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一種自行車折疊關節鎖固結構,該折疊關節包含可活動展開或靠合的一第一座體與一第二座體;其中該鎖固裝置包含:一設于該第一座體側邊處且具有一螺孔的螺鎖座,該螺鎖座接近第二座體的一側突伸設有一定位塊;一設于該第二座體側邊處的容置槽,該容置槽可供該螺鎖座容置,且該第二座體于容置槽接近第一座體的一側突伸設有至少一定位突檐;以及一鎖固螺桿,其一端設有一可活動螺轉地設置于該螺孔內的螺桿端,且另一端設有一旋鈕,該螺桿端上并穿設有一鎖固塊;藉此,該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靠合后,使用者只需單手轉動旋鈕即可帶動鎖固塊沿定位塊表面滑移,以自動定位于該定位突檐與定位塊間,將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鎖固于靠合位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與一種用于自行車車架折疊關節的鎖固結構有關,其具有自動鎖固定位、使用方式簡單只需單手操作等優點。
技術介紹
習用自行車車架的折疊關節,可折疊以縮小車架體積、便于攜行自行車,而每一折疊關節皆會設置鎖固結構,以防止自行車于騎乘中意外折疊,并確保車架的強度。如圖1所示的一種習用自行車立管的折疊關節,該折疊關節包含一第一座體I與一第二座體2,該第一座體I與第二座體2分別供自行車的上、下立管聯接,且該第一座體I與第二座體2相互樞接,使得兩者間可活動展開或靠合;以使自行車立管得以活動折疊收藏。其中該第一座體I與第二座體2間并設有一鎖固裝置3,其包含一設于該第一座體I側邊處的螺鎖座4,該螺鎖座4上螺設有一鎖固螺桿5,且該螺鎖座4接近第二座體2的一側突伸設有一第一定位突檐6 ;—設于該第二座體2側邊處的容置槽7,該容置槽7可供該螺鎖座4容置,且該第二座體2于容置槽7接近第一座體I的一側突伸設有至少一第二定位突檐8 ;以及一穿設于鎖固螺桿5上的鎖固塊9 ;藉此,該第一座體I與第二座體2靠合后,鎖固螺桿5螺轉時可帶動鎖固塊9往接近第一座體I與第二座體2方向移動(如圖2所示),以頂靠并定位于該第一定位突檐6與第二定位突檐8間,將第一座體I與第二座體2鎖固于靠合位置。然而,如圖2所示,當鎖固螺桿5被使用者轉動時,由于鎖固螺桿5與鎖固塊9間的摩擦力作用,鎖固塊9會被鎖固螺桿5帶動發生旋向轉動,使得鎖固塊9無法正確進入并定位于第一定位突檐6與第二定位突檐8間,使得使用者得一手固定鎖固塊9、一手轉動鎖固螺桿5,才能完成鎖固作業。但由于折疊自行車組裝過程中,大多需要使用者以單手來扶持自行車,否則易有自行車晃動或傾倒的危險。因此,習用鎖固塊9無法自動對位完成鎖固動作的問題,為使用者帶來相當大的不便與操作困難。綜合上開先前技術的缺點,大致上包括習用折疊關節的鎖固塊無法自動對位完成鎖固動作。得需使用者得固定鎖固塊、一手轉動鎖固螺桿,才能完成鎖固作業,易有自行車晃動或傾倒的危險。
技術實現思路
而鑒于解決上述缺點,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折疊關節鎖固結構,其具有自動鎖固定位、使用方式簡單、只需單手操作等優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一種自行車折疊關節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應用于一折疊關節,該折疊關節包含相互樞接以控制折疊關節活動展開或靠合的一第一座體與一第二座體,并于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設有一鎖固裝置;其中,該鎖固裝置包含一設于該第一座體側邊處的螺鎖座,該螺鎖座凹設有一螺孔,且該螺鎖座接近第二座體的一側突伸設有一定位塊;一設于該第二座體側邊處供該螺鎖座容置的容置槽,且該第二座體于容置槽接近第一座體的一側突伸設有至少一定位突檐;以及一鎖固螺桿,其一端設有一活動螺轉地設置于該螺孔內的螺桿端,且另一端設有一旋鈕,該螺桿端上并穿設有一鎖固塊;藉此,該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靠合后,鎖固螺桿螺轉時可帶動鎖固塊沿定位塊表面滑移,以頂靠于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處,并定位于該定位突檐與定位塊間,將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鎖固于靠合位置。其中,該第一座體側邊處設有一第一樞接部,且第二座體側邊處設有一第二樞接部,該第一樞接部與第二樞接部間以一樞軸相接合。其中,該鎖固裝置設于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側邊相異于其樞接處。其中,該定位塊以平行于鎖固螺桿軸向方向自螺鎖座往外突伸設置。其中,該鎖固塊的至少一側邊承靠于定位塊表面。其中,該螺孔于第一座體內設有一徑向較大的限位槽,且穿伸于限位槽內的螺桿端側邊設有一限位元件。其中,該限位元件為一螺絲。其中,該定位塊的突伸長度等于或大于鎖固塊的位移行程。其中,該第二座體于容置槽的兩側各設有一定位突檐。其中,該螺桿端上穿設有一彈簧,且該彈簧的兩端分別抵接于螺鎖座與鎖固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靠合后,使用者只需以單手轉動鎖固螺桿,即可帶動鎖固塊沿定位塊表面滑移,并防止鎖固塊產生旋向轉動,以頂靠于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處,并自動定位于該定位突檐與定位塊間,以順利將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鎖固于靠合位置。如此一來,本技術具有使用方式簡單、只需單手操作等優點。本技術的螺桿端上穿設有一彈簧,且該彈簧的兩端分別抵接于螺鎖座與鎖固塊。當使用者欲解開折疊關節時,只需單手反向轉動鎖固螺桿,該彈簧即可自動將鎖固塊推出定位突檐與定位塊間,以使螺鎖座可自容置槽內退出,并使得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得以活動翻轉展開。附圖說明圖1 :習用折置關節鎖固結構的立體分解不意圖。圖2 :習用折疊關節鎖固結構的立體鎖固動作示意圖。圖3 :本技術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4 :本技術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5 :本技術的鎖固動作示意圖。圖6 :本技術的局部剖面動作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便于說明本技術于上述新型內容一欄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茲以具體實施例表達。實施例中各種不同物件按適于說明的比例、尺寸、變形量或位移量而描繪,而非按實際元件的比例予以繪制,合先敘明。且以下的說明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Jn o請參考圖3 圖4所示,本技術一種自行車折疊關節鎖固結構,該折疊關節10包含一第一座體11與一第二座體12,其中,該第一座體11側邊處設有一第一樞接部111,且第二座體12側邊處設有一第二樞接部121,該第一樞接部111與第二樞接部121間以一樞軸13相接合,使得兩者間可以該樞軸13為軸心活動展開或靠合;再者,該第一座體11與第二座體12可供一需折疊的車架管件接合,以使其具有折疊功能,例如圖3所示的自行車立管。其中該鎖固裝置20包含一設于該第一座體11側邊處的螺鎖座21,該螺鎖座21凹設有一螺孔22,且該螺鎖座21接近第二座體12的一側突伸設有一定位塊23 ;其中,該定位塊23以平行于螺孔22軸向方向,自螺鎖座21往外突伸設置。一設于該第二座體12側邊處的容置槽24,該容置槽24可供該螺鎖座21容置,且該第二座體12于容置槽24接近第一座體11的一側突伸設有至少一定位突檐241,較佳地實施例該第二座體12于容置槽24的兩側各設有一定位突檐241。一鎖固螺桿25,其一端設有一可活動螺轉地設置于該螺孔22內的螺桿端251,且另一端設有一旋鈕252可供使用者手部握持以轉動鎖固螺桿25,該螺桿端251上并穿設有一鎖固塊26。該螺桿端251上并穿設有一彈簧27,且該彈簧27的兩端分別抵接于螺鎖座21與鎖固塊26。而該螺孔22于第一座體11內設有一徑向較大的限位槽221 (如圖6所示),且穿伸于限位槽221內的螺桿端251側邊設有一限位元件28,該限位元件28可為一螺絲。該限位元件28的設置可限制鎖固螺桿25于螺孔22內軸向移動的行程,并藉以限制鎖固塊26的位移行程,而該定位塊23的突伸長度等于或大于鎖固塊26的位移行程。其中,該鎖固裝置20設于第一座體11與第二座體12側邊相異于樞軸13處,較佳者,該鎖固裝置20設于與樞軸13相對側。再者,該鎖固塊26的至少一側邊承靠于定位塊23表面。明了上述本案詳細結構后,以下針對本案的動作原理逐一詳細說明如圖5及圖6所示,使用者欲鎖固該該折疊關節10時,先將第一座體11與第二座體12靠合后,使該螺鎖座21進入于容置槽24內,由于彈簧27的彈性作用常態將鎖固塊26往旋鈕252方向推抵,可防止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行車折疊關節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折疊關節包含相互樞接以控制折疊關節活動展開或靠合的一第一座體與一第二座體,并于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設有一鎖固裝置;其中,該鎖固裝置包含:一設于該第一座體側邊處的螺鎖座,該螺鎖座凹設有一螺孔,且該螺鎖座接近第二座體的一側突伸設有一定位塊;一設于該第二座體側邊處供該螺鎖座容置的容置槽,且該第二座體于容置槽接近第一座體的一側突伸設有至少一定位突檐;以及一鎖固螺桿,其一端設有一活動螺轉地設置于該螺孔內的螺桿端,且另一端設有一旋鈕,該螺桿端上并穿設有一鎖固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行車折疊關節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折疊關節包含相互樞接以控制折疊關節活動展開或靠合的一第一座體與一第二座體,并于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設有一鎖固裝置;其中,該鎖固裝置包含 一設于該第一座體側邊處的螺鎖座,該螺鎖座凹設有一螺孔,且該螺鎖座接近第二座體的一側突伸設有一定位塊; 一設于該第二座體側邊處供該螺鎖座容置的容置槽,且該第二座體于容置槽接近第一座體的一側突伸設有至少一定位突檐;以及 一鎖固螺桿,其一端設有一活動螺轉地設置于該螺孔內的螺桿端,且另一端設有一旋鈕,該螺桿端上并穿設有一鎖固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折疊關節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座體側邊處設有一第一樞接部,且第二座體側邊處設有一第二樞接部,該第一樞接部與第二樞接部間以一樞軸相接合。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折疊關節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鎖固裝置設于第一座體與第二座體側邊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福順,
申請(專利權)人:臺灣口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