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主要針對現有技術下的排氣系統排氣不流暢的問題,提出了一種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包括爐體排水槽、排水管道、脫氣罐、排氣管道和噴淋排水槽;其中,脫氣罐豎直設置;排水管道包括豎直管道、U形管道和脫氣后管道,豎直管道上端與爐體排水槽連通,豎直管道的下端與U形管道的其中一個豎直段連通,U形管道的另一個豎直段與脫氣罐底部連通,脫氣后管道的一端與脫氣罐下部連通,脫氣后管道的另一端與排水總管連通;排氣管道至少包括主排氣管道,主排氣管道一端與脫氣罐頂部連接,主排氣管道另一端與噴淋排水槽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排水和排氣流暢,將系統內的設施充分利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
技術介紹
高爐內部發生著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為保護爐殼及高爐內部耐材,高爐爐殼內設有冷卻壁、風口和水冷管等設備,通過冷卻水將爐內熱量帶走,從而增大爐內耐材的溫度梯度,使爐內耐材和冷卻壁熱面溫度低于液態渣鐵的凝固點,從而在其表面形成渣鐵殼保護層來實現高爐長壽。為達到這一目的,國內許多鋼鐵廠通過加大冷卻水量來增加高爐的冷卻強度。但是由于高爐給排水系統布置的復雜性和許多高爐排水的不可預見性,在采用開路排水的高爐中,出現了在風口平臺出鐵場排水槽排水不暢、鼓氣、冒水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現場生產操作和設備維護,并給生產帶來了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能夠使高爐給排水系統流暢排水和排氣的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包括爐體排水槽、排水管道、脫氣罐、排氣管道和噴淋排水槽;其中,所述脫氣罐豎直設置;所述排水管道包括豎直管道、U形管道和脫氣后管道,所述豎直管道上端與所述爐體排水槽連通,所述豎直管道的下端與所述U形管道的其中一個豎直段連通,所述U形管道的另一個豎直段與所述脫氣罐底部連通,所述脫氣后管道的一端與所述脫氣罐下部連通,所述脫氣后管道的另一端與排水總管連通;所述排氣管道至少包括主排氣管道,所述主排氣管道一端與所述脫氣罐頂部連接,所述主排氣管道另一端與所述噴淋排水槽連通。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管道還包括水平管道,所述水平管道的一端與所述豎直管道的下部連通,所述水平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脫氣罐的下部連通,所述水平管道上設置有閥門,所述U形管道的兩個豎直段上分別設置有閥門。進一步地,所述排氣管道還包括副排氣管道,所述副排氣管道一端與所述脫氣后管道的上側連通,所述副排氣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主排氣管道的下部連通。進一步地,所述脫氣后管道的入水口設置在脫氣罐的高度的1/4~1/2。進一步地,所述U形管道的水平段上設置有清污人孔。進一步地,所述脫氣罐的橫截面積為所述豎直管道橫截面積的1.5~3倍。具體地,所述排水總管的高度低于所述脫氣罐底部的高度;所述脫氣后管道包括相連接的橫向段和豎向段,所述橫向段與所述脫氣罐連通,所述豎向段的下端與所述排水總管連通,所述副排氣管道的下端與所述豎向段的頂端連通。具體地,所述水平管道的出水管口高度不高于所述脫氣后管道的入水管口高度。進一步地,所述脫氣罐設置在高爐底部,所述脫氣罐的底部高度不高于所述高爐基礎的上表面的高度。本技術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結構簡單;通過對排水管道、脫氣罐和排氣管道的合理搭配,實現流暢排氣功能。本技術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中,噴淋排水槽在爐役前期起到了收集隨高壓氣體噴濺上來的水的作用。排氣管道在爐役前期起到排氣的作用,將氣體排出,而在爐役后期同時起到排水和排氣的功能,將噴淋排水槽的水排到排水主管,同時將脫氣罐和脫氣后管道中的氣體排到噴淋排水槽,將設施的功能最大化。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1本實施例的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包括爐體排水槽1、排水管道、脫氣罐4、排氣管道和噴淋排水槽7;其中,所述脫氣罐4豎直設置;所述排水管道包括豎直管道2、U形管道3和脫氣后管道5,所述豎直管道2上端與所述爐體排水槽1連通,所述豎直管道2的下端與所述U形管道3的其中一個豎直段連通,所述U形管道3的另一個豎直段與所述脫氣罐4底部連通,所述脫氣后管道5的一端與所述脫氣罐4下部連通,所述脫氣后管道5的另一端與排水總管連通;所述排氣管道至少包括主排氣管道6,所述主排氣管道6一端與所述脫氣罐4頂部連接,所述主排氣管道6另一端與所述噴淋排水槽7連通。爐體排水槽1內的水通過豎直管道2和U形管道3流入脫氣罐4內,在慣性作用下大部分水攜帶氣體進入脫氣罐4中上部,因為氣體密度較小,脫氣罐4上部的水中氣體會繼續上升進入主排氣管道6中,脫氣罐4中上部的水則會在重力和“U”形管原理作用下從脫氣罐4下部的脫氣后管道5流出。脫氣罐4排出的氣體具備一定的壓力,排出的氣體會帶出部分水,為防止水噴濺,將排氣主管道與噴淋排水槽7連通,排入到爐殼晚期噴淋排水槽7中,噴濺出的水經該排水槽收集后回流回脫氣罐4中。這樣,在高爐給排水系統的排氣過程中,能夠順利的將氣體排出,同時,還能夠避免由于氣體攜帶水而產生噴濺。本實施例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結構簡單;通過對排水管道、脫氣罐4和排氣管道的合理搭配,實現流暢排氣功能。本實施例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中,噴淋排水槽7在爐役前期起到了收集隨高壓氣體噴濺上來的水的作用。排氣管道在爐役前期起到排氣的作用,將氣體排出,而在爐役后期同時起到排水和排氣的功能,將噴淋排水槽7的水排到排水主管,同時將脫氣罐4和脫氣后管道5中的氣體排到噴淋排水槽7,將設施的功能最大化。實施例2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排水管道還包括水平管道9,所述水平管道9的一端與所述豎直管道2的下部連通,所述水平管道9的另一端與所述脫氣罐4的下部連通,所述水平管道9上設置有閥門,所述U形管道3的兩個豎直段上分別設置有閥門。所述水平管道9的出水管口高度不高于所述脫氣后管道5的入水管口高度。本實施例中,水平管道9與豎直管道2和脫氣罐4也能形成一個U形,因此,也能夠具有良好的脫氣效果。本實施例中的水平管道9與U形管道3互為備用,當對U形管道3進行檢修時,將U形管道3兩個豎直段上的閥門關閉,將水平管道9的閥門打開,可以在不影響高爐給排水系統工作的前提下進行檢修。本實施例中,將水平管道9的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脫氣后管道5的入水口高度,這樣,通過水平管道9進入脫氣罐4的水能夠做短時間的貯存,有利于氣體的排出。實施例3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排氣管道還包括副排氣管道8,所述副排氣管道8一端與所述脫氣后管道5的上側連通,所述副排氣管道8的另一端與所述主排氣管道6的下部連通。所述排水總管的高度低于所述脫氣罐4底部的高度;所述脫氣后管道5包括相連接的橫向段和豎向段,所述橫向段與所述脫氣罐4連通,所述豎向段的下端與所述排水總管連通,所述副排氣管道8的下端與所述豎向段的頂端連通。由于進入脫氣后管道5的水中仍然含有少量的氣體,因此,本實施例在脫氣后管道5上設置副排氣管道8,這樣,在脫氣后管道5中析出的氣體可以通過副排氣管道8排出,避免了排水總管中進入氣體的可能。由于氣體的密度遠遠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本實施例中將總排水管道的高度低于脫氣罐4底部的高度,并且將脫氣后管道5設置豎向段,豎向段有利于水中氣體的排出,將副排氣管道8與所述豎向段頂端連通,能夠使聚集在豎向段頂端的氣體馬上排出,提高排氣的效率。實施例4在上述實施例側基礎上,所述脫氣罐4設置在高爐底部,所述脫氣罐4的底部高度不高于所述高爐基礎的上表面的高度。本實施例中,脫氣罐4設置在高爐的底部,也就是說,爐體排水槽1的高度遠高于脫氣罐4底部的高度,這樣,U形管效應更加明顯,當水從脫氣罐4底部進入脫氣罐4時,能夠進入脫氣罐4的上部,脫氣效果也更明顯。實施例5在上述實施例側基礎上,所述脫氣罐4的橫截面積為所述豎直管道2橫截面積的1.5~3倍。所述脫氣后管道5的入水口設置在脫氣罐4的高度的1/4~1/2。在本實施例中,增大脫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爐體排水槽、排水管道、脫氣罐、排氣管道和噴淋排水槽;其中,所述脫氣罐豎直設置;所述排水管道包括豎直管道、U形管道和脫氣后管道,所述豎直管道上端與所述爐體排水槽連通,所述豎直管道的下端與所述U形管道的其中一個豎直段連通,所述U形管道的另一個豎直段與所述脫氣罐底部連通,所述脫氣后管道的一端與所述脫氣罐下部連通,所述脫氣后管道的另一端與排水總管連通;所述排氣管道至少包括主排氣管道,所述主排氣管道一端與所述脫氣罐頂部連接,所述主排氣管道另一端與所述噴淋排水槽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爐體排水槽、排水管道、脫氣罐、排氣管道和噴淋排水槽;其中,所述脫氣罐豎直設置;所述排水管道包括豎直管道、U形管道和脫氣后管道,所述豎直管道上端與所述爐體排水槽連通,所述豎直管道的下端與所述U形管道的其中一個豎直段連通,所述U形管道的另一個豎直段與所述脫氣罐底部連通,所述脫氣后管道的一端與所述脫氣罐下部連通,所述脫氣后管道的另一端與排水總管連通;所述排氣管道至少包括主排氣管道,所述主排氣管道一端與所述脫氣罐頂部連接,所述主排氣管道另一端與所述噴淋排水槽連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還包括水平管道,所述水平管道的一端與所述豎直管道的下部連通,所述水平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脫氣罐的下部連通,所述水平管道上設置有閥門,所述U形管道的兩個豎直段上分別設置有閥門。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高爐給排水排氣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道還包括副排氣管道,所述副排氣管道一端與所述脫氣后管道的上側連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奇強,
申請(專利權)人:中冶華天南京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