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一種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主要是在導線輪的拉繩入口端設置有導線框,促令卷收器延伸出的拉繩是經由導線框的限制而繞設導線輪予以傳動,以可由導線框降低拉繩在傳動過程中所產生跳動、搖擺現象,避免拉繩被卷入導線輪的縫隙而卡死。(*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一種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尤指可令窗簾的拉繩在經由導線框繞設導線輪后,提供更形穩定的拉繩傳動狀態。
技術介紹
窗簾的簾片(簾布)主要就是經由卷收器的拉繩所傳動,由于卷收器設置在上軌中而簾片是經由拉繩懸設在上軌下方,為了令拉繩在傳動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穩定性及松緊度,在現有技術中都會于上軌兩側配置有導線輪結構,令拉繩是繞設導線輪后才供簾片懸吊。然而在窗簾簾片收合、展開的操作過程中,卷收器拉伸或收卷拉繩的速度極快(無論是手動操作的拉繩卷收器或自動卷收器),因此繞設導線輪的拉繩極易產生跳動、搖擺的現象,尤其現有導線輪I是以多個導輪11樞設在框架12內的設計(如圖1、圖2所示),導輪11兩端與框架12間都具有樞接結合的縫隙存在(降低導輪11與框架12間的摩擦阻力,以利導輪11自由轉動),因此一旦拉繩13在導輪11上快速來回傳動時就會影響到拉繩13繞設導輪11的松緊度,致使拉繩13相對導輪11發生左右偏移搖擺及上下彈跳的現象,因此在現有欠缺任何限制拉繩13跳動、搖擺的設計下,偶而就會造成拉繩13卡入導輪11與框架12間縫隙的問題,令窗簾簾片收合、展開的操作失效。本創作人鑒于上述的各項問題,深覺現有導線輪在結構上未能針對拉繩的穩定性做出進一步的設計,以致導線輪雖然提升了簾片收合、展開的順暢性,卻也衍生了拉繩會意外卡死的缺失,因此遂以其多年從事窗簾專業設計、制造的經驗,積極研發改良,在各方條件的審慎考慮的下,終于開創出本結構的組成,將可完全解決現有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本技術的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主要是在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入口端設置有導線框,使卷收器在上軌中延伸出的拉繩是經由穿置導線框的限制而繞設導線輪框架中的導輪予以傳動簾片。其中,導線框的框桿是呈弧曲形而固定在導線輪的拉繩入口端。其中,導線框框桿端部插固在導線輪的框架底部形成一導引空間。其中,導線框框桿端部插固在上軌形成一導引空間以對應導線輪。其中,導線框的框桿對應導入拉繩的數量而區分出多個導引空間,令每一導引空間供一拉繩穿置。其中,導線輪的框架底部開設多道嵌槽對應供導線框的框桿置入而樞接,促使導線框具有隨著拉繩起伏狀態而相對框架擺動的效能。其中,框架底部可開設供導線框框桿置入樞接的樞接槽,并以蓋板對蓋覆結合而樞接導線框,且框架底部及蓋板對應框桿擺動方向設有擺動槽,以供導線框在擺動槽范圍中自由擺動。其中,導線框的高度是以低于繞設導線輪的第一個導輪,且導線框的寬度是小于導輪長度一半。其中,卷收器的拉繩出口端設置有導線框。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在實施后將可提供下述的效能由于本技術是以一弧曲形的導線框設置在導線輪的拉繩入口端,促使卷收器延伸出的拉繩是穿置導線框后再繞設導線輪的各導輪而供簾片懸設,因此拉繩相對導輪左右偏移搖擺、上下彈跳的裕度將會被限制在導線框的大小范圍中(尤其卷收器與導線輪之間具有較遠的距離,拉繩在卷收器處產生小角度的偏移時,拉繩繞設在導輪上的位置就會產生很大的位移量),而且在導線框與導輪距離較近的設計之下,拉繩在導線框中的角度偏移并不會令導輪上的拉繩發生大的位移距離,因此可以規范拉繩上、下、左、右的偏移量不會脫離導輪樞接在框架內的長度距離中,確保拉繩在急速拉伸或收卷的行程中都不會侵入導輪與框架間的縫隙,令導線輪的導輪保有自由轉動的既有設計,而且由導線框杜絕拉繩意外卡死的問題,不僅可以長久操作而不故障,其設置的成本也極為低廉。附圖說明圖1 :是現有結構圖。圖2:是另一現有結構圖。 圖3 :是本技術的結構組成實施圖。圖4 :是本技術的結構狀態圖。圖5 :是本技術的結構圖。圖6 :是本技術的另一結構圖。圖7 :是本技術的使用狀態參考圖。圖8 :是本技術的再一結構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導線輪11 :導輪12 :框架13 :拉繩2 :導線輪21 :導輪22 :框架221 :嵌槽222 :樞接槽23 :蓋板231 :擺動槽 3 :卷收器31 :拉繩4 :導線框41 :框桿42:導引空間5 :簾片6 :上軌10:窗簾具體實施方式為能確實明了本技術的結構組成及其所能達成的功能效益,余下,茲配合圖式列舉實施例,詳細介紹說明如后本技術是一種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主要是在窗簾10導線輪2的拉繩31入口端設置有導線框4 (如圖3所示),促令卷收器3在上軌6中延伸出的拉繩31是經由穿置導線框4的限制而繞設導線輪2的導輪21予以傳動簾片5,以可由導線框4降低拉繩31在傳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跳動、搖擺現象,避免拉繩31被卷入導輪21與框架22的樞接縫隙而卡死。經由上述的結構設計可知,由于導線框4設置在導線輪2的拉繩31入口端(如圖4、圖5所示),因此卷收器3延伸至導線輪2的拉繩31路徑將會被限制在導線框4的大小范圍內(具有導正拉繩31進入導輪21予以繞設的位置,防止拉繩31繞設的位置偏向導輪21的端部),而且當拉繩31急速拉伸或收卷導致相對導輪21左右偏移搖擺、上下彈跳的裕度也將會被限制在導線框4的限制中,可確保拉繩31上、下、左、右的偏移量都不會脫離導輪21樞接在框架22內的長度距離中,防止拉繩31侵入導輪21與框架22間的樞接縫隙而卡死,可長久操作而不故障。因此本技術的導線框4在設計上是可令其框桿41呈現弧曲形的結構而固定在導線輪2的拉繩31入口端(弧曲形的設計是為保持與拉繩31較小的接觸摩擦,并避免夾角阻礙拉繩31的伸、縮),令弧曲形的導線框4框桿41端部插固在導線輪2的框架22底部(如圖6所示),或直接插固在上軌6以對應導線輪2,促使導線框4形成一導引空間42,同樣都可達到卷收器3延伸至導線輪2的拉繩31路徑被限制在導線框4的大小范圍內的目的。再者,導線框4的框桿41可對應導入拉繩31的數量而區分出多個導引空間42 (可以框桿41進行連續彎折成型或沖壓成型、射出成型等現有技術),令每一導引空間42供一拉繩31穿置,降低各拉繩31間的彼此摩擦。另者,導線輪2的框架22底部可開設多道嵌槽221對應供導線框4的框桿41置入而樞接(如圖7所示),促使導線框4具有隨著拉繩31起伏狀態而相對框架22擺動的效倉泛。續又,框架22底部可開設供導線框4框桿41置入樞接的樞接槽222(如圖8所示),并以蓋板23對蓋覆結合而樞接導線框4,其中框架22底部及蓋板23對應框桿41擺動方向設有擺動槽231,以供導線框4在擺動槽231范圍中自由擺動。因此,當使用者在操作窗簾10的過程中,會促使卷收器3的拉繩31與簾片5產生對應的拉伸或收卷,而拉繩31傳動的路徑由于是經由導線框4、導線輪2穿越上軌6后而供簾片5懸吊,所以卷收器3與導線輪2間的拉繩31位置可以受到導線框4的導引而受到限制,為此,導線框4的高度是以低于繞設導線輪2的第一個導輪21,且導線框4的寬度是小于導輪21長度一半為最佳,可令拉繩31保持相對于導線輪2入口端的中央處進入,避免拉繩31偏向導輪21的端部而卡死的意外。續又,于卷收器3的拉繩31出口端亦可設置有導線框4結構,用以導引拉繩31拉伸、收卷行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其特征在于,是在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入口端設置有導線框,使卷收器在上軌中延伸出的拉繩是經由穿置導線框的限制而繞設導線輪框架中的導輪予以傳動簾片。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其特征在于,是在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入口端設置有導線框,使卷收器在上軌中延伸出的拉繩是經由穿置導線框的限制而繞設導線輪框架中的導輪予以傳動簾片。2.如權利要求1所述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其特征在于,導線框的框桿是呈弧曲形而固定在導線輪的拉繩入口端。3.如權利要求1所述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其特征在于,導線框框桿端部插固在導線輪的框架底部形成一導引空間。4.如權利要求1所述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其特征在于,導線框框桿端部插固在上軌形成一導引空間以對應導線輪。5.如權利要求1所述窗簾導線輪的拉繩導引結構,其特征在于,導線框的框桿對應導入拉繩的數量而區分出多個導引空間,令每一導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世明,
申請(專利權)人:林世明,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