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船舶機艙,屬于船舶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船舶機艙空間狹小、比較擁擠的問題。本船舶機艙,設置在船舶甲板的下方,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板和設于該底板四周的艙壁,艙壁與底板相互垂直設置,且艙壁的上部與甲板連接,艙壁的上部還設有用于支撐甲板的橫梁,橫梁的兩端分別固定在艙壁的兩側上,甲板的下側具有用于固定橫梁的固定結構。本船舶機艙具有空間大、結構設計合理等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船舶
,涉及一種船舶機艙。
技術介紹
按照現有規范,在船舶的機艙結構中,每隔一段距離需要設置普通肋骨。隨著船舶越來越大,僅設置有普通肋骨會導致船體的強度不足,所以每隔四到五根普通肋骨需要設一個強肋骨,強肋骨的橫截面高度比普通肋骨大幾倍。在船體上還設置有縱桁,縱桁與船的長度方向一致,連接相鄰的一組普通肋骨和強肋骨。通過肋骨和縱桁組成的結構來加強船體的強度。然而隨著對船舶的環保和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機艙內的設備越來越多,需要增大機艙的可用空間。舊式機艙的長度為6米,因很多管道電纜的設施須沿機艙壁布置,而強肋骨沿機艙壁向內突出較大,導致這些管道需要架設在強肋骨外,造成了機艙壁可用空間·的浪費,機艙內空間非常擁擠。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船舶的行進速度,需要減小機艙的寬度,使得船體更窄來減少前進時的所需推進功率,而強肋骨的存在卻使得船體寬度很難減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空間較大的船舶機艙。本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本船舶機艙,設置在船舶甲板的下方,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板和設于該底板四周的艙壁,所述的艙壁與底板相互垂直設置,且所述艙壁的上部與甲板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壁的上部還設有用于支撐甲板的橫梁,所述橫梁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上述艙壁的兩側上,所述甲板的下側具有用于固定上述橫梁的固定結構。本船舶的機艙通過改進內部結構,增大了機艙的有效容積,機艙內的空間可被有效利用,機艙內部空間增大后,對用戶的使用更加方便,提升了船員使用時的安全性。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的固定結構包括與甲板固連的連接部和對上述橫梁起支撐作用的支撐部,所述的連接部垂直于甲板設置,所述支撐部的一端固定在上述的連接部上,且所述的支撐部垂直于該連接部設置。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支撐部的另一端具有用于防止上述橫梁脫落的阻擋部,當上述的橫梁位于該支撐部上時,所述的阻擋部抵靠在所述的橫梁上。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的固定結構為若干個,且所述的若干個固定結構沿橫梁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的橫梁為若干個,且所述的橫梁相互平行設置。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的若干橫梁均勻分布。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甲板的下側還設有水平桁,在水平桁的下端部具有水平設置的裝飾板一,上述的橫梁位于該裝飾板一與甲板之間。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艙壁的內側壁上具有縱向設置的縱桁,所述縱桁的外端部設有裝飾板二,所述裝飾板二的上端與上述裝飾板一的端部連接。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的甲板上開設有通道,在該通道處設有蓋板。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的位于船舶頭部方向的艙壁與位于船舶尾部方向的艙壁之間的距離為6600mm至7500mm。將船舶機艙的長度增大,進而增大機艙的容積空間。在上述的船舶機艙中,所述的位于船舶頭部方向的艙壁與位于船舶尾部方向的艙壁之間的距離為6600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船舶機艙具有以下優點通過改進機艙的內部構造,增大了機艙的有效空間,機艙內部空間增大后,船員操作更加方便,提升了船員使用時的安全性,而且該機艙的結構強度高,具有很強的承重能力。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中一種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圖中,I、甲板;2、底板;3、艙壁;4、橫梁;51、連接部;52、支撐部;53、阻擋部;6、水平桁;7、裝飾板一 ;8、縱桁;9、裝飾板二 ; 10、通道。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本船舶機艙,設置在船舶甲板I的下方,如圖I所示,它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板2和設于該底板2四周的艙壁3,艙壁3與底板2相互垂直設置,且艙壁3的上部與甲板I固定連接。在艙壁3的上部還設有用于支撐甲板I的橫梁4,橫梁4的兩端分別固定在艙壁3的兩側上,甲板I的下側具有用于固定橫梁4的固定結構。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固定結構包括與甲板I固連的連接部51和對橫梁4起支撐作用的支撐部52,連接部51垂直于甲板I設置,支撐部52的一端固定在連接部51上,且支撐部52垂直于該連接部51設置。如圖2所示,該支撐部52的另一端具有用于防止橫梁4脫落的阻擋部53,當橫梁4位于該支撐部52上時,該阻擋部53抵靠在橫梁4上。本實施例中的固定結構為若干個,且若干個固定結構沿橫梁4的長度方向均勻分布。如圖I所示,橫梁4也為若干個,橫梁4相互平行設置,且這些橫梁4均勻分布。如圖I所示,在甲板I的下側還設有水平桁6,在水平桁6的下端部具有水平設置的裝飾板一 7,橫梁4位于該裝飾板一 7與甲板I之間。如圖I所示,在艙壁3的內側壁上具有縱向設置的縱桁8,縱桁8的外端部設有裝飾板二 9,裝飾板二 9的上端與裝飾板一 7的端部連接。為了方便船員的進出,如圖I所示,在甲板I上開設有通道10,在該通道10處設有蓋板。為了增大機艙的空間,位于船舶頭部方向的艙壁3與位于船舶尾部方向的艙壁3之間的距離為6600mm至7500mm。具體的,如圖I所示,位于船舶頭部方向的艙壁3與位于船舶尾部方向的艙壁3之間的距離為6600mm。 本實施例通過改進機艙的內部構造,增大了機艙的有效空間,機艙內部空間增大后,船員操作更加方便,提升了船員使用時的安全性,而且該機艙的結構強度高,具有很強的承重能力。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精神作舉例說明。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 I、甲板;2、底板;3、艙壁;4、橫梁;51、連接部;52、支撐部;53、阻擋部;6、水平桁;7、裝飾板一 ;8、縱桁;9、裝飾板二 ;10、通道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技術的本 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技術精神相違背的。權利要求1.一種船舶機艙,設置在船舶甲板(I)的下方,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板(2)和設于該底板(2)四周的艙壁(3),所述的艙壁(3)與底板(2)相互垂直設置,且所述艙壁(3)的上部與甲板(I)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壁(3)的上部還設有用于支撐甲板(I)的橫梁(4),所述橫梁(4)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上述艙壁(3)的兩側上,所述甲板(I)的下側具有用于固定上述橫梁(4)的固定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船舶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結構包括與甲板(I)固連的連接部(51)和對上述橫梁(4)起支撐作用的支撐部(52),所述的連接部(51)垂直于甲板(I)設置,所述支撐部(52)的一端固定在上述的連接部(51)上,且所述的支撐部(52)垂直于該連接部(51)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船舶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52)的另一端具有用于防止上述橫梁(4)脫落的阻擋部(53),當上述的橫梁(4)位于該支撐部(52)上時,所述的阻擋部(53)抵靠在所述的橫梁(4)上。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一種船舶機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結構為若干個,且所述的若干個固定結構沿橫梁(4)的長度方向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船舶機艙,設置在船舶甲板(1)的下方,包括水平設置的底板(2)和設于該底板(2)四周的艙壁(3),所述的艙壁(3)與底板(2)相互垂直設置,且所述艙壁(3)的上部與甲板(1)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壁(3)的上部還設有用于支撐甲板(1)的橫梁(4),所述橫梁(4)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上述艙壁(3)的兩側上,所述甲板(1)的下側具有用于固定上述橫梁(4)的固定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榮云,
申請(專利權)人:臺州市東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