該鎖固件6 3穿設于對齊的鎖 孔6 l與固定孔6 2內,可使得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得以鎖設牢 固于上、下模部l 0 、 2 0之內;如圖2A及圖2B所示是本實施例的成型區3 1 、 4 1以相同尺寸進 行制造程序,故本實施例若欲實施鍛造成型,先如圖4所示,將第一、 第二子模3 0、 4 0分別固定入上、下模部l 0、 2 0之內,并于第二 子模4 0各成型區4 1置入金屬鑄料后再將上、下模部10、 2 0相互 結合,令金屬鑄料受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的兩相壓合而逐步鍛出 扳手輪廓,如此重復鍛造程序終至金屬鑄料具體成型為扳手而止,故每 次制造程序可大量生產相同尺寸的扳手7 0 ;或者如圖3A及圖3B所示是成型區3 1 、 4 1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模具成型結構,包括有本體,其特征在于:其本體包括一上模部與一下模部,該上、下模部相互結合,其中: 該上、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開設一個以上的容置槽,各容置槽通過一緊配部結合設置一第一子模與一第二子模,該第一、第二子模可相互對應結合, 且至少有任一子模開設有一成型區,各成型區設為相同或相異的規格、尺寸; 借由結合第一、第二子模并置入上、下模部,再經由上、下模部的相互結合,令成型區可成型制造數個相同規格、尺寸或者數個相異規格、尺寸的產品。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模具成型結構,包括有本體,其特征在于其本體包括一上模部與一下模部,該上、下模部相互結合,其中該上、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開設一個以上的容置槽,各容置槽通過一緊配部結合設置一第一子模與一第二子模,該第一、第二子模可相互對應結合,且至少有任一子模開設有一成型區,各成型區設為相同或相異的規格、尺寸;借由結合第一、第二子模并置入上、下模部,再經由上、下模部的相互結合,令成型區可成型制造數個相同規格、尺寸或者數個相異規格、尺寸的產品。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成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開設三個以上的容置槽。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成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模 依照成型區所設的規格或尺寸縮放子模的截面積,該模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智慶,
申請(專利權)人:謝智慶,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