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建筑用梁柱節點裝置,具體的說,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框架結構新型梁柱節點,主要包括預制懸臂梁和預制梁柱節點;預制梁柱節點的上下兩端設有預留鋼筋孔洞,該預留鋼筋孔洞用于安裝預制柱上的預制柱預留鋼筋;預制梁柱節點的左右兩端固定預制懸臂梁;預制懸臂梁的端部設有懸臂梁預留鋼筋,懸臂梁預留鋼筋與臨近預制懸臂梁的懸臂梁預留鋼筋固定連接。該新型梁柱節點將臨近預制懸臂梁與預制懸臂梁之間的連接由梁柱節點變為跨中連接,人為的對梁進行削弱,滿足現澆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要求;能夠有效地解決整澆式節點柱榫頭外面的后澆混凝土頂面與預制柱底面間存積空氣的問題,梁柱節點質量能夠有效地保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建筑用梁柱節點裝置,具體的說,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框架結構新型梁柱節點。
技術介紹
為滿足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要求,預制混凝土構件現場施工拼接安裝時,其預制構件之間的連接方法和可靠性成為決定預制裝配混凝土結構工程成功應用的關鍵。1997年美國統一建筑規范(UBC97),將框架連接分為整體連接和強連接兩類。所謂整體連接是指預制構件與預制構件或預制構件與現澆構件的連接節點在現場用混凝土澆注。采用整體連接的預制混凝土框架結構符合現澆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要求。而對采用強連接的預制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塑性鉸產生的位置在整個預制構件上沒有很大的限制,但塑性鉸區的中點位置必需距強節點至少h/2長度(h為塑性鉸區的長度)。強連接節點的強度與塑性鉸和節點間的距離、塑性鉸的強弱以及非線性變形的機理有關。強連接的做法分為柱面連接、柱-柱連接、錨接和拼接等,結構要求較為復雜。我國目前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常用的連接方法主要是濕連接,即美國的整體連接,將預制的柱與預制梁連接匯集在一起,然后通過后澆混凝土形成剛性節點的整澆式節點或將節點和柱子同時整體澆筑的現澆柱預制梁節點或通過梁端柱體的預留孔,用漿錨砂漿將上、下柱子的縱向受力鋼筋連接起來傳遞內力的疊壓漿錨式節點。但大量實踐證明,整澆式節點柱榫頭外面的后澆混凝土頂面與預制柱底面之間由于澆搗過程中存積的空氣無法驅除,往往會留有縫隙,引起接縫處混凝土過早開裂,柱縱筋過早壓屈,嚴重者會影響節點承載力。現澆柱預制梁節點從根本上講仍然是現澆混凝土結構的一種延續,預制率不高。疊壓漿錨式節點對柱子伸出鋼筋和梁端柱體預留孔的位置要求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預制裝配式框架結構新型梁柱節點,可有效改善施工技術,減少施工現場濕作業,增強梁柱節點施工的可靠性。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預制裝配式框架結構新型梁柱節點,該新型梁柱節點主要包括預制懸臂梁和預制梁柱節點;所述預制梁柱節點的上下兩端設有預留鋼筋孔洞,該預留鋼筋孔洞用于安裝預制柱上的預制柱預留鋼筋;所述預制梁柱節點的左右兩端固定預制懸臂梁;所述預制懸臂梁的端部設有懸臂梁預留鋼筋,所述懸臂梁預留鋼筋與臨近預制懸臂梁的懸臂梁預留鋼筋固定連接。優選的是,為了提高該新型梁柱節點的抗剪能力,所述預制懸臂梁的端部設有抗剪鍵。優選的是,為了確保新舊混凝土接觸面具有接觸的可靠性,所述預制懸臂梁的端部表面進行人工鑿毛,形成粗糙面。優選的是,為減少施工現場濕作業,預制懸臂梁間的懸臂梁預留鋼筋采用焊接方式連接為一體,并通過支模現澆高標號高強混凝土對懸臂梁預留鋼筋進行固定。優選的是,為減少施工現場濕作業,預制懸臂梁間的懸臂梁預留鋼筋亦可通過機械套筒連接為一體,并通過支模現澆混凝土對懸臂梁預留鋼筋進行固定。優選的是,所述預留鋼筋孔洞規格和數量與預制柱預留鋼筋的規格和數量相對應。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為:(I)該新型梁柱節點在工廠預制加工,能夠有效地解決整澆式節點柱榫頭外面的后澆混凝土頂面與預制柱底面間存積空氣的問題,梁柱節點質量能夠有效地保證;(2)與現有的梁柱節點相比,該新型梁柱節點將臨近預制懸臂梁與預制懸臂梁之間的連接由梁柱節點變為跨中連接,人為的對梁進行削弱,地震發生時,由預制懸臂梁進行耗能,滿足現澆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要求,具有“強節點弱構件”的優點。【附圖說明】圖1為該新型梁柱節點的前視圖;圖2為該新型梁柱節點的俯視圖;圖3為兩個新型梁柱節點之間懸臂梁預留鋼筋連接的前視圖;圖4為兩個新型梁柱節點之間懸臂梁預留鋼筋連接的俯視圖;圖5為該新型梁柱節點的側視圖;圖6為圖3懸臂梁預留鋼筋的連接部示意圖;圖7為該新型梁柱節點施工過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實施例1參見圖1和圖2,該新型梁柱節點主要包括水平放置的預制懸臂梁I和預制梁柱節點4。預制梁柱節點4的上下兩端設有預留鋼筋孔洞5,預留鋼筋孔洞5規格和數量與預制柱預留鋼筋10的規格和數量相對應;預制梁柱節點4的左右兩端固定預制懸臂梁I。參見圖3和圖4,預制懸臂梁I的端部設有懸臂梁預留鋼筋3,懸臂梁預留鋼筋3與臨近預制懸臂梁I的懸臂梁預留鋼筋3固定連接,臨近預制懸臂梁I的濕部部位連接采用跨中連接,符合現澆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要求。參見圖5,預制懸臂梁I的端部設有抗剪鍵6,提高該新型梁柱節點的抗剪能力。為確保新舊混凝土接觸面間接觸的可靠性,預制懸臂梁I的端部表面進行5mm人工鑿毛,形成粗糙面。預制柱9的上端設有預制柱預留鋼筋10,預制柱預留鋼筋10從下至上穿過預制梁柱節點4上的預留鋼筋孔洞5,并與預制梁柱節點4固定。預制梁柱節點4實現兩側預制懸臂梁I的水平方位可靠連接,實現預制懸臂梁I與預制柱9之間豎直方位的可靠連接。實施例2實施例2的結構組成與實施例1的結構組成基本相同,區別特征在于:參見圖6,預制懸臂梁間的懸臂梁預留鋼筋3采用焊接方式連接為一體,當懸臂梁預留鋼筋3焊接后,支模現澆高標號高強混凝土對懸臂梁預留鋼筋3進行固定。參見圖7,現場施工時,將預制懸臂梁I和預制梁柱節點4吊裝,當將預留鋼筋孔洞5移動至預制柱預留鋼筋10的正上方時,下移預制梁柱節點4,使預制柱預留鋼筋10穿過預制梁柱節點4上的預留鋼筋孔洞5。兩側吊裝完成后,將預制懸臂梁間的懸臂梁預留鋼筋3進行現場焊接,將兩側預制懸臂梁I連接為一體,支模現澆高標號高強混凝土對懸臂梁預留鋼筋3進行固定。該施工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施工技術,大大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速度,且施工現場濕作業少,結構預制率較高。實施例3實施例3的結構組成與實施例1的結構組成基本相同,區別特征在于:參見圖6,預制懸臂梁間的懸臂梁預留鋼筋3通過機械套筒2連接為一體,當懸臂梁預留鋼筋3固定后,支模現澆高標號高強混凝土對懸臂梁預留鋼筋3進行固定。參見圖7,現場施工時,將該新型梁柱節點8吊裝,當將預留鋼筋孔洞5移動至預制柱預留鋼筋10的正上方時,下移預制梁柱節點4,使預制柱預留鋼筋10穿過預制梁柱節點4上的預留鋼筋孔洞5。兩側吊裝完成后,使用機械套筒2將預制懸臂梁間的懸臂梁預留鋼筋3現場固定,將兩側預制懸臂梁I連接為一體,支模現澆高標號高強混凝土對懸臂梁預留鋼筋3進行固定。該施工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施工技術,大大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速度,且施工現場濕作業少,結構預制率較高。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理解附圖只為一個優選的實施例的示意圖,附圖中的工作流程并不一定是實施本技術所必須的。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進行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技術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主權項】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預制裝配式框架結構新型梁柱節點,其特征在于:該新型梁柱節點主要包括預制懸臂梁(1)和預制梁柱節點(4);所述預制梁柱節點(4)的上下兩端設有預留鋼筋孔洞(5),該預留鋼筋孔洞(5)用于安裝預制柱上的預制柱預留鋼筋;所述預制梁柱節點(4)的左右兩端固定預制懸臂梁(1);所述預制懸臂梁(1)的端部設有懸臂梁預留鋼筋(3),所述懸臂梁預留鋼筋與臨近預制懸臂梁(1)的懸臂梁預留鋼筋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菲菲,張紀剛,蘇銳,李兆龍,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建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