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及起重機,其中的三圈保護裝置包括設置在卷揚的三圈或三圈以外繩道內側的三圈保護器,所述三圈保護器包括檢測開關、套筒以及部分插入套筒內部的觸發桿,所述套筒內設有與所述觸發桿相配合的復位彈簧,所述套筒的側部開有通孔,所述觸發桿上設有穿過所述通孔并與所述檢測開關相配合的感應組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有效地利用了卷揚空間,內嵌于卷揚的內部,并跟隨卷揚旋轉。當放繩余量小于三圈時,保護裝置失去鋼絲繩的壓迫力,在彈簧的作用下,準確的實現觸發,此時,檢測開關發送信號至控制器,限制放繩動作的輸出,且強制工況下,具有鋼絲繩余量為一圈時強制失效保護功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機械保護機構及機械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及起重機。
技術介紹
當前經濟的突飛猛進,極大地刺激了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起重機作為工程機械領域中的高端產品,其控制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起重作業安全系數的高低,因此,其控制系統的安全檢測方式也不斷地推陳出新。卷揚機構是起重機的關鍵單元,其放繩時的安全限位檢測通常由三圈保護器實現。三圈保護器在卷揚纏繞鋼絲繩余量為三圈時,即會觸發信號,并發送至控制器實現放繩動作限制。當前的三圈保護器檢測精度較低,不具備計數功能,存在脫繩的風險。具體而言,·現有三圈機構的形式多種多樣,通常以凸輪機構和壓繩機構居多。凸輪機構安裝于卷揚的一側,通過卷揚的轉動來帶動三圈機構中的齒輪旋轉,當從動齒輪旋轉至設定的位置時,相連接的凸輪機構即觸發了檢測開關;而壓繩機構一般安裝于卷揚繩道外繞繩起始端的三圈處,隨著卷揚放繩,壓繩機構逐漸下滑,當放繩至余量三圈后,機構的滾輪即下落卷揚繩道處,從而觸發檢測開關。但是,凸輪機構三圈保護器的觸發位置不容易確定,且卷揚空轉時三圈保護即失效,還需重新調整;壓繩機構在亂繩的情況下容易因擠壓而造成其機構斷裂,且上述兩種方式都不能實現卷揚繞繩余量計數的功能,以致強制無限制放繩時容易導致脫繩。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檢測精度高、安全性好、可靠性強的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及起重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包括在卷揚的三圈或三圈以外的繩道內側設置三圈保護器,所述三圈保護器包括檢測開關、套筒以及部分插入套筒內部的觸發桿,所述套筒內設有與所述觸發桿相配合的復位彈簧,所述套筒的側部開有通孔,所述觸發桿上設有穿過所述通孔并與所述檢測開關相配合的感應組件。優選地,所述感應組件包括末端設置在所述觸發桿上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至少部分穿過所述的通孔,所述連接桿外端上還設有檢測板。更優選地,所述通孔為長條狀,所述連接桿在通孔內移動的距離大于所述檢測開關和檢測板之間的有效檢測距離。優選地,所述套筒的底端設有與所述復位彈簧相配合的擋板。優選地,所述繩道上設有與所述觸發桿尺寸相配合的安裝孔,所述觸發桿從卷揚的內部至少部分伸出該安裝孔,并與卷揚上的鋼絲繩相接觸。更優選地,所述觸發桿的上部直徑大于下部直徑,觸發桿上部直徑的頂端與卷揚上的鋼絲繩相接觸、觸發桿上部直徑的下側與所述連接桿相連接;換言之,觸發桿的粗徑上部與卷揚上的鋼絲繩相接觸,觸發桿的粗徑下部與所述連接桿相連接。進一步,所述復位彈簧至少部分套接在所述觸發桿的下部,優選地,所述復位彈簧在三圈機構自由狀態下,完全套接在所述觸發桿的下部,并且部分處于壓縮狀態。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起重機,所述起重機包括上述任意的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在起重機卷揚的繩道上設有與所述三圈保護裝置尺寸相配合的安裝孔,所述三圈保護裝置至少部分伸出該安裝孔,并與卷揚上的鋼絲繩相接觸。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優點是本技術有效地利用了卷揚空間,內嵌于卷揚的內部,并跟隨卷揚旋轉。當放繩余量小于三圈時,本技術的保護裝置失去鋼絲繩的壓迫力,在內部彈簧的作用下,準確的實現觸發,此時,檢測開關發送信號至控制器,控制器記錄觸發信號并保持狀態,以限制 放繩動作的輸出,且強制工況下,具有鋼絲繩余量為一圈時強制失效保護功能。此外,本技術結構簡單,在確保檢測的精確度、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了空間,使整個系統更加緊湊。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結構的側面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使用狀態圖;圖4為圖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工作流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參見圖I 圖4,其中示出本技術一種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的優選實施例,本技術的三圈保護裝置包括在卷揚10的三圈或三圈以外的繩道30內側設置三圈保護器20,如圖3和圖4所示,優選地,所述三圈保護器20內嵌于繩道30內,本技術所述的內側是相對于卷揚10筒狀本體結構的內外而言,例如,卷揚的鋼絲繩纏繞于卷揚10的外側,如圖3所示。本技術所述的三圈保護器20包括檢測開關40、套筒5以及部分插入套筒5內部的觸發桿2,所述套筒5內設有與所述觸發桿2相配合的復位彈簧1,優選地,所述套筒5的底端設有與所述復位彈簧I相配合的擋板7 ;所述套筒5的側部開有通孔6,所述觸發桿2上設有穿過所述通孔6并與所述檢測開關40相配合的感應組件,如圖I和圖2所示。進一步,本技術所述的感應組件包括末端設置在所述觸發桿2上的連接桿4,所述連接桿4至少部分穿過所述的通孔6,所述連接桿4外端上還設有檢測板3,檢測板3與檢測開關40之間接受和發射的信號相互對應。優選地,所述通孔6為長條狀,所述連接桿4在通孔6內移動的距離大于所述檢測開關40和檢測板3之間的有效檢測距離。由此可以使得檢測板3與檢測開關40之間的信號連接能夠在連接桿4的運動過程中發生變化,例如從有到無或者從無到有,使得控制器能夠由此判斷出放繩是否超過了卷揚三圈的限制。更進一步,本技術在繩道30內側設置有嵌入式三圈保護器20,其具體方式為,所述繩道30上設有與觸發桿2尺寸相配合的安裝孔,所述觸發桿2從卷揚的內部至少部分伸出該安裝孔,并與卷揚上的鋼絲繩相接觸。優選地, 觸發桿2的上部直徑大于下部直徑,觸發桿2上部直徑的頂端與卷揚上的鋼絲繩相接觸、觸發 桿2上 部直徑的下側與所述連接桿4相連接,換言之,觸發桿2的粗徑上部與卷揚上的鋼絲繩相接觸,觸發桿2的粗徑下部與所述連接桿4相連接。而所述復位彈簧I至少部分套接在所述觸發桿2的下部,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另一個目的為提供一種起重機,所述起重機包括上述任意的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在起重機卷揚的繩道上設有與所述三圈保護裝置尺寸相配合的安裝孔,所述三圈保護裝置至少部分伸出該安裝孔,并與卷揚上的鋼絲繩相接觸。本技術的工作過程為將本技術的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設置于卷揚內側第三圈繩道處,當然,也可以在第四圈及以外繩道處也設置本技術的保護裝置;在卷揚放繩至余量為三圈時,檢測開關40即檢測到檢測板3的觸發動作,并發送信號至控制器50,如圖5所示,控制器50接收信號并限制放繩等相應動作的輸出;本技術還可以通過控制器50設置強制動作工況,在強制動作工況下,鋼絲繩余量可從三圈處繼續放繩至一圈,在鋼絲繩余為一圈時,所述強制動作工況的強制功能失效,從而能有效地防止脫繩危險的發生。優選地,在強制動作工況時,檢測開關40可以記錄觸發次數,當次數達到三時(SP鋼絲繩余為一圈時),強制功能失效,須進行收繩動作,從而進一步有效地避免了脫繩的發生。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起重機,該起重機包括現有起重機的各種現有結構,例如包括卷揚,卷揚上設有繩道等,還包括上述的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在起重機卷揚的繩道上設有與所述三圈保護裝置尺寸相配合的安裝孔,所述三圈保護裝置至少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嵌入式卷揚三圈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卷揚(10)的三圈或三圈以外的繩道(30)內側設置三圈保護器(20),所述三圈保護器(20)包括檢測開關(40)、套筒(5)以及部分插入套筒(5)內部的觸發桿(2),所述套筒(5)內設有與所述觸發桿(2)相配合的復位彈簧(1),所述套筒(5)的側部開有通孔(6),所述觸發桿(2)上設有穿過所述通孔(6)并與所述檢測開關(40)相配合的感應組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賈健,楊繼海,王川,李香偉,劉玉泉,
申請(專利權)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