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上料系統,包括設在支架上的轉軸,轉軸上設有一齒輪,齒輪通過傳動機構與電機的主軸相連,在齒輪的右側設有四塊間隔平行傾斜設置的舉升板,每個舉升板的兩側分別活動卡置于支架兩側的軌道內,所述四塊舉升板自右向左依次為第一舉升板、第二舉升板、第三舉升板和第四舉升板,齒輪的后側上部與第一連桿的一端鉸接,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一U型連桿鉸接,第一U型連桿的一開口端與第一舉升板固連,另一開口端與第三舉升板固連,齒輪另一側的轉軸與一豎直設置的安裝桿的上端固連,安裝桿的下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鉸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上述方案,降低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適用于圓柱形或球形產品的輸送上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上料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對于圓柱形或球形的產品,因其形狀的特殊性,沒有合適的輸送這些產品的上料系統,仍是采用人工上料,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上料系統,降低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適用于圓柱形或球形產品的輸送上料,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上料系統,包括活動設在支架上的轉軸,轉軸上設有一齒輪,齒輪通過傳動機構與電機的主軸相連,在齒輪的右側設有四塊間隔平行傾斜設置的舉升板,每個舉升板的兩側分別活動卡置于支架兩側的軌道內,所述四塊舉升板自右向左依次為第一舉升板、第二舉升板、第三舉升板和第四舉升板,齒輪的后側上部與第一連桿的一端鉸接,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一U型連桿鉸接,第一U型連桿的一開口端與第一舉升板固連,另一開口端與第三舉升板固連,齒輪另一側的轉軸與一豎直設置的安裝桿的上端固連,安裝桿的下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鉸接,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U型連桿鉸接,第二U型連桿的一開口端與第二舉升板固連,另一個開口端與第四舉升板固連,在第一舉升板的前方設有進料裝置。所述進料裝置為一進料斗,在進料斗與第一舉升板之間設有擋板,所述進料斗靠近擋板的一側開口設置,進料斗的底板傾斜設置,底板的底端與擋板的頂端相連。本技術采用上述方案,結構設計合理,降低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適用于圓柱形或球形產品的輸送上料。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去除支架后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中支架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2去除支架后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支架,2、轉軸,3、齒輪,4、軌道,5、第一舉升板,6、第二舉升板,7、第三舉升板,8、第四舉升板,9、第一連桿,10、第一U型連桿,11、安裝桿,12、第二連桿,13、第二U型連桿,14、進料斗,15、擋板。具體實施方式: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技術進行詳細闡述。如圖1-5所示,一種上料系統,包括活動設在支架1上的轉軸2,轉軸2上設有一齒輪3,齒輪3通過傳動機構與電機的主軸相連,在齒輪3的右側設有四塊間隔平行傾斜設置的舉升板,每個舉升板的兩側分別活動卡置于支架1兩側的軌道4內,所述四塊舉升板自右向左依次為第一舉升板5、第二舉升板6、第三舉升板7和第四舉升板8,齒輪3的后側上部與第一連桿9的一端鉸接,第一連桿9的另一端與第一U型連桿10鉸接,第一U型連桿10的一開口端與第一舉升板5固連,另一開口端與第三舉升板7固連,齒輪3另一側的轉軸2與一豎直設置的安裝桿11的上端固連,安裝桿11的下端與第二連桿12的一端鉸接,第二連桿12的另一端與第二U型連桿13鉸接,第二U型連桿13的一開口端與第二舉升板6固連,另一個開口端與第四舉升板8固連,在第一舉升板5的前方設有進料裝置。所述進料裝置為一進料斗14,在進料斗14與第一舉升板5之間設有擋板15,所述進料斗14靠近擋板15的一側開口設置,進料斗14的底板傾斜設置,底板的底端與擋板15的頂端相連。初始狀態時,第一舉升板5和第二舉升板6的頂端端面相平齊,第三舉升板7和第四舉升板8的頂端端面相平齊。人們將產品放進進料斗14,進料斗14的產品落至第一舉升板5上,因為第一舉升板5和第二舉升板6的頂端端面相平齊且兩舉升板平行傾斜設置,產品會自動滾到第二舉升板6上,啟動電機,電機的主軸通過傳動機構帶動轉軸2以及轉軸2上的齒輪3轉動,隨著齒輪3和轉軸2的轉動帶動第一連桿9和第二連桿12轉動,第一連桿9帶動與第一U型連桿10固連的第一舉升板5和第三舉升板7沿著軌道4同步下滑,第二連桿12帶動與第二U型連桿13固連的第二舉升板6和第四舉升板8沿著軌道4同步上滑,當第二舉升板6上滑和第三舉升板7下滑到同一高度時,第二舉升板6上的產品自動滾至第三舉升板7上,同時,進料斗14內的產品落至第一舉升板5,然后第一舉升板5和第三舉升板7同步上滑,第二舉升板6和第四舉升板8同步下滑,恢復至初始狀態時,第三舉升板7上的產品自動滾至第四舉升板8上,隨即滾落至下一工序,第一舉升板5的產品自動滾到第二舉升板6上。按照上述步驟,隨著轉軸2和齒輪3的連續轉動,不斷將產品經第一舉升板5、第二舉升板6、第三舉升板7和第四舉升板8送入下一工序進行上料。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技術未詳述之處,均為本
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上料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動設在支架上的轉軸,轉軸上設有一齒輪,齒輪通過傳動機構與電機的主軸相連,在齒輪的右側設有四塊間隔平行傾斜設置的舉升板,每個舉升板的兩側分別活動卡置于支架兩側的軌道內,所述四塊舉升板自右向左依次為第一舉升板、第二舉升板、第三舉升板和第四舉升板,齒輪的后側上部與第一連桿的一端鉸接,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一U型連桿鉸接,第一U型連桿的一開口端與第一舉升板固連,另一開口端與第三舉升板固連,齒輪另一側的轉軸與一豎直設置的安裝桿的上端固連,安裝桿的下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鉸接,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U型連桿鉸接,第二U型連桿的一開口端與第二舉升板固連,另一個開口端與第四舉升板固連,在第一舉升板的前方設有進料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上料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動設在支架上的轉軸,轉軸上設有
一齒輪,齒輪通過傳動機構與電機的主軸相連,在齒輪的右側設有四塊間隔平
行傾斜設置的舉升板,每個舉升板的兩側分別活動卡置于支架兩側的軌道內,
所述四塊舉升板自右向左依次為第一舉升板、第二舉升板、第三舉升板和第四
舉升板,齒輪的后側上部與第一連桿的一端鉸接,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一U
型連桿鉸接,第一U型連桿的一開口端與第一舉升板固連,另一開口端與第三
舉升板固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倩倩,王雅晶,
申請(專利權)人:王雅晶,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