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包括轉軸與車輪本體,所述轉軸通過軸承與車輪本體活動連接,所述軸承包括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所述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之間均勻設置有鋼珠,所述鋼珠上開有進油孔,所述鋼珠的內腔填充有第二海綿塊,且進油孔與第二海綿塊相通,所述軸承內圈上開有第二注油孔,且第二注油孔與注油管的一端連接,所述注油管的另一端和軸承外圈與軸承內圈之間的間隙相通,所述軸承的左側設置有第一保護罩,所述第一保護罩的左側開有第一注油孔,且第一保護罩的內腔填充有第一海綿塊,所述軸承的右側設置有第二保護罩。該車輪結構簡單,可有效的防止車輪卡死,保證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農用機械
,具體為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
技術介紹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體系,使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田水利、交通、通訊等農業基礎上合適條件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特別是農業機械的迅速發展,使我國的農業技術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在農業耕作過程中,播種機是利用最多的農業機械,而播種機在使用過程中,其所處的環境很惡劣,雨水的侵蝕和灰塵的襲擊,會嚴重影響到播種機的使用壽命,而播種機的車輪軸承一旦進入灰塵會生銹,則會出現車輪卡死的現象,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包括轉軸與車輪本體,所述轉軸通過軸承與車輪本體活動連接,所述軸承包括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所述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之間均勻設置有鋼珠,所述鋼珠上開有進油孔,所述鋼珠的內腔填充有第二海綿塊,且進油孔與第二海綿塊相通,所述軸承內圈上開有第二注油孔,且第二注油孔與注油管的一端連接,所述注油管的另一端和軸承外圈與軸承內圈之間的間隙相通,所述軸承的左側設置有第一保護罩,所述第一保護罩的左側開有第一注油孔,且第一保護罩的內腔填充有第一海綿塊,所述軸承的右側設置有第二保護罩。優選的,所述第二保護罩通過螺接或卡接的方式與車輪本體的內圈固定連接在一起。優選的,所述第一注油孔與第二注油孔的進油口處均設置有橡膠塞,且橡膠塞通過內外螺紋配合和第一注油孔與第二注油孔的進油口處固定連接在一起。優選的,所述第一海綿塊通過卡接的方式與第一保護罩的內壁固定連接在一起。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通過在車輪軸承的兩側設置保護罩,并在保護罩內填充海綿塊吸附潤滑油,可有效的防止灰塵進入軸承而使車輪卡死,并且不會因為接觸雨水過多而使軸承生銹,從而保證軸承的正常工作;并且,改變軸承的結構,軸承中的鋼珠采用空心結構,并且鋼珠的內腔填充海綿塊,并可通過進油孔注潤滑油,當軸承缺油時,鋼珠內腔的海綿塊所吸附的潤滑油會自動流出,從而達到潤滑的效果,有效的防止車輪因為軸承生銹而出現卡死的現象。【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軸承結構示意圖。圖中:1轉軸、2車輪本體、3軸承、31軸承內圈、32軸承外圈、33鋼珠、331進油孔、332第二海綿塊、34第二注油孔、35注油管、4第一保護罩、41第一注油孔、42第一海綿塊、5第二保護罩。【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2,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包括轉軸1與車輪本體2,轉軸1通過軸承3與車輪本體2活動連接,軸承3包括軸承內圈31與軸承外圈32,軸承內圈31與軸承外圈32之間均勻設置有鋼珠33,鋼珠33上開有進油孔331,鋼珠33的內腔填充有第二海綿塊332,且進油孔331與第二海綿塊332相通,軸承內圈31上開有第二注油孔34,且第二注油孔34與注油管35的一端連接,注油管35的另一端和軸承外圈32與軸承內圈31之間的間隙相通,當內部缺油時,可直接通過第二注油孔34與注油管35的配合進行注油,注射進去的潤滑油會自動被鋼珠33內腔的海綿塊吸附,改變軸承的結構,軸承中的鋼珠33采用空心結構,并且鋼珠33的內腔填充海綿塊,并可通過進油孔331注潤滑油,當軸承缺油時,鋼珠33內腔的海綿塊所吸附的潤滑油會自動流出,從而達到潤滑的效果,有效的防止車輪因為軸承生銹而出現卡死的現象,軸承3的左側設置有第一保護罩4,第一保護罩4的左側開有第一注油孔41,第一注油孔41與第二注油孔34的進油口處均設置有橡膠塞,且橡膠塞通過內外螺紋配合和第一注油孔41與第二注油孔34的進油口處固定連接在一起,且第一保護罩4的內腔填充有第一海綿塊42,第一海綿塊42通過卡接的方式與第一保護罩4的內壁固定連接在一起,軸承3的右側設置有第二保護罩5,第二保護罩5通過螺接或卡接的方式與車輪本體2的內圈固定連接在一起,通過在車輪軸承3的兩側設置保護罩,并在保護罩內填充潤滑油,可有效的防止灰塵進入軸承而使車輪卡死,并且不會因為接觸雨水過多而使軸承生銹,從而保證軸承的正常工作。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主權項】1.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包括轉軸(1)與車輪本體(2),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1)通過軸承(3)與車輪本體(2)活動連接,所述軸承(3)包括軸承內圈(31)與軸承外圈(32),所述軸承內圈(31)與軸承外圈(32)之間均勻設置有鋼珠(33),所述鋼珠(33)上開有進油孔(331),所述鋼珠(33)的內腔填充有第二海綿塊(332),且進油孔(331)與第二海綿塊(332)相通,所述軸承內圈(31)上開有第二注油孔(34),且第二注油孔(34)與注油管(35)的一端連接,所述注油管(35)的另一端和軸承外圈(32)與軸承內圈(31)之間的間隙相通,所述軸承(3)的左側設置有第一保護罩(4),所述第一保護罩(4)的左側開有第一注油孔(41),且第一保護罩(4)的內腔填充有第一海綿塊(42),所述軸承(3)的右側設置有第二保護罩(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護罩(5)通過螺接或卡接的方式與車輪本體(2)的內圈固定連接在一起。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油孔(41)與第二注油孔(34)的進油口處均設置有橡膠塞,且橡膠塞通過內外螺紋配合和第一注油孔(41)與第二注油孔(34)的進油口處固定連接在一起。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海綿塊(42)通過卡接的方式與第一保護罩(4)的內壁固定連接在一起。【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包括轉軸與車輪本體,所述轉軸通過軸承與車輪本體活動連接,所述軸承包括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所述軸承內圈與軸承外圈之間均勻設置有鋼珠,所述鋼珠上開有進油孔,所述鋼珠的內腔填充有第二海綿塊,且進油孔與第二海綿塊相通,所述軸承內圈上開有第二注油孔,且第二注油孔與注油管的一端連接,所述注油管的另一端和軸承外圈與軸承內圈之間的間隙相通,所述軸承的左側設置有第一保護罩,所述第一保護罩的左側開有第一注油孔,且第一保護罩的內腔填充有第一海綿塊,所述軸承的右側設置有第二保護罩。該車輪結構簡單,可有效的防止車輪卡死,保證正常工作。【IPC分類】B60B19/00【公開號】CN205086598【申請號】CN201520806097【專利技術人】不公告專利技術人 【申請人】潼南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農用播種機防卡死車輪,包括轉軸(1)與車輪本體(2),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1)通過軸承(3)與車輪本體(2)活動連接,所述軸承(3)包括軸承內圈(31)與軸承外圈(32),所述軸承內圈(31)與軸承外圈(32)之間均勻設置有鋼珠(33),所述鋼珠(33)上開有進油孔(331),所述鋼珠(33)的內腔填充有第二海綿塊(332),且進油孔(331)與第二海綿塊(332)相通,所述軸承內圈(31)上開有第二注油孔(34),且第二注油孔(34)與注油管(35)的一端連接,所述注油管(35)的另一端和軸承外圈(32)與軸承內圈(31)之間的間隙相通,所述軸承(3)的左側設置有第一保護罩(4),所述第一保護罩(4)的左側開有第一注油孔(41),且第一保護罩(4)的內腔填充有第一海綿塊(42),所述軸承(3)的右側設置有第二保護罩(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專利權)人:潼南縣晨興鑄造廠,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