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船用推進導向裝置,包括外殼、主推力驅動源、轉向推力驅動源、控制裝置、第一減速裝置、第二減速裝置、螺旋槳以及導向格柵。所述船體內部形成有一空腔,位于螺旋槳與導向格柵之間,構成水流的流道,所述流道構造成弧形并且流道的至少一段的直徑小于螺旋槳的工作直徑;流道內安裝有至少一個流速傳感器,與控制裝置連接;所述控制裝置分別連接至主推力驅動源和轉向推力驅動源,用于控制主推力驅動源和轉向推力驅動源的運行以實現對船的推進與導向。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推進導向裝置可以降低輸出方向水流擾動,由傳統的舵引導以及舵槳引導轉變成導向格柵引導,從而使導向水流更集中穩定,同時可以較大程度的減少渦流擾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船用推進器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船用推進導向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的船用推進器的螺旋槳普遍都是直接對水做功,水流由于螺旋槳的旋轉產生嚴重的渦流擾動。產生的渦流擾動雖然避免了其它的水力摩擦損失,但是缺乏方向性,同時渦流對水的做功效率相對較差,水跡過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降低輸出方向水流擾動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包括外殼、主推力驅動源、轉向推力驅動源、控制裝置、第一減速裝置、第二減速裝置、螺旋槳以及導向格柵,其中:所述主推力驅動源設置在外殼上部用于輸出主推動力,主推力驅動源的輸出軸連接至第一減速裝置,主推力驅動源的輸出經過第一減速裝置傳遞至螺旋槳,使螺旋槳旋轉進行吸入式水流作業,該螺旋槳安裝在外殼內的下部;所述轉向推力驅動源設置在外殼上部用于輸出轉向推動力,轉向推力驅動源的輸出軸連接至第二減速裝置,轉向推力驅動源的輸出經過第二減速裝置傳遞至導向格柵,驅動導向格柵進行回轉運動從而引導水流的流出方向,通過對水流的推進使得船體轉向;所述船體內部形成有一空腔,位于螺旋槳與導向格柵之間,構成水流的流道,所述流道構造成弧形并且流道的至少一段的直徑小于螺旋槳的工作直徑;流道內安裝有至少一個流速傳感器,與控制裝置連接;所述控制裝置分別連接至主推力驅動源和轉向推力驅動源,用于控制主推力驅動源和轉向推力驅動源的運行以實現對船的推進與導向。進一步,所述第一減速裝置與螺旋槳之間設置有主傳動軸,主推力驅動源輸出的主推動力經過第一減速裝置后,通過該主傳動軸帶動螺旋槳旋轉。進一步,所述導向格柵具有多個葉片,該多個葉片受驅動地回轉實現對水流的導向。進一步,所述第一減速裝置構造為行星齒輪減速機構或者定軸齒輪減速機構。進一步,所述第二減速裝置構造為行星齒輪減速機構或者定軸齒輪減速機構。由以上技術方案,本技術的顯著優點在于:可以降低輸出方向水流擾動,由傳統的舵引導以及舵槳引導轉變成導向格柵引導,從而使導向水流更集中穩定,同時可以較大程度的減少渦流擾動。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A型的總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A型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B型的原理示意圖。圖4是圖3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B型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在前述圖1、圖2、圖3、圖4以及下述將說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在各個圖中示出的每個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標號表示。為了清晰起見,在每個圖中,并非每個組成部分均被標記。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了解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特舉具體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說明如下。結合圖1-圖4所示,本技術提出一種可降低輸出方向水流擾動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包括第一驅動源1、減速箱2、主驅動齒輪3、主從動齒輪4、主傳動軸5、螺旋槳6、過濾格柵7、從驅動減速裝置8、第二驅動源9、轉向裝置10以及導向格柵11和控制裝置(未表示出)。主驅動齒輪3、主從動齒輪4構成第一減速裝置,設置在減速箱2內。從驅動減速裝置8構成第二減速裝置??刂蒲b置分別連接至第一驅動源1和第二驅動源9,用于控制主推力電機、轉向電機的運行以實現對船的推進與導向。圖1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整體上為分體式構造結構,如圖1所示,整個船用推進導向裝置還包括一個外殼12。主傳動軸5、螺旋槳6、過濾格柵7以及導向格柵11均設置在外殼12內,外殼12內具有空腔,在螺旋槳6與導向格柵11之間形成水流的流道。優選地,所述流道構造成弧形并且流道的至少一段的直徑小于螺旋槳6的工作直徑。所述螺旋槳6在做圓周運動工作時形成一個圓周狀的工作范圍,該圓周的直徑構成螺旋槳6的工作直徑。因此,通過至少一段這樣的流道變窄設計實現水流流速的調節。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流道的至少一段的直徑為螺旋槳的工作直徑的0.9倍?;蛘?,所述流道的至少一段的直徑為螺旋槳的工作直徑的0.7-0.8倍。在一些實施例中,工作流道內安裝有至少一個流速傳感器,與控制裝置連接。第一驅動源1作為主推力提供機構,例如可以采用燃油機或電動機等,設置在船體的上部用于輸出主推動力。第一驅動源1的輸出軸連接至第一減速裝置,第一驅動源1的輸出經過第一減速裝置并通過主傳動軸5傳遞至螺旋槳6,使螺旋槳6旋轉進行吸入式水流作業。過濾格柵7,設置在所述外殼的底面上用于過濾被螺旋槳吸入的水。螺旋槳6用于受驅動旋轉來進行吸入式水流作業,進行船體的行進驅動。外部的水流通過過濾格柵7被螺旋槳6吸入。第二驅動源9例如采用電機實現旋轉力的輸出,其輸出軸連接到第二減速裝置,第二減速裝置第二驅動源9提供的旋轉驅動傳遞到轉向裝置10以及導向格柵11。導向格柵11用于受驅動地回轉,以實現水流的導向,實現船的轉向。下面結合圖1-圖4具體說明上述水流作業和轉向作業的實現。結合圖1、圖2所示的分體式構造中,轉向裝置10安裝在所述外殼12內部,并且圍繞在所述轉向格柵11外部,轉向裝置10直接驅動所述轉向格柵11的回轉運動。如圖1、圖2所示為本技術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的分體式結構實施例的示意圖,螺旋槳6安裝在船體內的下部。第一減速裝置與螺旋槳6之間設置有主傳動軸5,第一驅動源1輸出的主推動力經過第一減速裝置后,通過該傳動軸帶動螺旋槳6旋轉。第二驅動源9作為轉向推力驅動源,設置在外殼12的上部用于輸出轉向推動力,第二驅動源9的輸出軸連接至第二減速裝置,第二驅動源9的輸出經過第二減速裝置傳遞至導向格柵11,驅動導向格柵11進行回轉運動從而引導水流的流出方向,通過對水流的推進使得船體轉向。同時參考圖1和圖2,船體內部形成有一空腔,位于螺旋槳6與導向格柵11之間,構成水流的流道。圖3-4所示為本技術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的整體式結構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3-4所示,該構造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為一體式設計。轉向裝置20安裝固定在所述外殼12上部,并且圍繞在所述轉向格柵21外部并且可帶動整個外殼旋轉,從而使得在轉向裝置20受驅動后,驅動整個外殼12一起轉動,從而使轉向格柵21做回轉運動。在優選的實施例中,導向格柵11、21具有多個葉片,該多個葉片受驅動地回轉實現對水流的導向。所述第一減速裝置構造為行星齒輪減速機構或者定軸齒輪減速機構。所述第二減速裝置構造為蝸輪蝸桿減速機構,行星齒輪減速機構或者定軸齒輪減速機構。第二驅動源9作為轉向驅動裝置,可以為電機或液壓馬達等的動力輸出通過機械剛剛性或者柔性連接作用于第二減速裝置。雖然本技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術。本技術所屬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本技術的保護范圍視權利要求書為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船用推進導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主推力驅動源、轉向推力驅動源、控制裝置、第一減速裝置、第二減速裝置、螺旋槳以及導向格柵,其中:所述主推力驅動源設置在外殼上部用于輸出主推動力,主推力驅動源的輸出軸連接至第一減速裝置,主推力驅動源的輸出經過第一減速裝置傳遞至螺旋槳,使螺旋槳旋轉進行吸入式水流作業,該螺旋槳安裝在外殼內的下部;所述轉向推力驅動源設置在外殼上部用于輸出轉向推動力,轉向推力驅動源的輸出軸連接至第二減速裝置,轉向推力驅動源的輸出經過第二減速裝置傳遞至導向格柵,驅動導向格柵進行回轉運動從而引導水流的流出方向,通過對水流的推進使得船體轉向;所述船體內部形成有一空腔,位于螺旋槳與導向格柵之間,構成水流的流道,所述流道構造成弧形并且流道的至少一段的直徑小于螺旋槳的工作直徑;流道內安裝有至少一個流速傳感器,與控制裝置連接;所述控制裝置分別連接至主推力驅動源和轉向推力驅動源,用于控制主推力驅動源和轉向推力驅動源的運行以實現對船的推進與導向。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船用推進導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主推力驅動源、轉向推力驅動源、控制裝置、第一減速裝置、第二減速裝置、螺旋槳以及導向格柵,其中:所述主推力驅動源設置在外殼上部用于輸出主推動力,主推力驅動源的輸出軸連接至第一減速裝置,主推力驅動源的輸出經過第一減速裝置傳遞至螺旋槳,使螺旋槳旋轉進行吸入式水流作業,該螺旋槳安裝在外殼內的下部;所述轉向推力驅動源設置在外殼上部用于輸出轉向推動力,轉向推力驅動源的輸出軸連接至第二減速裝置,轉向推力驅動源的輸出經過第二減速裝置傳遞至導向格柵,驅動導向格柵進行回轉運動從而引導水流的流出方向,通過對水流的推進使得船體轉向;所述船體內部形成有一空腔,位于螺旋槳與導向格柵之間,構成水流的流道,所述流道構造成弧形并且流道的至少一段的直徑小于螺旋槳的工作直徑;流道內安裝有至少一個流速傳感器,與控制裝置連接;所述控制裝置分別連接至主推力驅動源和轉向推力驅動源,用于控制主推力驅動源和轉向推力驅動源的運行以實現對船的推進與導向。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推進導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至少一段的直徑為螺旋槳的工作直徑的0.9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洪理,
申請(專利權)人:董洪理,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