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管接頭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輸送管彎頭。該輸送管彎頭包括第一輸送管、第二輸送管、擋板以及兩端封閉的中空體,其中:所述第一輸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第一端均從所述中空體的側壁連通于所述中空體的內(nèi)部;所述第一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之間的夾角小于180°;所述擋板設置于所述中空體的內(nèi)部,并且所述擋板的一個側面切割所述第一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實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減少輸料引起的沖擊,能夠避免中空體的內(nèi)壁磨損過快而損壞,進而有效增強彎頭轉向處的抗沖擊能力和耐磨能力以及有效提高彎頭的使用壽命,并且便于制造、使用和維護。(*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管接頭
,特別涉及一種輸送管彎頭。
技術介紹
當前,粉狀物料(如水泥、煤粉和礦粉等)一般采用氣力輸送,如圖1所示,粉料存儲倉I’通過彎頭2’和輸送管3’連接,彎頭2’ 一般采用圓弧形彎頭,在使用過程中,粉料對彎頭2’轉向處的內(nèi)壁進行頻繁的直接碰撞沖擊,使得彎頭2’轉向處的內(nèi)壁逐漸磨損變薄,當使用一段時間后,將使彎頭2’轉向處的內(nèi)壁磨穿,因而彎頭2’需要經(jīng)常更換。為了改善上述情形,現(xiàn)有技術中,有的采用外側壁加厚的變徑鑄件彎頭,有的采用內(nèi)壁鑲嵌陶瓷彎頭、復合材料彎頭等,這樣雖然能夠不同程度地提高彎頭的使用壽命,但是也存在著彎頭制作成本高昂、制作工藝復雜以及使用壽命還是不夠長的問題。因此,亟待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輸送管彎頭,以便在減少粉料沖擊力的同時,增強轉向處的抗沖擊能力和耐磨能力。具體而言,該輸送管彎頭包括第一輸送管、第二輸送管、擋板以及兩端封閉的中空體,其中:所述第一輸送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第一端均從所述中空體的側壁連通于所述中空體的內(nèi)部;所述第一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之間的夾角小于180° ;所述擋板設置于所述中空體的內(nèi)部,并且所述擋板的一個側面切割所述第一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進一步地,所述中空體為圓管。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均垂直于所述中空體的軸線。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之間的夾角位于80°至100°之間。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輸送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輸送管的第二端均設置有連接法.~~.0進一步地,所述中空體的兩端通過封板進行封閉。進一步地,所述擋板為直板。進一步地,所述直板與所述中空體的延伸方向平行,并且所述直板的兩側連接于所述中空體的內(nèi)壁。進一步地,所述擋板為彎板。進一步地,所述彎板的形狀和所述中空體中部分內(nèi)壁的形狀相匹配,且所述彎板貼設于所述部分內(nèi)壁上。采用本技術的輸送管彎頭后,在使用過程中,當物料從第一輸送管(第二輸送管)進入到兩端封閉的中空體后,速度降低,沖擊減少;并且由于擋板的一個側面切割第一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和第二輸送管的延伸中心線,進入到中空體中的物料將吹到擋板的前述側面后改變方向從第二輸送管(第一輸送管)輸出,這樣進入到中空體中的物料不直接通過中空體的內(nèi)壁實現(xiàn)轉向,而是通過擋板實現(xiàn)轉向,因而有效增強了彎頭轉向處的抗沖擊能力和耐磨能力;并且由于擋板設于中空體中,不會影響輸送管的連接和安裝,設有擋板的中空體容易制造和維護。【附圖說明】構成本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圓弧形彎頭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輸送管彎頭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所述輸送管彎頭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二的輸送管彎頭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所示輸送管彎頭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I’粉料存儲倉2’ 彎頭3’輸送管I第一輸送管2第二輸送管3 中空體4 擋板11第一連接法蘭21第二連接法蘭【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本部分中對具體結構的描述及描述順序僅是對具體實施例的說明,不應視為對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有任何限制作用。此外,在不沖突的情形下,本部分中的實施例以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請參考圖2至圖5,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作詳細說明。結合圖2和圖3所示,實施例一的輸送管彎頭可以包括第一輸送管1、第二輸送管2、擋板4以及兩端封閉的中空體3,其中:第一輸送管I的第一端和第二輸送管2的第一端均從中空體3的側壁連通于中空體3的內(nèi)部;第一輸送管I的延伸中心線和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中心線之間的夾角為90° ;擋板4為直板,設置于中空體3的內(nèi)部,并且擋板4的一個側面切割第一輸送管I的延伸中心線和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中心線,即第一輸送管I在中空體中延伸中心線和第二輸送管2在中空體3中的延伸中心線均可以到達擋板4的該側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第一輸送管1、第二輸送管2和中空體3均優(yōu)選采用圓形管體(圓管,如圓形鋼管);第一輸送管I的延伸中心線(軸線)和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中心線(軸線)垂直于中空體3的軸線。為了便于連接和安裝,第一輸送管I的第二端和第二輸送管2的第二端均設置有連接法蘭,如圖所示,第一輸送管I的第二端設置有第一連接法蘭11,第二輸送管2的第二端設置有第二連接法蘭21。中空體3的兩端可以通過封板進行封閉。另外,直板可以與中空體3的延伸方向(軸線)平行,并且直板的兩側連接于中空體3的內(nèi)壁,進而將中空體3間隔成兩個區(qū)域,兩個區(qū)域的大小可以不一致,例如如圖3所示,中空體3中與兩個輸送管連通的區(qū)域大于另一區(qū)域。另外,具體實施時,第一輸送管I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并不嚴格限制于90°,還可以是180°以內(nèi)尤其是80°至100°之間的其他任意值。在使用過程中,實施例一的輸送管彎頭可以通過第一輸送管I的第二端和第二輸送管2的第二端連接于輸送管路上,當物料從第一輸送管I (第二輸送管2)進入到兩端封閉的中空體后,速度降低,沖擊減少;并且由于擋板4的一個側面切割第一輸送管I的延伸中心線和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中心線,進入到中空體3中的物料將吹到擋板4的前述側面,而后改變方向從第二輸送管2 (第一輸送管I)輸出,這樣進入到中空體3中的物料主要不直接通過中空體3的內(nèi)壁實現(xiàn)轉向,而是通過擋板4實現(xiàn)轉向,避免了中空體3的內(nèi)壁磨損過快而損壞,因而有效增強了彎頭轉向處的抗沖擊能力和耐磨能力,也有效提高了彎頭的使用壽命;并且由于擋板4設于中空體3中,不會影響輸送管的連接和安裝,設有擋板4的中空體3容易制造和維護。需要說明的是,在實施例一中,擋板4采用直板,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結構形式,只要能夠實現(xiàn)輸料換向并減少對中空體內(nèi)壁磨損即可,例如,結合圖4和圖5所示,在實施例二中,擋板4采用彎板,優(yōu)選地,彎板的形狀和中空體3中的部分內(nèi)壁的形狀相匹配,且彎板貼設于該部分內(nèi)壁上;有關實施例二的其他部分可以參見實施例一的描述,由前述可知,實施例二也能達到實施例一的技術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主權項】1.一種輸送管彎頭,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輸送管(I)、第二輸送管(2)、擋板(4)以及兩端封閉的中空體(3),其中:所述第一輸送管(I)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輸送管(2)的第一端均從所述中空體(3)的側壁連通于所述中空體(3)的內(nèi)部;所述第一輸送管(I)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中心線之間的夾角小于180° ;所述擋板(4)設置于所述中空體(3)的內(nèi)部,并且所述擋板(4)的一個側面切割所述第一輸送管(I)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中心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管彎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體(3)為圓管。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輸送管彎頭,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輸送管(1)、第二輸送管(2)、擋板(4)以及兩端封閉的中空體(3),其中:所述第一輸送管(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輸送管(2)的第一端均從所述中空體(3)的側壁連通于所述中空體(3)的內(nèi)部;所述第一輸送管(1)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中心線之間的夾角小于180°;所述擋板(4)設置于所述中空體(3)的內(nèi)部,并且所述擋板(4)的一個側面切割所述第一輸送管(1)的延伸中心線和所述第二輸送管(2)的延伸中心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肖霞平,田欣,曾祥亮,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