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方法及充實結構,它包括如下步驟:1、在鋼梁頂板上設置間隔布置的灌漿區和預留后澆區;2、在相鄰的兩個灌漿區之間設置灌漿管,位于最外側的兩個灌漿區上還分別設有進漿管和出漿管;3、吊裝預制混凝土橋面板;4、澆筑預留后澆區;5、向進漿管灌入水泥漿,直至出漿管流出水泥漿為止,用木塞塞緊進漿管和出漿管的管口,水泥漿在每個灌漿區內凝固后即完成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的充實。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后灌漿技術設置灌漿區使鋼梁與橋面板的不密貼部位充實,實現了鋼梁與橋面板的完全結合,將鋼梁頂板全部包裹進行防腐,并且橋面板所受的豎向荷載通過密實的漿料均勻傳遞到鋼梁頂板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橋梁施工
,具體涉及一種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方法及充實結構。
技術介紹
在橋梁建設領域,鋼混結合梁較好的綜合了鋼梁與混凝土梁的優勢,不但充分發揮了鋼材的抗拉、抗彎性能以及混凝土的抗壓性能,同時浙青混凝土與混凝土橋面板的結合更好的保證了橋面系質量,鋼混結合梁還具有抗震性能優良、自重輕、施工快速方便等特點。鋼混結合梁結構應用日趨廣泛。 對于鋼梁上翼緣頂板與橋面板“面一面”接觸的結構形式,鋼梁與橋面板結合為整體的方法為橋面板安裝到位后,現場澆筑橋面板上預留的后澆孔混凝土,將鋼梁頂板上的剪力釘澆筑其中。橋面板安裝時預留后澆孔的周邊以及鋼梁頂板周邊均需貼上橡膠條使橋面板能平穩落在鋼梁頂板上且密封后澆孔四周形成后澆混凝土側模。除了現澆孔外,橡膠條所圍成的區域為梁與板的不密貼空白區域,這樣導致了橋面板與鋼梁頂板脫離,既不利于鋼梁頂板部分的防腐,又不利于橋面荷載向下傳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方法及充實結構,該方法及結構可以使鋼梁與結合梁實現完全的結合。為實現此目的,本專利技術所設計的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驟步驟I :在鋼梁頂板左右兩邊緣上分別設置縱向橡膠條,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之間均勻設置多條橫向橡膠條,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和多條橫向橡膠條圍成多個灌漿區和預留后澆區,所述灌漿區和預留后澆區交替設置;步驟2 :將上述多個灌漿區依次通過設置灌漿管相互連通,位于最外側的兩個灌漿區上還分別設有進漿管和出漿管;步驟3 :吊裝預制混凝土橋面板,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安裝在縱向橡膠條和橫向橡膠條上,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支撐部位于灌漿區的頂端;步驟4 :預制混凝土橋面板吊裝完成后,澆筑預留后澆區,鋼梁頂板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支撐部之間通過澆筑在預留后澆區的混凝土結合;步驟5 :向進漿管灌入水泥漿,直至出漿管流出水泥漿為止,用木塞塞緊進漿管和出漿管的管口,水泥漿在每個灌漿區內凝固后,水泥漿充實灌漿區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支撐部的間隙,即完成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的充實。所述步驟5中,首先將清水自進漿管灌入,清洗灌漿區,待出漿管流出清水后,再向進漿管內灌入水泥漿。所述步驟4中,先在每個預留后澆區設置多個剪力釘,然后進行澆筑。所述步驟5中,水泥漿的成分為水泥、水以及壓漿劑,三種成分配比為I :0.34 O.I。所述步驟2中,所述灌漿管的管體穿過預留后澆區。一種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結構,它包括預制混凝土橋面板和鋼梁頂板,它還包括設置在鋼梁頂板左右兩邊緣上的縱向橡膠條、均勻設置在兩條縱向橡膠條之間的多條橫向橡膠條,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和多條橫向橡膠條圍成交替設置的多個灌漿區和預留后澆區,所述預制混凝土橋面板安裝在縱向橡膠條和橫向橡膠條上,其中,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支撐部位于灌漿區的頂端;上述鋼梁頂板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支撐部之間通過澆筑在預留后澆區上的混凝土結合;所述灌漿區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支撐部的間隙通過設置水泥漿充實。所述每個預留后澆區上設置多個剪力釘。 所述多個灌漿區依次通過設置灌漿管相互連通,位于最外側的兩個灌漿區上還分別設有進漿管和出漿管;通過向進漿管內灌入水泥漿充實灌漿區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支撐部的間隙。本專利技術通過后灌漿技術設置灌漿區使鋼梁與橋面板的不密貼部位充實,實現了鋼梁與橋面板的完全結合,將鋼梁頂板全部包裹進行防腐,并且橋面板所受的豎向荷載通過密實的漿料均勻傳遞到鋼梁頂板上。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A— A向的斷面結構示意圖(圖中剪力釘未示);圖3為圖2中B— B向的斷面結構示意圖(圖中縱向橡膠條未示);圖4為圖3中C一C向的斷面結構示意圖;其中,I一鋼梁、2—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 I—支撐部、3—鋼梁頂板、4一預留后澆區、5—進漿管、6—灌漿管、7—縱向橡膠條、8—出漿管、9一剪力釘、10—灌漿區、11一橫向橡膠條。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f 4所示的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結構,它包括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和鋼梁頂板3,它還包括設置在鋼梁頂板3左右兩邊緣上的縱向橡膠條7、均勻設置在兩條縱向橡膠條7之間的多條橫向橡膠條11,兩條縱向橡膠條7和多條橫向橡膠條11圍成交替設置的多個灌漿區10和預留后澆區4,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安裝在縱向橡膠條7和橫向橡膠條11上,其中,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 I位于灌漿區10的頂端;上述鋼梁頂板3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 I之間通過澆筑在預留后澆區4上的混凝土結合;所述灌漿區10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 I的間隙通過設置水泥漿充實。上述技術方案中,每個預留后澆區4上設置多個剪力釘9。上述技術方案中,多個灌漿區10依次通過設置灌漿管6相互連通,位于最外側的兩個灌漿區10上還分別設有進漿管5和出漿管8 ;通過向進漿管5內灌入水泥漿充實灌漿區10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 I的間隙。一種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驟步驟I :在鋼梁頂板3左右兩邊緣上分別設置縱向橡膠條7,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7之間均勻設置多條橫向橡膠條11,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7和多條橫向橡膠條11圍成多個灌漿區10和預留后澆區4,所述灌漿區10和預留后澆區4交替設置;步驟2 :將上述多個灌漿區10依次通過設置灌漿管6相互連通,位于最外側的兩個灌漿區10上還分別設有進漿管5和出漿管8,所述灌漿管6的管體穿過預留后澆區4 ;步驟3 :吊裝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安裝在縱向橡膠條7和橫向橡膠條11上,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 I位于灌漿區10的頂端;步驟4 :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吊裝完成后,澆筑預留后澆區4,鋼梁頂板3與預制 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 I之間通過澆筑在預留后澆區4的混凝土結合;步驟5 :向進漿管5灌入水泥漿,直至出漿管8流出水泥漿為止,用木塞塞緊進漿管5和出漿管8的管口,水泥漿在每個灌漿區10內凝固后,水泥漿充實灌漿區10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 I的間隙,即完成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的充實。上述技術方案的步驟5中,首先將清水自進漿管5灌入,清洗灌漿區10,待出漿管8流出清水后,再向進漿管5內灌入水泥漿。這樣可以去除灌漿區10內的殘渣,有利于水泥漿在灌漿區10內的澆筑,確保鋼板后期防銹處理的效果。上述技術方案的步驟4中,先在每個預留后澆區4焊接多個剪力釘9,然后進行澆筑。剪力釘9用于保證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和鋼梁I的牢固結合。上述技術方案的步驟5中,水泥漿的成分為水泥、水以及HL-P壓漿劑,三種成分配比為I :0. 34 0. I。該成分保證了水泥漿凝固后的強度和密實度。本說明書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權利要求1.一種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I :在鋼梁頂板(3)左右兩邊緣上分別設置縱向橡膠條(7),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7)之間均勻設置多條橫向橡膠條(11),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7)和多條橫向橡膠條(11)圍成多個灌漿區(10)和預留后澆區(4),所述灌漿區(10)和預留后澆區(4)交替設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后灌漿充實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在鋼梁頂板(3)左右兩邊緣上分別設置縱向橡膠條(7),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7)之間均勻設置多條橫向橡膠條(11),所述兩條縱向橡膠條(7)和多條橫向橡膠條(11)圍成多個灌漿區(10)和預留后澆區(4),所述灌漿區(10)和預留后澆區(4)交替設置;步驟2:將上述多個灌漿區(10)依次通過設置灌漿管(6)相互連通,位于最外側的兩個灌漿區(10)上還分別設有進漿管(5)和出漿管(8);步驟3:吊裝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安裝在縱向橡膠條(7)和橫向橡膠條(11)上,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1)位于灌漿區(10)的頂端;步驟4: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吊裝完成后,澆筑預留后澆區(4),鋼梁頂板(3)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1)之間通過澆筑在預留后澆區(4)的混凝土結合;步驟5:向進漿管(5)灌入水泥漿,直至出漿管(8)流出水泥漿為止,用木塞塞緊進漿管(5)和出漿管(8)的管口,水泥漿在每個灌漿區(10)內凝固后,水泥漿充實灌漿區(10)與預制混凝土橋面板(2)的支撐部(2.1)的間隙,即完成鋼混結合梁不密貼部位的充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曉偉,連井龍,陳超華,封江東,李鑒,
申請(專利權)人: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