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起重滑車,屬于起重設施技術領域。包括上滑輪組和下滑輪組,上滑輪組包括上滑輪架、上滑輪架蓋板、第一上滑輪和第二上滑輪;下滑輪組包括下滑輪架、下滑輪架蓋板、第一下滑輪和第二下滑輪,特點:還包括有一繩道隨機變換裝置,當該隨機變換裝置連接到所述的上滑輪架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一、第二上滑輪之間時,使途經上滑輪組和下滑輪組的繩索的繩道變為兩繩道而藉以使輕質物體快速提升;而當該隨機變換裝置連接到所述的下滑輪架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下滑輪之間時,則途經上滑輪組和下滑輪組的繩索的繩道變為四繩道而藉以使笨重物體緩速提升。優點:提高施工作業效率;能滿足對質量大的物體的慢速省力的提升要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起重設施
,具體涉及一種起重滑車,適合于電力施工作業場合。
技術介紹
起重滑車在已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不乏見諸,典型的如授權公告號CN87201473U推薦的“滑輪吊”,該專利方案適合于居民樓層的重物吊運;CN221686406U提供的“一種三滑輪起重滑車”,該專利方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并行排列的三滑輪滑車組在起重時多根鋼絲繩之間發生干涉的欠缺并且減少了裝置的體積與重量。更為典型的如CN201367332Y介紹的“可變起重滑輪組”,該專利方案是針對電力施工作業場合起吊塔體和橫擔等的重物而提出的,并且可以使繩索在滑輪組之間轉換,具體可參見該專利的說明書第2頁最后一行至第3頁第8行,應該說該專利方案能體現其說明書第2頁第8-14行的技 術效果。如業界所知,在使用起重滑車的場合,通常存在兩種情形一是承吊物體的重量大;二是承吊的物體重量相對較輕,因此如果起重滑車的繩索與滑輪組之間的配合關系采用同一種方式即一視同仁的方式,那么在吊運重量輕的物體時并不能產生出施工人員期望的快速效果,從而影響施工效率。因為已有技術中的起重滑車的繩索與滑輪組之間的關系是按照起吊重量重的物體組合的,并且在使用過程中是不能隨機改變的。在上面提及的CN201367332Y的技術方案中,雖然可以將繩索與滑輪組之間的關系進行轉換,但是由于缺乏結構上的合理性而需要由電力施工作業人員人為改變穿繩方式,尤其是該專利方案并未教導或暗示如何使吊運重量重的物體與吊運重量輕的物體之間有機轉換的技術啟示。因為該專利方案無法將配置于上部的滑輪框架上的并且位于中間的滑輪轉移到下部的滑輪框架上。鑒于上述已有技術,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能依據被吊運的重物的輕重變化而隨機地改變繩索與滑輪組之間的關系而藉以體現當被吊物體重時速度緩慢而省力,當被吊物體輕時速度快而提高作業效率的起重滑車。本技術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起重滑車,包括上滑輪組和下滑輪組,上滑輪組包括上滑輪架、上滑輪架蓋板、第一上滑輪和第二上滑輪,上滑輪架蓋板與上滑輪架面對面配合并且與上滑輪架固定,第一上滑輪轉動地設置在上滑輪架朝向上滑輪架蓋板的一側,并且位于上滑輪架的一端,第二上滑輪轉動地設置在上滑輪架同樣朝向上滑輪架蓋板的一側,并且位于上滑輪架的另一端,其中在上滑輪架的長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上方設有一上吊環,而在對應于所述第一上滑輪的下方的位置設置有一繩索固定座;下滑輪組包括下滑輪架、下滑輪架蓋板、第一下滑輪和第二下滑輪,下滑輪架蓋板與下滑輪架面對面配合并且與下滑輪架固定,第一下滑輪轉動地設置在下滑輪架朝向下滑輪架蓋板的一側,并且位于下滑輪架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一上滑輪相對應,第二下滑輪轉動地設置在下滑輪架同樣朝向下滑輪架蓋板的一側,并且位于下滑輪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的第二上滑輪相對應,其中,在下滑輪架的長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下方設有一下吊環,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繩道隨機變換裝置,當該隨機變換裝置連接到所述的上滑輪架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一、第二上滑輪之間時,使途經上滑輪組和下滑輪組的繩索的繩道變為兩繩道而藉以使輕質物體快速提升;而當該隨機變換裝置連接到所述的下滑輪架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下滑輪之間時,則途經上滑輪組和下滑輪組的繩索的繩道變為四繩道而藉以使笨重物體緩速提升。在本技術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上滑輪架朝向所述上滑輪架蓋板的一側并且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上滑輪之間固定有一對彼此縱向并行的上導條;在下滑輪架朝向所述下滑輪架蓋板的一側并且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下滑輪之間固定有一對彼此縱向并行的下導條,該一對下導條與所述的一對上導條相對應,當所述的繩道隨機變換裝置連接到上滑輪架上時,則該繩道隨機變換裝置3與所述的一對上導條相配合,而當所述的繩道隨機變換裝置連接到下滑輪架上時,則該繩道隨機變換裝置與所述的一對下導條相·配合。在本技術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繩道隨機變換裝置包括一隨機滑輪架和一隨機滑輪,在隨機滑輪架的上端開設有一第一隨機軸孔,下端開設有一第二隨機軸孔,而中部構成有一隨機滑輪腔,隨機滑輪通過隨機滑輪軸轉動地設置在隨機滑輪腔內,當所述的第一隨機軸孔與所述上滑輪架相連接時,并且隨機滑輪架與所述的一對上導條配合時,所述的第二隨機軸孔處于閉置狀態,而當第二隨機軸孔與所述下滑輪架相連接時,并且隨機滑輪架與所述的一對下導條配合時,則第一隨機軸孔處于閉置狀態。在本技術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上滑輪架上并且位于一端固設有一第一上滑輪軸,而在上滑輪架上并且位于另一端固設有一第二上滑輪軸,所述的第一上滑輪轉動地設置在第一上滑輪軸上,而所述的第二上滑輪轉動地設置在第二上滑輪軸上,并且第一、第二上滑輪在上滑輪架上的位置彼此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其中第一上滑輪軸還探入到開設在所述的上滑輪架蓋板上的第一軸孔內,而第二上滑輪軸探入到同樣開設于上滑輪架蓋板上的第二軸孔內。在本技術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下滑輪架上并且位于一端固定有一第一下滑輪軸,而在另一端固定有一第二下滑輪軸,所述的第一下滑輪轉動地設置在第一下滑輪軸上,而所述的第二下滑輪轉動地設置在第二下滑輪軸上,其中第一下滑輪軸還探入到開設于所述下滑輪架蓋板上的第三軸孔內,而第二下滑輪軸同樣探入到開設于下滑輪架蓋板上的第四軸孔內。在本技術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上滑輪架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一對上導條之間的位置開設有一用于供所述的繩道隨機變換裝置連接的上軸孔;在所述的下滑輪架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一對下導條之間的位置開設有一用于供所述的繩道隨機變換裝置連接的下軸孔;并且在所述的上滑輪架蓋板上開設有一位置與上軸孔相對應的第一銷軸讓位孔,而在所述的下滑輪架蓋板上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下軸孔的位置開設有一第二銷軸讓位孔。在本技術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上滑輪架上并且朝向所述的上滑輪架蓋板的一側以 間隔狀態固定有一組第一騰空固定腳,而在上滑輪架蓋板上并且在對應于第一騰空固定腳的位置開設有一組數量與第一騰空固定腳的數量相等的第一騰空腳固定孔,各第一騰空腳固定孔上配設有一第一螺栓,第一螺栓穿過第一騰空固定腳并且由第一限位螺母限定。在本技術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下滑輪架上并且朝向所述的下滑輪架蓋板的一側以間隔狀態固定有一第二騰空固定腳,而在下滑輪架蓋板上并且在對應于第二騰空固定腳的位置開設有一組數量與第二騰空固定腳的數量相等的第二騰空腳固定孔,各第二騰空腳固定孔上配設有一第二螺栓,第二螺栓穿過第二騰空固定腳并且由第二限位螺母限定。在本技術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對上導條之間的區域構成為上滑動腔,而所述的一對下導條之間的區域構成為下滑動腔,當所述的繩道隨機變換裝置與所述的上滑輪架相連接時,所述的隨機滑輪架與上滑動腔相配合,而當所述的繩道隨機變換裝置與所述的下滑輪架連接時,則所述的隨機滑輪架與下滑動腔相配合。在本技術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上吊環的下端樞軸設置在固定于所述的上滑輪架上的上吊環軸上,而上端探出上滑輪架,在所述的上滑輪架蓋板上并且在對應于上吊環軸的位置開設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起重滑車,包括上滑輪組(1)和下滑輪組(2),上滑輪組(1)包括上滑輪架(11)、上滑輪架蓋板(12)、第一上滑輪(13)和第二上滑輪(14),上滑輪架蓋板(12)與上滑輪架(11)面對面配合并且與上滑輪架(11)固定,第一上滑輪(13)轉動地設置在上滑輪架(11)朝向上滑輪架蓋板(12)的一側,并且位于上滑輪架(11)的一端,第二上滑輪(14)轉動地設置在上滑輪架(11)同樣朝向上滑輪架蓋板(12)的一側,并且位于上滑輪架(11)的另一端,其中:在上滑輪架(11)的長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上方設有一上吊環(111),而在對應于所述第一上滑輪(13)的下方的位置設置有一繩索固定座(112);下滑輪組(2)包括下滑輪架(21)、下滑輪架蓋板(22)、第一下滑輪(23)和第二下滑輪(24),下滑輪架蓋板(22)與下滑輪架(21)面對面配合并且與下滑輪架(21)固定,第一下滑輪(23)轉動地設置在下滑輪架(11)朝向下滑輪架蓋板(22)的一側,并且位于下滑輪架(21)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一上滑輪(13)相對應,第二下滑輪(24)轉動地設置在下滑輪架(21)同樣朝向下滑輪架蓋板(22)的一側,并且位于下滑輪架(21)的另一端,與所述的第二上滑輪(14)相對應,其中,在下滑輪架(21)的長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位于下方設有一下吊環(21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繩道隨機變換裝置(3),當該隨機變換裝置(3)連接到所述的上滑輪架(11)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第一、第二上滑輪(13、14)之間時,使途經上滑輪組(1)和下滑輪組(2)的繩索(4)的繩道變為兩繩道而藉以使輕質物體快速提升;而當該隨機變換裝置(3)連接到所述的下滑輪架(21)上并且對應于所述的第一、第二下滑輪(23、24)之間時,則途經上滑輪組(1)和下滑輪組(2)的繩索(4)的繩道變為四繩道而藉以使笨重物體緩速提升。...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葛建華,陳燕,
申請(專利權)人:常熟市電力機具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