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法加固結構的方法,屬于混凝土結構加固領域。在原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側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新增框架梁、柱的混凝土及鋼筋強度等級高于原框架梁、柱,不宜超過兩個等級。新增框架梁、柱通過植筋錨固方式分別與原框架梁、柱相連接。植筋錨固方式為錨固鋼筋通過鉆孔植入植筋膠與原框架混凝土固定連接。錨固鋼筋與新增框架結構現澆。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包括鋼筋混凝土延性柱及其兩端的剛性支座。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鋼筋與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新增框架相同。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梁采用現澆一體式。對加固效果非常有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屬于混凝土結構加固領域。在原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側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新增框架梁、柱的混凝土及鋼筋強度等級高于原框架梁、柱,不宜超過兩個等級。新增框架梁、柱通過植筋錨固方式分別與原框架梁、柱相連接。植筋錨固方式為錨固鋼筋通過鉆孔植入植筋膠與原框架混凝土固定連接。錨固鋼筋與新增框架結構現澆。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包括鋼筋混凝土延性柱及其兩端的剛性支座。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鋼筋與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新增框架相同。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梁采用現澆一體式。對加固效果非常有利。【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屬于混凝土結構加固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法加固結構。
技術介紹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以及底框結構,由于其空間布置的靈活性,在多高層建筑中一直被廣泛采用。底框結構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導致結構布置上不同,容易形成剛度不均、上剛下柔的結構體系。可能存在嚴重的抗震能力不足,在地震中發生傾斜或者倒塌,對結構修復以及救災造成很大的阻礙以及經濟花費。我國《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 - 2006),提出了多種加固方法。例如加大截面法、外粘鋼加固法、外貼纖維布加固法、體外預應力加固法等。但是,現行規范中提出的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加固方法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以及剛度,但是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不能同時解決新舊混凝土共同工作問題以及應力應變滯后問題。并且對于外粘鋼加固法、外貼纖維布加固法,還存在不防火,不適用于混凝土強度較低的情況等缺點。對于加大截面法其增加了結構高度,影響凈空。對于體外預應力加固法,還存在施工復雜成本較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加固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承載力、剛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既有結構與外貼帶高延性鋼筋混凝土耗能柱框架相結合,不僅增大結構的消能減震效果,并能解決新舊混凝土缺乏連結不能形成整體,以及應力應變滯后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其基本方法是:在原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側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包括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及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所述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混凝土及鋼筋強度等級相應的高于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但不宜超過兩個等級,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混凝土及鋼筋強度等級相同。所述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通過植筋錨固方式分別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相連接;所述植筋錨固方式為錨固鋼筋通過鉆孔植入植筋膠分別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及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固定連接。所述錨固鋼筋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現澆。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包括鋼筋混凝土延性柱及其兩端的剛性支座。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鋼筋與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相同。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垂直固定于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的下面,鋼筋混凝土延性柱一端的剛性支座固定且位于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的下面,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采用現澆一體式。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為密配箍筋柱、加配X型筋柱、鋼管混凝土柱及粗合成纖維鋼筋混凝土柱中的單一或多個組合柱。所述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尺寸一致,只是寬度約為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寬度(即厚度)的1/3?2/3倍,高度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相同。所述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的尺寸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一致,只是寬度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寬度相同,高度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相同。植筋鉆孔位置盡量避開梁、柱端塑性鉸區以及梁柱節點區。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的高度一般是加固結構層高的1/4?1/2倍。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采用1?10根并列使用。鋼筋混凝土延性柱、剛性支座、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均包含縱筋與箍筋。本專利技術一種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法加固結構的有益效果如下:一種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法加固結構,布置比較靈活,可多跨布置也可單跨布置。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布置比較靈活,可設置在框架梁的中間也可在梁兩端設置,并且延性柱的數量按照結構性能的要求做相應增減。原混凝土框架結構與新設混凝土框架結構通過植筋錨固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可以保證新框架與原框架之間的變形協調,保證高延性鋼筋混凝土耗能柱在地震作用下能夠正常發揮作用,起到消能減震效果。這種加固方法不僅可以有效的大幅度提高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承載力、剛度、延性、耗能能力等,而且耗能柱是主要的耗能元件,有效的降低了地震作用對其他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損傷。這種加固方法有很高的耐火性能,施工過程中做到不入戶、不搬遷,對原有建筑結構使用功能影響較小,達到高效、經濟、實用的效果。【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給出了單跨單層單榀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加固圖;圖2給出了圖1中的梁的A - A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給出了圖1中的柱的B - B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給出了圖1中的鋼筋混凝土延性柱的C - C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給出了圖4中的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D - D剖面結構示意圖;1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2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3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4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5、10、6、11分別為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縱筋及箍筋、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縱筋及箍筋,7植筋膠,8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結合面,9錨固鋼筋,12剛性支座,13剛性支座混凝土,14、13分別為剛性支座縱筋與箍筋,15、16分別為鋼筋混凝土延性柱縱筋和箍筋,17鋼筋混凝土延性柱。【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但并不因此將本專利技術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范圍之中。參見圖1、圖2、圖3、圖4、圖5,一種外貼帶耗能柱鋼筋混凝土框架法加固結構,包括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1、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3、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2、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4、鋼筋混凝土延性柱17及剛性支座12。在原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即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1和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3)外側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所述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2、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4的混凝土及鋼筋強度等級高于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1、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3,但不宜超過兩個等級。所述新增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2、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4通過植筋錨固方式分別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1、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3相連接。所述植筋錨固方式為錨固鋼筋9通過鉆孔植入植筋膠7與原框架混凝土固定連接。所述錨固鋼筋9與新增框架結構(即新增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2和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4)現澆。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包括鋼筋混凝土延性柱17及其兩端的剛性支座12。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鋼筋與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新增框架結構相同。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2采用現澆一體式。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17為密配箍筋柱、加配X型筋柱、鋼管混凝土柱及粗合成纖維鋼筋混凝土柱中的單一或多個組合柱。所述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2的寬度約為原鋼筋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法加固結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原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側外貼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帶延性柱耗能器鋼筋混凝土框架包括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及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所述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混凝土及鋼筋強度等級相應的高于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但不宜超過兩個等級,所述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通過植筋錨固方式分別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相連接;所述植筋錨固方式為錨固鋼筋通過鉆孔植入植筋膠分別與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和原鋼筋混凝土框架柱固定連接,所述錨固鋼筋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現澆,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包括鋼筋混凝土延性柱及其兩端的剛性支座;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鋼筋與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相同,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垂直固定于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的下面,鋼筋混凝土延性柱一端的剛性支座固定且位于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的下面,所述鋼筋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與新增鋼筋混凝土框架梁采用現澆一體式。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華,付靜,杜曉霞,陳磊,李漢杰,李振寶,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工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