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空調出風裝置和具有其的空調室內機、控制方法。空調出風裝置包括:外觀面板、散風面板、上下導風葉片、出風框和風道組件;風道組件位于空調的進風口和出風口之間,風道組件內形成氣流通道;出風框上安裝有上下導風葉片,上下導風葉片位于出風口處;外觀面板位于上下導風葉片的外側,散風面板位于上下導風葉片的內側;外觀面板通過第一切換裝置可移動至出風口處;散風面板可通過第二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處;散風面板上設有微型散風孔。一種空調室內機,包括殼體和上述的空調出風裝置。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空調出風裝置及具有其的空調是內機,通過合理的設置可以使氣流在經過微型散風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家用電器
,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出風裝置及具有其的空調室內機、控制方法。
技術介紹
目前,空調作為一種家用電器,已經逐漸應用于各普通家庭。空調包括室內機和室外機,現有的空調室內機中均是通過出風口向外吹冷風或熱風來向室內提供冷量或熱量的,但是由于冷風或熱風直接空調器的出風口吹出,吹到室內的用戶的身上,會使用戶造成過冷或過熱的感覺,用戶感覺不舒服,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空調出風裝置及具有其的空調室內機、控制方法,既能夠向房間內提供冷量和熱量,又能夠使用戶感覺舒服,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空調出風裝置,位于空調室內機的方形殼體內,包括:外觀面板、散風面板、上下導風葉片、出風框和風道組件;風道組件位于殼體的進風口和出風口之間,風道組件內形成氣流通道;出風框上安裝有上下導風葉片,所述上下導風葉片位于出風口處;所述外觀面板位于上下導風葉片的外側,所述散風面板位于上下導風葉片的內側;所述外觀面板通過第一切換裝置可移動至出風口處;所述散風面板可通過第二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處;所述散風面板上設有微型散風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散風面板以及微型散風孔的設置,使氣流在經過散風面板上的微型散風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用戶感覺更加舒服,使用體驗更好。在散風面板設置微型散風孔,而不是直接在導風葉片設置微型散風孔,可以避免導風葉片排列不整齊以及避免產生噪音等問題。如果采用導風葉片設置微型散風孔,在進行操作時,容易導致導致多個導風葉片的調節不一致等問題,采用整塊的散風面板可以很好的克服上述問題。利用外觀面板作為殼體的一部分相比導風葉片,密封面更好,能夠避免出現在出風狀態時,氣流通過縫隙而造成的噪音,能夠避免出現凝露問題。同時,在散風面板設置微型散風孔可以進一步提高出風效果,提高用戶體驗。同時,在散風面板設置微型散風孔可以進一步提高出風效果,提高用戶體驗。通過切換裝置的設置可以實現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為關閉模式,此時,外觀面板通過第一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處,外觀面板與空調的殼體構成了整體的外觀;第二種模式為微風出風模式,也可以稱為舒適模式,此時,外觀面板通過第一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以外的地方,打開出風口,散風面板通過第二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處,空調室內機處于打開狀態,此時,氣流在經過散風面板上的微型散風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可以為用戶提供更為舒適的使用體驗;第三種模式,為常規出風模式,此時,外觀面板通過第一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以外的地方用于打開出風口,散風面板通過第二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以外的地方用于打開出風口,上下導風葉片開啟用于送風。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分別設置,并且各自都有切換裝置進行獨立控制,可以避免結構之間在控制時產生影響,使用戶的選擇方式更加多樣,提高用戶體驗。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專利技術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第一切換裝置包括第一支撐座、第一齒條、第一齒條導槽和第一驅動裝置;所述外觀面板的底部與第一支撐座的兩端固定,第一支撐座的中部固定在第一齒條上;所述第一齒條安裝在第一齒條導槽,第一齒條導槽的底部與出風框的底部固定連接;第一驅動裝置固定設置在第一齒條導槽上,第一驅動裝置可驅動第一齒條沿第一齒條導槽上下移動,并通過第一支撐座帶動外觀面板上下移動。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切換裝置的合理設置,可以很好地實現外觀面板的上下移動,保證上述模式的正常切換。進一步,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電機、第一電機安裝座和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座固定在第一齒條導槽上,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在第一電機安裝座內,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端與第一齒輪連接,帶動第一齒輪旋轉,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一齒條嚙合。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驅動裝置的合理設置,實現外觀面板的上下移動,具有操作、調節方便等優點。進一步,所述散風面板通過第二切換裝置可移動至出風口處,所述第二切換裝置包括第二支撐座、第二齒條、第二齒條導槽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散風面板的底部與第二支撐座的兩端固定連接,第二支撐座的中部固定在第二齒條上;所述第二齒條安裝在第二齒條導槽內,所述第二齒條導槽與出風框固定連接,第二驅動裝置可驅動第二齒條沿第二齒條導槽上下移動,并通過第二支撐座帶動第二散風面板上下移動。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二切換裝置的合理設置,可以很好地實現散風面板的上下移動,保證上述幾種模式的順利切換。進一步,在出風框的兩側壁上分別設有導槽;兩個導槽沿豎直方向互相對應設置;所述散風面板的頂部設有向出風框延伸的導桿,所述導桿可在導槽內滑動。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導桿具有導向作用,可以使散風面板沿預設的軌跡運行。進一步,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第二電機、第二電機安裝座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電機安裝座固定在出風框上,所述第二電機安裝在第二電機安裝座內,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端與第二齒輪連接,帶動第二齒輪旋轉,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二齒條嚙合。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二驅動裝置的合理設置,實現散風面板的上下移動,具有操作、調節方便等優點。進一步,所述出風框上還設有左右導風葉片,用于左右方向的導風。進一步,所述微型散風孔為設于所述散風面板上的圓形通孔,多個所述圓形通孔在所述散風面板上均勻分布。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保證出風順暢且出風均勻。進一步所述散風面板在厚度方向開設有貫穿散風面板的微型散風孔,每個所述微型散風孔的面積均為10-100mm2,且多個所述微型散風孔的面積之和占所述散風面板總面積的一半以上。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氣流在經過散風面板上的微型散風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進一步提高用戶的舒適度,提高用戶體驗。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空調室內機,包括殼體以及上述的空調出風裝置,所述空調出風裝置設置與殼體內部,所述殼體上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所述的空調室內機,通過合理的出風裝置的設置,可以實現三種模式的自由切換,便于用戶使用,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出風體驗,提高了用戶的滿意度。一種上述空調室內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所述空調室內機上的控制板根據接收的控制信號選擇制冷模式或制熱模式;S2,根據所述控制板接收的控制信號,選擇常規出風模式或微風出風模式;S3,在微風出風模式下,第二切換裝置控制所述散風面板關閉所述出風口,通過與所述控制板電連接的溫度傳感器檢測室內溫度T1,將室內溫度T1與預設的溫度范圍進行比較,當T1落在預設的溫度范圍內時,控制風道組件內的風機減速;在常規出風模式下,第二切換裝置驅動所述散風面板打開所述出風口,通過與所述控制板電連接的溫度傳感器檢測室內溫度T2,并將T2與預設的溫度范圍進行比較,當T2落在預設的溫度范圍內時,空調室內機自動切換為微風出風狀態。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空調室內機在關閉模式的結構示意圖,包括圖1A和圖1B,圖1A為主視圖,圖1B為A-A處的剖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調出風裝置,位于空調室內機的方形殼體內,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觀面板(23)、散風面板(4)、上下導風葉片(8)、出風框(5)和風道組件(22);風道組件(22)位于殼體的進風口(3)和出風口(2)之間,風道組件(22)內形成氣流通道;出風框(5)上安裝有上下導風葉片(8),所述上下導風葉片(8)位于出風口(2)處;所述外觀面板(23)位于上下導風葉片(8)的外側,所述散風面板(4)位于上下導風葉片(8)的內側;所述外觀面板(23)通過第一切換裝置可移動至出風口(2)處;所述散風面板(4)可通過第二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2)處;所述散風面板(4)上設有微型散風孔(4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空調出風裝置,位于空調室內機的方形殼體內,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觀面板(23)、散風面板(4)、上下導風葉片(8)、出風框(5)和風道組件(22);風道組件(22)位于殼體的進風口(3)和出風口(2)之間,風道組件(22)內形成氣流通道;出風框(5)上安裝有上下導風葉片(8),所述上下導風葉片(8)位于出風口(2)處;所述外觀面板(23)位于上下導風葉片(8)的外側,所述散風面板(4)位于上下導風葉片(8)的內側;所述外觀面板(23)通過第一切換裝置可移動至出風口(2)處;所述散風面板(4)可通過第二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2)處;所述散風面板(4)上設有微型散風孔(4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空調出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換裝置包括第一支撐座(9)、第一齒條(10)、第一齒條導槽(11)和第一驅動裝置;所述外觀面板(23)的底部與第一支撐座(9)的兩端固定,第一支撐座(9)的中部固定在第一齒條(10)上;所述第一齒條(10)安裝在第一齒條導槽(11),第一齒條導槽(11)的底部與出風框(5)的底部固定連接;第一驅動裝置固定設置在第一齒條導槽(11)上,第一驅動裝置可驅動第一齒條(10)沿第一齒條導槽(11)上下移動,并通過第一支撐座(9)帶動外觀面板(23)上下移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空調出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電機(12)、第一電機安裝座(13)和第一齒輪(14),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座(13)固定在第一齒條導槽(11)上,所述第一電機(12)安裝在第一電機安裝座(13)內,所述第一電機(12)的輸出端與第一齒輪(14)連接,帶動第一齒輪(14)旋轉,所述第一齒輪(14)與第一齒條(10)嚙合。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一種空調出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風面板(4)通過第二切換裝置可移動至出風口(2)處,所述第二切換裝置包括第二支撐座(15)、第二齒條(16)、第二齒條導槽(17)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散風面板(4)的底部與第二支撐座(15)的兩端固定連接,第二支撐座(15)的中部固定在第二齒條(16)上;所述第二齒條(16)安裝在第二齒條導槽(17)內,所述第二齒條導槽(17)與出風框(5)固定連接,第二驅動裝置可驅動第二齒條(16)沿第二齒條導槽(17)上下移動,并通過第二支撐座(15)帶動第二散風面板(4)上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蔡序杰,彭杰林,
申請(專利權)人:蕪湖美智空調設備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