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包含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及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同時在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及上層鋼筋網,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上層鋼筋網、下層鋼筋網、豎向鋼筋及無縫鋼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僅能夠滿足橋梁頂升后橋面線形改造的要求,且能夠大大減少橋梁增加的額外荷載,并滿足橋面行車的強度、剛度要求。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有效增大橋梁頂升改造技術應用空間、延長橋梁使用壽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推廣和應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橋面道路鋪裝工藝,具體涉及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
技術介紹
由于下穿線路等級或航道通航標準的提高、城市交通規劃的調整、橋梁變形與下沉導致橋下凈空不足等一系列原因,既有橋梁會對交通形成阻礙。如將上述橋梁拆除重建,將需要大量資金,并對環境造成影響。如運用橋梁頂升改造技術,將其改造再利用,則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既有橋梁的頂升改造,特別是調坡轉動頂升,由于受到橋梁結構線形的限制,頂升完成后,橋面線形無法滿足使用要求,需要通過增設調平層來調整,尤其是連續梁的頂升改造,其調平層厚度可能會達到50cm以上,會給橋梁結構增加較大的額外荷載,影響橋梁結構的安全性。綜上所述,亟需提出一種新型橋面鋪裝調平層。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通過設置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及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同時在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及上層鋼筋網,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上層鋼筋網、下層鋼筋網、多根豎向鋼筋及多根無縫鋼管。本技術不僅能夠滿足橋梁頂升后橋面線形改造的要求,且能夠大大減少橋梁增加的額外荷載,并滿足橋面行車的強度、剛度要求。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其特點是,該調平層結構包含: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并與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相鄰;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調并與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相鄰。優選地,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的調平層厚度小于50mm;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的調平層厚度大于等于50mm,該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的調平層厚度小于180mm;所述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的調平層厚度大于等于180mm。優選地,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與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采用無縫過渡連接,該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與所述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采用無縫過渡連接,使得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及所述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形成一個整體。優選地,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通過在所述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設有輕質陶粒混凝土形成。優選地,在所述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設有輕質陶粒混凝土,并在所述輕質陶粒混凝土形成的輕質陶粒混凝土層上設置上層鋼筋網,形成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優選地,在所述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設有輕質陶粒混凝土,并在所述輕質陶粒混凝土形成的輕質陶粒混凝土層上設置上層鋼筋網,在該輕質陶粒混凝土層底部設有對應于所述上層鋼筋網的下層鋼筋網;并在所述上層鋼筋網與所述下層鋼筋網之間設有多根豎向鋼筋,在相鄰兩個所述豎向鋼筋之間設置無縫鋼管。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本技術公開的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包含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及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同時在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及上層鋼筋網,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內設置輕質陶粒混凝土、上層鋼筋網、下層鋼筋網、豎向鋼筋及無縫鋼管。本技術不僅能夠滿足橋梁頂升后橋面線形改造的要求,大大減少橋梁增加的額外荷載,滿足既有橋梁正常使用和承載能力要求,又能夠橋面行車的強度、剛度要求;有效地增大橋梁頂升改造技術的應用空間。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整體順橋向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平面布置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一。圖4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二。圖5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三。圖6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四。圖7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五。圖8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六。圖9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七。圖10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八。圖11為本技術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的無縫鋼管布置圖之九。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通過詳細說明一個較佳的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闡述。如圖1所示,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該調平層結構包含: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1、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及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3。其中,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1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10上;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10上,并與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1相鄰;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3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10上,調并與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相鄰。本技術中,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1的調平層厚度小于50mm。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的調平層厚度大于等于50mm,該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的調平層厚度小于180mm。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3的調平層厚度大于等于180mm。本技術中,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1與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采用無縫過渡連接,該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與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3采用無縫過渡連接,使得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1、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及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3形成一個整體。如圖1所示,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1通過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10上設有輕質陶粒混凝土4形成。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10上設有輕質陶粒混凝土4,并在輕質陶粒混凝土4形成的輕質陶粒混凝土層上設置上層鋼筋網5,形成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2。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10上設有輕質陶粒混凝土4,并在輕質陶粒混凝土4形成的輕質陶粒混凝土層上設置上層鋼筋網5,在該輕質陶粒混凝土層底部設有對應于上層鋼筋網5的下層鋼筋網6;并在上層鋼筋網5與下層鋼筋網6之間設有多根豎向鋼筋8,在任意相鄰兩個豎向鋼筋8之間設置無縫鋼管7。本實施例中,每根豎向鋼筋8的頂部與上層鋼筋網5焊接,每根豎向鋼筋8的底部分別與下層鋼筋網6、混凝土鋪裝層鋼筋20焊接。在調平層鋪設完成后,在調平層頂部設置常規的瀝青鋪裝層。在完成橋面鋪裝后,瀝青鋪裝層直接承受車輛荷載,瀝青鋪裝層頂面線形與橋梁改造后的設計橋面線形相互重合;輕質陶粒混凝土4的強度等級需要滿足橋面行車要求,單位重量使調平層增加的額外荷載滿足橋梁結構的受力要求。無縫鋼管7的強度、剛度需要滿足橋面行車要求,單位重量及規格使調平層增加的額外荷載需要滿足橋梁結構的受力要求。本技術中,根據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3的調平層不同厚度,采用不同型號的無縫鋼管7進行布置。如圖3所示,當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3的調平層厚度為180mm-230mm時,采用尺寸為φ133mm×4.5mm的無縫鋼管7設置在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3內,且相鄰兩根無縫鋼管7之間間距為120mm。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調平層結構包含: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并與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相鄰;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調并與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相鄰。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調平層結構包含:
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
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并與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相鄰;
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設置在橋面混凝土鋪裝層上,調并與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相鄰。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的調平層厚度小于50mm;
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的調平層厚度大于等于50mm,同時該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的調平層厚度小于180mm;
所述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的調平層厚度大于等于180m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橋面鋪裝調平層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范圍厚度調平層與所述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采用無縫過渡連接,該第二范圍厚度調平層與所述第三范圍厚度調平層采用無縫過渡連接,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虹,馬骉,蘇儉,許樹壯,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