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復合墻板,包括內墻、保溫層和外墻;所述內墻和外墻均為混凝土結構,且內置橫向鋼筋和縱向鋼筋;所述縱向鋼筋的底部設置有預留孔,所述預留孔上開設有注漿孔;預留縱向錨固筋和橫向錨固筋;所述保溫層夾在所述內墻和外墻之間,所述內墻和外墻通過拉接鋼筋進行拉接。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內墻?保溫層?外墻的工廠預制生產,并在外圍預留各種連接件,使裝配整體式復合墻板連接結構體系能夠實現建筑產業化,實現了保溫外圍護結構的裝配,施工現場安裝,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人工投入,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同時大幅降低了鋼材和建筑材料的使用量,達到節能減排、低碳降耗的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復合墻板及其裝配整體式結構。
技術介紹
現在建筑領域的墻外保溫結構都是通過現澆剪力墻,利用普通混凝土砌塊的二次結構進行外保溫,這種工作方式,鋼材、磚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大,且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容易發生施工事故?,F急需一種安裝簡單,工人勞動強度小,結構強度大且節省建筑材料的保溫墻。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墻板及其裝配整體式結構,解決現有帶保溫的墻體都是通過砌墻然后加裝保溫材料再二次砌墻的方式,造成工人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浪費建筑材料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一種復合墻板,包括內墻、保溫層和外墻;所述內墻和外墻均為混凝土結構,且內置橫向鋼筋和縱向鋼筋;所述縱向鋼筋的底部設置有預留孔,并在所述預留孔上開設有注漿孔;所述縱向鋼筋的頂部穿出所述混凝土結構,形成縱向錨固筋;所述橫向鋼筋的兩端均穿出所述混凝土結構,形成橫向錨固筋;所述保溫層夾在所述內墻和外墻之間,所述內墻和外墻通過拉接鋼筋進行拉接。進一步的,所述拉接鋼筋為鍍鋅高強鋼筋。再進一步的,所述拉接鋼筋上下布置有多層。再進一步的,所述拉接鋼筋在所述內墻和外墻上的拉接點交錯開,使拉接鋼筋的形狀類似于彎折線。一種裝配整體式復合墻板連接結構,包括如權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復合墻板,還包括建筑物內墻和預制板;其具體連接結構包括:<br>(a)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縱向連接結構;多個所述復合墻板豎向疊加放置,相鄰的兩個豎向布置的復合墻板采用漿錨搭接,位于下部的復合墻板的縱向錨固筋伸入位于上部的復合墻板的預留孔內,并通過所述注漿孔向所述預留孔內注漿;(b)復合墻板與預制板連接結構;復合墻板與預制板板端連接節點;所述預制板的板端錨固筋與所述復合墻板的縱向錨固筋綁扎連接,并在節點區域設置圈梁鋼筋,最后在節點處澆筑混凝土,澆注混凝土時外墻處預留1.5-3cm厚的空間,在該空間處設置保溫材料;復合墻板與預制板板側連接節點;所述預制板的板側鋼筋與所述復合墻板的縱向錨固筋綁扎連接,并在節點區域設置圈梁鋼筋,最后在節點處澆筑混凝土,澆注混凝土時外墻處預留1.5-3cm厚的空間,在該空間處設置保溫材料;(c)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L型連接結構及復合墻板與建筑物內墻T型連接結構;拐角處相鄰的兩個復合墻板之間和/或復合墻板與建筑物內墻之間設置現澆暗柱,所述復合墻板的橫向錨固筋與所述建筑物內墻的錨固筋錨固在所述現澆暗柱內;所述現澆暗柱橫向中間位置填充保溫材料。進一步的,復合墻板與預制板連接結構中,外墻處預留2cm厚的空間。再進一步的,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L型連接結構也適用于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橫向連接結構。再進一步的,復合墻板與建筑物內墻T型連接結構中,所述現澆暗柱中設置有混凝土墊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如下:本專利技術通過內墻-保溫層-外墻的工廠預制生產,并在外圍預留各種連接件,使裝配整體式復合墻板連接結構體系能夠實現建筑產業化,實現了保溫外圍護結構的裝配,施工現場安裝,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人工投入,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同時大幅降低了鋼材和建筑材料的使用量,達到節能減排、低碳降耗的效果。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墻板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墻板側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墻板俯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縱向連接結構和復合墻板與預制板板端連接節點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縱向連接結構和復合墻板與預制板板側連接節點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墻板與建筑物內墻T型連接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L型連接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的建筑物整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內墻;2、保溫層;3、外墻;4、混凝土結構;5、橫向鋼筋;6、縱向鋼筋;7、預留孔;701、注漿孔;8、縱向錨固筋;9、橫向錨固筋;10、拉接鋼筋;11、建筑物內墻;12、預制板;13、現澆暗柱;14、保溫材料;15、混凝土;16、混凝土墊塊。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4所示,一種復合墻板,包括內墻1、保溫層2和外墻3;所述內墻1和外墻3均為混凝土結構4,且內置橫向鋼筋5和縱向鋼筋6,提高內墻和外墻的結構強度;所述縱向鋼筋6的底部設置有預留孔7,并在所述預留孔7上開設有注漿孔701;所述縱向鋼筋6的頂部穿出所述混凝土結構4,形成縱向錨固筋8;所述橫向鋼筋5的兩端均穿出所述混凝土結構4,形成橫向錨固筋9;所述保溫層2夾在所述內墻1和外墻3之間,所述內墻1和外墻3通過拉接鋼筋10進行拉接,使內墻和外墻保持固定;所述拉接鋼筋10為鍍鋅高強鋼筋;所述拉接鋼筋10上下布置有多層,各層均勻間隔布置,具體地各層間隔20cm。所述拉接鋼筋10在所述內墻1和外墻3上的拉接點交錯開,使拉接鋼筋10的形狀類似于彎折線,是整個內墻和/或外墻的受力點更為均勻。一種裝配整體式復合墻板連接結構,包括上述的復合墻板,還包括建筑物內墻11和預制板12;其具體連接結構包括:(a)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縱向連接結構;如圖4、5所示,多個所述復合墻板豎向疊加放置,相鄰的兩個豎向布置的復合墻板采用漿錨搭接,位于下部的復合墻板的縱向錨固筋8伸入位于上部的復合墻板的預留孔7內,并通過所述注漿孔701向所述預留孔7內注漿,上下兩塊復合墻板正對,使其固定。(b)復合墻板與預制板12連接結構;復合墻板與預制板12板端連接節點;如圖4所示,所述預制板12的板端錨固筋與所述復合墻板的縱向錨固筋綁扎連接,并在節點區域設置圈梁鋼筋,最后在節點處澆筑混凝土15,澆注混凝土15時外墻處預留2cm厚的空間,在該空間處設置保溫材料14,起到隔熱的作用。復合墻板與預制板12板側連接節點;如圖5所示,所述預制板12的板側鋼筋與所述復合墻板的縱向錨固筋綁扎連接,并在節點區域設置圈梁鋼筋,最后在節點處澆筑混凝土15,澆注混凝土15時外墻處預留2cm厚的空間,在該空間處設置保溫材料14,起到隔熱的作用。(c)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L型連接結構及復合墻板與建筑物內墻11T型連接結構;如圖6、7所示,拐角處相鄰的兩個復合墻板之間和/或復合墻板與建筑物內墻11之間設置現澆暗柱13,現澆暗柱13中設置有混凝土墊塊16,增強結構強度;所述復合墻板的橫向錨固筋與所述建筑物內墻11的錨固筋錨固在所述現澆暗柱13內,錨固長度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復合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內墻(1)、保溫層(2)和外墻(3);所述內墻(1)和外墻(3)均為混凝土結構(4),且內置橫向鋼筋(5)和縱向鋼筋(6);所述縱向鋼筋(6)的底部設置有預留孔(7),并在所述預留孔(7)上開設有注漿孔(701);所述縱向鋼筋(6)的頂部穿出所述混凝土結構(4),形成縱向錨固筋(8);所述橫向鋼筋(5)的兩端均穿出所述混凝土結構(4),形成橫向錨固筋(9);所述保溫層(2)夾在所述內墻(1)和外墻(3)之間,所述內墻(1)和外墻(3)通過拉接鋼筋(10)進行拉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復合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內墻(1)、保溫層(2)和外墻(3);所述內墻(1)和外
墻(3)均為混凝土結構(4),且內置橫向鋼筋(5)和縱向鋼筋(6);所述縱向鋼筋(6)的底部設
置有預留孔(7),并在所述預留孔(7)上開設有注漿孔(701);所述縱向鋼筋(6)的頂部穿出
所述混凝土結構(4),形成縱向錨固筋(8);所述橫向鋼筋(5)的兩端均穿出所述混凝土結構
(4),形成橫向錨固筋(9);所述保溫層(2)夾在所述內墻(1)和外墻(3)之間,所述內墻(1)和
外墻(3)通過拉接鋼筋(10)進行拉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接鋼筋(10)為鍍鋅高強鋼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接鋼筋(10)上下布置有多層。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接鋼筋(10)在所述內墻(1)和
外墻(3)上的拉接點交錯開,使拉接鋼筋(10)的形狀類似于彎折線。
5.一種裝配整體式復合墻板連接結構,包括如權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復合墻板,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建筑物內墻(11)和預制板(12);其具體連接結構包括:
(a)復合墻板與復合墻板縱向連接結構;多個所述復合墻板豎向疊加放置,相鄰的兩個
豎向布置的復合墻板采用漿錨搭接,位于下部的復合墻板的縱向錨固筋(8)伸入位于上部
的復合墻板的預留孔(7)內,并通過所述注漿孔(701)向所述預留孔(7)內注漿;
(b)復合墻板與預制板(12)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路育新,孫俊茹,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合創建筑節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