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包括U型箍和現澆混凝土梁;U型箍包括第一豎向臂、第二豎向臂、橫向臂和對拉連接件,且橫向臂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底部相連;對拉連接件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連接;現澆混凝土梁包括橫梁及豎梁;豎梁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豎梁、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均位于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之間,且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均通過模板外梁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相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的結構簡單,制作方便,使用過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成本低,易拆除且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包括U型箍和現澆混凝土梁;U型箍包括第一豎向臂、第二豎向臂、橫向臂和對拉連接件,且橫向臂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底部相連;對拉連接件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連接;現澆混凝土梁包括橫梁及豎梁;豎梁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豎梁、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均位于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之間,且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均通過模板外梁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相連。本技術提供的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的結構簡單,制作方便,使用過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成本低,易拆除且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專利說明】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
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
技術介紹
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對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進行加固時須使用到側模板加固結構,然而現有的側模板加固結構的結構復雜,制作繁瑣,且在使用過程中消耗的對拉連接件、斜支撐和鋼背楞多,導致了成本急劇上升。除此之外,在施工完畢后,該側模板加固結構拆除困難,且需要大量人工去拆除,也增加了人工成本,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的結構復雜、制作繁瑣、使用過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多、成本高拆除困難且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等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作方便、使用過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成本低、易拆除且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的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包括U型箍和現澆混凝土梁;U型箍包括第一豎向臂、第二豎向臂、橫向臂和對拉連接件,且橫向臂左端和右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底部和第二豎向臂底部相連;對拉連接件位于橫向臂上方位置,且其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連接;現澆混凝土梁包括橫梁及設置在橫梁底端的豎梁;豎梁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豎梁、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均位于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之間并均位于對拉連接件上方,且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均通過模板外梁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相連。在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包括U型箍和現澆混凝土梁,其中,U型箍包括第一豎向臂、第二豎向臂、橫向臂和對拉連接件,且橫向臂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底部和第二豎向臂底部相連,而對拉連接件的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連接;現澆混凝土梁包括橫梁和豎梁;豎梁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且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均通過模板外梁分別與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相連。在使用過程中,將U型箍的第一豎向臂和第二豎向臂卡在模板外梁外側,并通過對拉連接件使得該U型箍的上口變小,從而對兩側的模板外梁進行夾緊受力,使得第一梁側模板、第二梁側模板和橫向臂受力平衡,最終達到將現澆混凝土梁進行固定的目的。由此可知,本技術所述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不僅結構簡單,而且使用過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比如說大量減少了對對拉連接件、斜支撐和鋼背楞的消耗,使得成本大為降低。作為對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第一豎向臂與第一梁側模板之間設有3根模板外梁。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不同數量的模板外梁。作為對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第二豎向臂與第二梁側模板之間設有3根模板外梁。同上所述,也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不同數量的模板外梁。作為對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第一豎向臂、第二豎向臂和橫向臂均為方木。作為對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均為方木。作為對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模板外梁為方木。在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中,第一豎向臂、第二豎向臂、橫向臂、第一梁側模板、第二梁側模板和模板外梁均為方木,一方面可增大第一豎向臂與模板外梁、模板外梁與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第一梁側模板和第二梁側模板與豎梁之間的接觸面積,強化了連接強度;另一方面,可直接使用施工現場剩下的方木直接制作所述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由此可知,所述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制作方便,并有利于節省成本。另外,在使用完畢后,上述結構的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拆除方便,且無須大量的人工進行拆除,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作為對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對拉連接件為對拉螺栓。另外,在本技術所述技術方案中,凡未作特別說明的,均可通過采用本領域中的常規手段來實現本技術方案。因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該側模板加固結構結構簡單,制作方便,使用過程中消耗的零部件少,成本低,易拆除且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聞。【專利附圖】【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現將附圖中的標號說明如下:1為第一豎向臂,2為第二豎向臂,3為橫向臂,4為對拉連接件,5為橫梁,6為豎梁,7為第一梁側模板,8為第二梁側模板,9為模板外梁。【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在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中,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包括U型箍和現澆混凝土梁。如圖1所示,上述U型箍包括第一豎向臂1、第二豎向臂2、橫向臂3和對拉連接件4,且上述橫向臂3左端和右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I底部和第二豎向臂2底部相連;上述對拉連接件4位于橫向臂3上方位置,且其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I和第二豎向臂2連接。上述現澆混凝土梁包括橫梁5及設置在該橫梁5底端的豎梁6。上述豎梁6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梁側模板7和第二梁側模板8,該豎梁6、第一梁側模板7和第二梁側模板8均位于上述第一豎向臂I和第二豎向臂2之間并均位于上述對拉連接件4上方,且上述第一梁側模板7和第二梁側模板8均通過3根模板外梁9分別與上述第一豎向臂I和第二豎向臂2相連。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豎向臂1、第二豎向臂2、橫向臂3、第一梁側模板7、第二梁側模板8和模板外梁9均為方木。另外,可采用對拉螺栓為對拉連接件4,且該對拉螺栓的螺桿的直徑為12mm。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技術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箍和現澆混凝土梁; 所述U型箍包括第一豎向臂(I)、第二豎向臂(2)、橫向臂(3)和對拉連接件(4),且所述橫向臂(3)左端和右端分別與所述第一豎向臂(I)底部和第二豎向臂(2)底部相連;所述對拉連接件(4)位于所述橫向臂(3)上方位置,且其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I)和第二豎向臂(2)連接; 所述現澆混凝土梁包括橫梁(5)及設置在所述橫梁(5)底端的豎梁(6); 所述豎梁(6)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梁側模板(7)和第二梁側模板(8),所述豎梁(6)、第一梁側模板(7)和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現澆混凝土梁的側模板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箍和現澆混凝土梁;所述U型箍包括第一豎向臂(1)、第二豎向臂(2)、橫向臂(3)和對拉連接件(4),且所述橫向臂(3)左端和右端分別與所述第一豎向臂(1)底部和第二豎向臂(2)底部相連;所述對拉連接件(4)位于所述橫向臂(3)上方位置,且其左右兩端分別與第一豎向臂(1)和第二豎向臂(2)連接;所述現澆混凝土梁包括橫梁(5)及設置在所述橫梁(5)底端的豎梁(6);所述豎梁(6)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梁側模板(7)和第二梁側模板(8),所述豎梁(6)、第一梁側模板(7)和第二梁側模板(8)均位于所述第一豎向臂(1)和第二豎向臂(2)之間并均位于所述對拉連接件(4)上方,且所述第一梁側模板(7)和第二梁側模板(8)均通過模板外梁(9)分別與所述第一豎向臂(1)和第二豎向臂(2)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慧春,曹國賓,張春艷,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二十冶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