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鍛造部件成型機剪模裝置,其包括有剪模座、軸套、剪模套及二壓塊。在剪模套外包覆有軸套,此軸套頂部形成有細縫,且在靠近切刀側的軸套上角落處形成有斜面,將此結合的剪模套與軸套放在剪模座的載槽內,以靠近切刀側的倒L形壓塊緊抵軸套的斜面,而產生向下和橫向的分力,可迫緊細縫固定剪模套在軸孔內而穩固在載槽內,且可避免在遠離切刀端的軸套壁變形,以避免產生震動現象。(*該技術在2007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鍛造部件成型機剪模裝置。一般如螺帽或螺絲鍛造部件成型機,主要利用多組相配合的模具與沖頭以若干步驟來完成一部件的冷鍛加工,且為多部件同時進行鍛造作業,因此,為了能連續且實現多個部件加工,通常使用的材料是采用成卷線材,經由其本身的一切料機構鍛切成適當長度的塊狀,以作逐步鍛造加工的胚料。而此類機器的裝置配置上大抵利用飛輪帶動具有多組沖頭的沖頭機構,和具有多組模具的模具機構相對應;另外,具有對應模具數量及位置的夾具機構則設于模具機構的前端,用以將前一模具已完成鍛造的半成品夾送至下一模具中;送料機構則位于靠近模具機構側,用以將成卷的線材輥直并輸送進機器中;切料機構整體為構設在模具機構側,用以將輥直輸入的線材鍛切成適當長度的塊狀;而出料口則位于靠操作者位置,并且稍向下傾斜,用以將完成鍛造的成品輸出;后通出機構則位于模具機構的后方,用以將經沖頭機構沖入模具機構中的胚料通出。前述模具機構包含供胚料成型的成型模,及供線材輸入以供切料機構切斷的切模,本技術主要為針對切模部分所作的改進。參閱附圖說明圖1傳統切模裝置的立體分解圖,此模具機構主要設有一模座本體1,在模座本體1上設有多個成型模座2及一個切模座3,成型模座2由于并非本技術的創作之處,故不加以贅述,而有關切模部分,一般主要系在切模座3上開有一大致呈半圓弧狀的模槽31,模槽31上方開有一較大的載槽32,載槽32與模槽31間形成分設兩側的肩部33,而載槽32上方兩側則平設出兩固定座34,并在固定座34上開有固定螺孔35,另外,模槽31后方的模壁36上開有供前述送料機構將線材輸送穿入的入線孔37,及位于入線孔37上方的鎖固孔38,而模槽31下方微凹有一逃屑槽311,及在側邊設有一通出孔39,其系供前述后通出機構中通棒穿出用(此部分并非本技術的特征,故不贅述);此外,另設有一切模套4,大致呈一管套狀,其外徑恰配合模槽31內徑,且內開有一貫通且可供鍛造用線材穿經的軸孔41,軸孔41一端的孔側周緣一體設有硬度極高的碳化鎢切刃42;一壓模套5,其下方開設一內徑配合切模套4外徑而大致呈半圓槽狀的套槽51,套槽51兩側各分設有壓肩部52,另外,后方凸設有一上開螺孔53的固定塊54;四壓塊6,每一壓塊上各設有一穿孔61。另外,有關前述切料機構,雖非本技術改進的主體,但因切模的問題會影響切料機構中切刀的使用,故一并將切料機構中的切刀說明如下切刀7主要包含一設置于一可作往復驅動機構上的刀柄71,該刀柄71上一端與驅動機構樞設,而另一端為藉螺扣元件72與刀柄71搭扣的刀閘73,刀閘73與刀柄71間組成一大致呈圓形的區間74,并在其中夾設有一上開一刀孔75的圓形刀板76,該刀孔75大小恰可令鍛造用線材穿經,且刀孔75周緣一體鑲有硬度極高的碳化鎢刀刃77。參閱圖2所示傳統切模裝置的組合示意圖,首先將切模套4置于半圓形模槽31中,再將壓模套5罩覆于切模套4上,兩側則利用螺接件8鎖扣壓塊6壓覆在切模套4的壓肩部52,并利用螺接元件9將切模套4上的固定塊54固定于后方的模壁36上而完成整體的組合。參閱圖3所示傳統切模裝置的動作示意圖,在操作時,切刀7恰位于切模的正前方,且切刀7上的刀孔75對正切模套4的軸孔41,而當線材自切模座3的入線孔37進入時,將經由軸孔41進入切刀7上的刀孔75內一適當距離,當切刀7受驅動前進時,軸孔41與刀孔15的相對運動將使線材受鍛切,同時切斷的胚料將留置于切刀7的刀孔75中,而后被帶至通出孔39前端,此時通出孔39將由前述后通出機構中通出一通出棒將刀孔75中的胚料通出,前述夾具機構可將之夾送至成型模座2中作沖壓成型加工。上述傳統的切模機構雖然可達到鍛切胚料目的,但在鍛切的過程中,由于是冷鍛成型,因此在切刀前進鍛切時的壓推力量對切模套4的作用力很大,其作用力礙因于載槽31內周面為一圓弧形,且將切模套4壓覆的壓模套5是一與切模座3分離的半圓形覆體,因此切模套4極易產生向上的分力,且此分力極易頂推壓模套5翹頂,久而久之,在每一次鍛切時,切模套4將形成震動現象,由于切刀7中的刀孔75內徑與線材外徑幾乎相當,因此,該震動現象將極易使刀孔側的硬而脆的碳化鎢刀刃77磨損,若日久未發現時,磨損的刀刃77產生更大的鍛切阻力,使震動更嚴重,使鎖固壓塊6的螺接件7斷裂,造成刀板76崩裂脫出,更有危險。另一個發生震動的原因,來自于壓塊6僅作向下壓抵,切模套4及壓模套5間的分離狀態,及切模套4與載槽31間的配合余隙,使鍛切時的作用力令切模套4及壓模套5往左右位移震動的機率更大。為此,本技術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可穩固剪模套,以增長剪模套與切刀使用壽命的剪模裝置。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鍛造部件成型機剪模裝置,其包括一剪模座,其上形成有一方形載槽,在載槽后壁形成有一送料孔,而載槽兩側壁頂部則形成具若干螺孔的頂接座,且在載槽側邊的剪模座形成一通出孔;一軸套,設置在前述剪模座的載槽內,其軸向形成有一軸孔;一剪模套,為一中空柱體,設在前述軸套的軸孔內,其一端的中空處周緣一體設有硬度極高的刀刃;及二壓塊,分別設置在軸套兩側與頂接座間上方,各具有與頂接座螺孔相對應數量的螺孔;其特征是軸套在靠近切刀側的上角落處形成一斜面,而與載槽側壁形成一斜形凹槽,且在軸套頂部與軸孔間軸向剖開形成一細縫;而靠近切刀側的壓塊為配合斜形凹槽的形狀。下面通過最隹實施例及附圖對本技術的鍛造部件成型機剪模裝置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圖1是傳統切模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傳統切模裝置的組合示意圖。圖3是傳統切模裝置的動作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剪模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剪模裝置的組合示意圖。參閱圖4所示本技術一種鍛造部件成型機剪模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其主要包括一剪模座100,其上形成有一方形載槽101,于載槽101后壁102形成有一送料孔103,而載槽101兩側壁104、105頂部則形成具若干螺孔106的頂接座107、108,另外,于載槽101側邊的剪模座100形成一通出孔109;一軸套110,其橫剖面為六邊形的塊體,設于前述剪模座100的載槽內101,使軸套兩斜面111、112與載槽101側壁104在上下角落處分別形成有斜形凹槽113與通道114,而軸套110在軸向形成有一軸孔115,在軸套110頂部與軸孔115間貫穿一貫孔116,且軸向剖開一細縫117;一剪模套120,其為一中空柱體,設于前述軸套110軸孔115內,剪模套120一端的中空處121周緣一體設有硬度極高的刀刃122,且其與軸套110貫孔116相對位置設一螺孔123;二壓塊130、140,分別設置于軸套110上方兩側與頂接座107、108間,各具有與頂接座107、108螺孔106相對應的穿孔131、141,其中的一壓塊130形成為倒L狀,另一壓塊140為板狀,用以使該壓塊130的突出部132貼抵壓扣于軸套110斜面111與載槽101間的斜形凹槽113內,而壓塊140則按壓于軸套110與頂接座108上方。參閱圖5所示本技術一種鍛造部件成型機剪模裝置的組合剖面圖,其中,上述構件組合乃先將軸套110嵌置于剪模座100的方形載槽101中,再將剪模套120嵌入軸套110的軸孔115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鍛造部件成型機剪模裝置,其包括:一剪模座,其上形成有一方形載槽,在載槽后壁形成有一送料孔,而載槽兩側壁頂部則形成具若干螺孔的頂接座,且在載槽側邊的剪模座形成一通出孔;一軸套,設置在前述剪模座的載槽內,其軸向形成有一軸孔;一剪 模套,為一中空柱體,設在前述軸套的軸孔內,其一端的中空處周緣一體設有硬度極高的刀刃;及二壓塊,分別設置在軸套兩側與頂接座間上方,各具有與頂接座螺孔相對應數量的螺孔;其特征是:軸套在靠近切刀側的上角落處形成一斜面,而與載槽側壁形成一斜 形凹槽,且在軸套頂部與軸孔間軸向剖開形成一細縫;而靠近切刀側的壓塊為配合斜形凹槽的形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施子龍,
申請(專利權)人:金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