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包括:立柱;鋼筋組件,所述鋼筋組件設置在相鄰兩個所述立柱之間,所述鋼筋組件上構造有變形結構,所述變形結構位于或臨近所述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在豎向載荷作用下的彎矩最小處;以及加強結構,所述加強結構至少設置在所述變形結構處。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通過設置變形結構且配置加強結構,從而使發生諸如地震等自然災害時能夠有效形成塑性鉸,確保“強柱弱梁”的耗能機制的實現。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土木建筑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
技術介紹
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地震對于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通過震后調查分析發現,地震造成的損害絕大多數都是由于房屋的倒塌所引起的。因此,防止或者限制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是抗震的關鍵。結構工程經過長久以來的發展,在抗震領域發展出了眾多的抗震、隔振和消能技術,其中最為基礎的便是利用結構構件本身的耗能機制來抵抗地震能量,即在結構的合理位置形成塑性鉸,通過塑性鉸的轉動來耗散地震能量。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來說,在梁端形成塑性鉸是最為合理的耗能機制,因為在柱端只要形成少量的塑性鉸結構便會發生倒塌,而在梁端即使形成數量較多的塑性鉸,結構也能保持相對安全而不倒塌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么要在結構設計中進行“強柱弱梁”設i+o然而現實情況往往是,由于梁端超配筋、樓板隔墻的加強作用等因素,使得梁端具有比柱端更高的強度,進而導致在地震時塑性鉸常常率先出現在柱端,最后引起結構的倒Mo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提出一種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該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至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強柱弱梁”的耗能機制。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包括:鋼筋組件,所述鋼筋組件設置在相鄰兩個立柱之間,所述鋼筋組件上構造有變形結構,所述變形結構位于或臨近所述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在豎向載荷作用下的彎矩最小處。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通過設置變形結構且配置加強結構,從而使發生諸如地震等自然災害時能夠有效形成塑性鉸,確保“強柱弱梁”的耗能機制的實現。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還包括加強結構,所述加強結構至少設置在所述變形結構處。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鋼筋組件包括上下間隔設置的至少兩組。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鋼筋組件包括鋼筋,所述鋼筋包括鋼筋本體,所述鋼筋本體包括至少一段直線段和凸出所述直線段的至少一段凸起段,所述凸起段構成所述變形結構。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位于上面的一組所述鋼筋組件的凸起段與位于下面的一組所述鋼筋組件的凸起段在豎向上彼此正對。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位于上面的一組所述鋼筋組件的凸起段向下凸出且位于下面的一組所述鋼筋組件的凸起段向上凸出。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鋼筋組件通過箍筋固定,所述箍筋構成所述加強結構。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凸起段處配置加密箍筋。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每組所述鋼筋組件包括并排間隔設置并處于同一水平高度的多個鋼筋組件。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凸起段包括:第一斜直線段和第二斜直線段,所述第一斜直線段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斜直線段的第一端相連,所述第一斜直線段的第二端與一條直線段相連且所述第二斜直線段的第二端與另一條斜直線段相連。根據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斜直線段和第二斜直線段之間通過第一過渡段相連;所述第一斜直線段的第二端與所述一條直線段通過第二過渡段相連,所述第二斜直線段的第二端與所述另一條直線段通過第三過渡段相連。【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鋼筋的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另一個實施例的鋼筋的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鋼筋的變形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筋組件的立體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的示意圖;圖6是根據本技術另一實施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的示意圖;圖7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的在豎向載荷和水平載荷下的彎矩對比圖;圖8是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隔離套的立體圖;圖9是隔離套內設置有凸起段的示意圖;圖10是根據本技術另一個實施例的隔離套的立體圖;圖11是隔離套內設置有凸起段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技術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或可以互相通訊;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參考圖1-圖11詳細描述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筋組件101 (如圖4且結合圖5所示),該鋼筋組件101可應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如圖4且結合圖1-圖3所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鋼筋組件101包括鋼筋100和隔離套104,鋼筋100包括鋼筋本體,鋼筋本體包括至少一段直線段2和至少一段凸起段1,凸起段I相對直線段2凸出設置,換言之,凸起段I與直線段2為非共線結構。該至少一段例如多段直線段2可以共線布置,如圖1和圖2所示,但不限于此。可選地,如圖1所示,兩個直線段2之間可以形成有一個凸起段I。或者可選地,兩個直線段2之間可以形成有多個凸起段I。當然,凸起段I當前第1頁1 2 3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鋼筋組件,所述鋼筋組件設置在相鄰兩個立柱之間,所述鋼筋組件上構造有變形結構,所述變形結構位于或臨近所述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構在豎向載荷作用下的彎矩最小處;加強結構,所述加強結構至少設置在所述變形結構處;所述鋼筋組件包括上下間隔設置的至少兩組;所述鋼筋組件包括鋼筋,所述鋼筋包括鋼筋本體,所述鋼筋本體包括至少一段直線段和凸出所述直線段的至少一段凸起段,所述凸起段構成所述變形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馮鵬,高蒙,
申請(專利權)人:清華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