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包括燃油箱下箱體、三通閥、主吸油管、第一分支吸油管及第二分支吸油管,燃油箱下箱體內壁內凹構成有儲油槽,儲油槽內設置有兩個與燃油箱下箱體內壁連接的集油器,兩個集油器均與燃油箱下箱體構成有集油槽。三通閥位于儲油槽內,主吸油管一端穿過燃油箱下箱體且與三通閥連接,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均與三通閥連接,且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兩者相對連接三通閥端的另一端分別設置在兩個集油槽內。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輔助燃油泵吸收燃油,能保證燃油箱內燃油較少時汽車上下坡過程中燃油泵也能正常吸收燃油,進而消除了因燃油泵不能正常吸收燃油所存在的安全隱患。(*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配件,具體是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振興,汽車的使用量增加,作為汽車燃油供給系統的關鍵部件,汽車燃油箱的需求量也增加。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需要利用燃油箱中的燃油,為了抽取燃油箱中的燃油,現有汽車普遍在燃油箱的上箱體上安裝有與燃油箱內部接通的燃油泵。汽車在上下坡時,現有汽車燃油箱中的燃油會因坡道的傾斜而往低處流動,若此時燃油箱中的燃油儲量較少,燃油泵會因燃油的流動而吸不到燃油,這時發動機會停止工作,這就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其消除了燃油箱內燃油較少時因燃油箱傾斜而導致燃油泵不能正常吸收燃油的缺陷,進而消除了因發動機停止工作而存在的安全隱患。本技術的目的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包括燃油箱下箱體、三通閥、主吸油管、第一分支吸油管及第二分支吸油管,所述燃油箱下箱體內壁內凹構成有儲油槽,所述儲油槽內設置有兩個與燃油箱下箱體內壁連接的集油器,兩個集油器均與燃油箱下箱體構成有集油槽,兩個集油槽的進油口分別正對儲油槽內壁的相對兩側,所述三通閥位于儲油槽內,所述主吸油管一端穿過燃油箱下箱體且與三通閥連接,所述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均與三通閥連接,且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兩者相對連接三通閥端的另一端分別設置在兩個集油槽內。本技術在設定時,集油槽的進油口分別正對儲油槽內壁的相對兩側,具體為燃油箱隨汽車傾斜時兩個集油槽的進油口分別正對燃油箱水平位置高低端。所述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均包括金屬管及與金屬管連接的塑料軟管,所述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均通過金屬管與三通閥連接,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兩者的塑料軟管相對連接金屬管端的另一端設置在集油槽內。本技術中將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均采用兩段管道構成,一段為質地較硬的金屬管,金屬管起到基本的定位作用,另一段為質地較軟的塑料軟管,塑料軟管設置在集油槽的一端在油液的帶動作用下會在集油槽內適當的移位,進而可保證能吸收到集油槽中的燃油。所述集油器包括水平基板及連接在水平基板上且豎直設置的弧形集油擋板,所述水平基板連接在燃油箱下箱體內壁上,所述水平基板設有貫穿其上下端面的缺口,所述燃油箱下箱體、水平基板及弧形集油擋板構成的槽體為集油槽。本技術中設置水平基板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弧形集油擋板的連接,水平基板設置缺口的目的是便于油液進入集油槽內。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包括燃油箱下箱體、三通閥、主吸油管、第一分支吸油管及第二分支吸油管,其中,燃油箱下箱體內壁內凹構成有儲油槽,儲油槽內設置有兩個集油器,兩個集油器均與燃油箱下箱體構成有集油槽,兩個集油槽的進油口分別正對儲油槽內壁的相對兩側,三通閥位于儲油槽內,主吸油管一端穿過燃油箱下箱體且與三通閥連接,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均與三通閥連接,且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兩者相對連接三通閥端的另一端分別設置在兩個集油槽內。本技術采用上述結構,整體結構簡單,便于實現,本技術應用于燃油箱上時作為燃油泵的輔助吸油機構,主吸油管相對連接三通閥端的另一端與燃油泵連接,即燃油泵除在其接通燃油箱的接口處吸收燃油外,還可通過本技術中的第一分支吸油管和第二分支吸油管吸收集油槽中的燃油,進而保證燃油的利用率,而在汽車上下坡過程中若燃油箱中燃油較少,燃油箱傾斜時燃油也會進入兩個集油槽中的一個集油槽內,保 證了燃油泵能吸收到燃油,這就消除了燃油箱內燃油較少時因燃油箱傾斜而導致燃油泵不能正常吸收燃油的缺陷,進而消除了因發動機停止工作而存在的安全隱患。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1、燃油箱下箱體,2、集油器,3、主吸油管,4、第一分支吸油管,5、第二分支吸油管,6、三通閥。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技術作時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如圖I所示,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包括燃油箱下箱體I、三通閥6、主吸油管3、第一分支吸油管4及第二分支吸油管5,其中,燃油箱下箱體I為金屬殼體,燃油箱下箱體I內壁內凹構成有儲油槽,儲油槽內設置有兩個與燃油箱下箱體I內壁連接的集油器2,兩個集油器2均與燃油箱下箱體I構成有集油槽,兩個集油槽的進油口分別正對儲油槽內壁的相對兩側。集油器2包括水平基板和弧形集油擋板,集油器2通過水平基板連接在燃油箱下箱體I內壁上,弧形集油擋板垂直水平基板設置且與水平基板連接,水平基板設有貫穿其上下端面的缺口,燃油箱下箱體I、水平基板及弧形集油擋板構成的槽體為集油槽,水平基板未連接弧形集油擋板的一側構成集油槽的進油口。三通閥6位于儲油槽內,主吸油管3采用金屬制成,主吸油管3 —端穿過燃油箱下箱體I且與三通閥6連接,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均包括金屬管及與金屬管連接的塑料軟管,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均通過金屬管與三通閥6連接,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兩者的塑料軟管相對連接金屬管端的另一端設置在集油槽內。如上所述,則能很好的實現本技術。權利要求1.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箱下箱體(I)、三通閥(6)、主吸油管(3)、第一分支吸油管(4)及第二分支吸油管(5),所述燃油箱下箱體(I)內壁內凹構成有儲油槽,所述儲油槽內設置有兩個與燃油箱下箱體(I)內壁連接的集油器(2),兩個集油器(2)均與燃油箱下箱體(I)構成有集油槽,兩個集油槽的進油口分別正對儲油槽內壁的相對兩側,所述三通閥(6)位于儲油槽內,所述主吸油管一端穿過燃油箱下箱體(I)且與三通閥(6)連接,所述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均與三通閥(6)連接,且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兩者相對連接三通閥(6)端的另一端分別設置在兩個集油槽內。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均包括金屬管及與金屬管連接的塑料軟管,所述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均通過金屬管與三通閥(6)連接,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兩者的塑料軟管相對連接金屬管端的另一端設置在集油槽內。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器(2)包括水平基板及連接在水平基板上且豎直設置的弧形集油擋板,所述水平基板連接在燃油箱下箱體(I)內壁上,所述水平基板設有貫穿其上下端面的缺口,所述燃油箱下箱體(I)、水平基板及弧形集油擋板構成的槽體為集油槽。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包括燃油箱下箱體、三通閥、主吸油管、第一分支吸油管及第二分支吸油管,燃油箱下箱體內壁內凹構成有儲油槽,儲油槽內設置有兩個與燃油箱下箱體內壁連接的集油器,兩個集油器均與燃油箱下箱體構成有集油槽。三通閥位于儲油槽內,主吸油管一端穿過燃油箱下箱體且與三通閥連接,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可保證燃油泵正常吸收燃油的燃油箱下箱體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箱下箱體(1)、三通閥(6)、主吸油管(3)、第一分支吸油管(4)及第二分支吸油管(5),所述燃油箱下箱體(1)內壁內凹構成有儲油槽,所述儲油槽內設置有兩個與燃油箱下箱體(1)內壁連接的集油器(2),兩個集油器(2)均與燃油箱下箱體(1)構成有集油槽,兩個集油槽的進油口分別正對儲油槽內壁的相對兩側,所述三通閥(6)位于儲油槽內,所述主吸油管一端穿過燃油箱下箱體(1)且與三通閥(6)連接,所述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均與三通閥(6)連接,且第一分支吸油管(4)和第二分支吸油管(5)兩者相對連接三通閥(6)端的另一端分別設置在兩個集油槽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馮克武,詹和鋒,王勇,榮長江,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陵川特種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