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包括兩片分別緊貼固定在待加固砌體墻內外兩側墻面上的打包帶編織網、兩層分別涂覆在兩片打包帶編織網上的砂漿層和兩層分別平鋪在兩層砂漿層上的墻面面層,砂漿層層厚為3~5cm;待加固砌體墻為已投入使用的砌體墻,待加固砌體墻的內外兩側墻面分別為其內外兩側墻面基層的外表面;打包帶編織網為由多根打包帶編織形成的網片;兩片打包帶編織網分別固定于兩層砂漿層內,兩片打包帶編織網通過兩層砂漿層緊固固定于待加固砌體墻的內外兩側墻面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投入成本較低且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加固效果好,采用打包帶編織網對既有砌體墻進行簡便、有效加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墻體加固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
技術介紹
砌體結構的抗震能力較差,在地震中易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通過對砌體結構的抗震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多種對砌體結構進行加固的抗震加固方法,其中一些加固方法已被廣泛地運用在實際工程中。砌體墻是指用塊體和砂漿通過一定的砌筑方法砌筑而成的墻體,塊體一般包括實心磚、空心磚、輕骨料混凝土砲塊、混凝土空心砲塊、毛料石、毛石等。目前,工程上對砌體墻進行加固時,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水泥灌漿法、擴大砌體截面法、鋼筋網水泥砂漿加固法(即鋼筋水泥夾板墻采用的加固方法)、外包角鋼加固法、托梁加墊、增設鋼拉桿、改變結構方案加固等。纖維復合材料因其重量輕、幾乎不占體積、強度高、易于施工、耐腐蝕性好、幾何可塑性大、易剪裁成型等優點,適宜于建筑結構的維修加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結合纖維復合材料對結構抗震加固這一新興課題又投入了較多的研究,相應的成果也越來越多,且在加固混凝土結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頒布了相應的技術規程,然而在砌體結構領域,最近幾年才開始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雖然己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但應用并不是很多,且多為纖維片材加固,存在投入成本高、施工不便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投入成本較低且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加固效果好,采用打包帶編織網對既有砌體墻進行簡便、有效加固。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片分別緊貼固定在待加固砌體墻內外兩側墻面上的打包帶編織網、兩層分別涂覆在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上的砂漿層和兩層分別平鋪在兩層所述砂漿層上的墻面面層,所述砂漿層的層厚為3cm?5cm ;所述待加固砌體墻為已投入使用的砌體墻,所述待加固砌體墻的內外兩側墻面分別為其內外兩側墻面基層的外表面;所述打包帶編織網為由多根打包帶編織形成的網片;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分別緊固固定于兩層所述砂漿層內,且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通過兩層所述砂漿層緊固固定于待加固砌體墻的內外兩側墻面上。上述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是: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之間通過多個綁扎絲固定連接為一體,所述待加固砌體墻上開有多個分別供多個所述綁扎絲穿過的通孔。上述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打包帶為PP打包帶或PET打包帶。上述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打包帶編織網的網格形狀為菱形或矩形。上述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打包帶編織網的網格形狀為正方形。上述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打包帶編織網的網格面積為1cm2?50cm2。上述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墻面面層為砂漿面層。上述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打包帶編織網由多個打包帶編織網片拼接而成。上述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是:所述打包帶編織網片為矩形。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結構簡單且設計合理,投入成本較低。2、所采用的打包帶編織網由多根打包帶編織而成,編制方便且投入成本低,并且具有重量輕、幾乎不占體積、強度高、易于施工、耐腐蝕性好、幾何可塑性大等優點。3、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且施工效率高,省工省時。4、加固效果好、經濟實用,采用打包帶編織網對既有砌體墻進行簡便、有效加固,采用本技術對既有砌體墻進行加固后,依靠打包帶編織網對砌體墻產生較大的約束力,有效改善砌體墻的變形能力,并可有效限制或延緩既有砌體墻的開裂;同時,外層砂漿層能為砌體墻提供一定的抗側剛度。因而,本技術具有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和加固性能優良等特點。綜上所述,本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投入成本較低且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加固效果好,采用打包帶編織網對既有砌體墻進行簡便、有效加固。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打包帶編織網的布設位置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一打包帶編織網; 1-1 一打包帶;2—砂楽層;3一墻面面層; 4一待加固砌體墻;4_1 一墻面基層。【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所示,本技術包括兩片分別緊貼固定在待加固砌體墻4內外兩側墻面上的打包帶編織網1、兩層分別涂覆在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上的砂漿層2和兩層分別平鋪在兩層所述砂漿層2上的墻面面層3,所述砂漿層2的層厚為3cm?5cm。所述待加固砌體墻4為已投入使用的砌體墻,所述待加固砌體墻4的內外兩側墻面分別為其內外兩側墻面基層4-1的外表面。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為由多根打包帶1-1編織形成的網片。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分別緊固固定于兩層所述砂漿層2內,且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通過兩層所述砂漿層2緊固固定于待加固砌體墻4的內外兩側墻面上。其中,打包帶1-1別名捆扎帶,其以聚乙烯、聚丙烯樹脂為主要原料,也有以尼龍和聚酯為原料,經擠出單向拉伸制得。本實施例中,所述打包帶1-1為PP打包帶或PET打包帶。其中,PP打包帶(又稱聚丙烯打包帶),使用聚丙烯為原料生產。PET打包帶(又稱塑鋼打包帶),使用PET聚酯為原料生產。實際施工時,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之間通過多個綁扎絲5固定連接為一體,所述待加固砌體墻4上開有多個分別供多個所述綁扎絲5穿過的通孔。本實施例中,所述綁扎絲5為鐵絲。實際使用時,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的網格形狀為菱形或矩形。本實施例中,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的網格形狀為正方形。本實施例中,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的網格面積為1cm2?50cm 2。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打包帶編織網I的網格面積進行相應調整。本實施例中,所述墻面面層3為砂漿面層。本實施例中,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由多個打包帶編織網片拼接而成。并且,所述打包帶編織網片為矩形。實際施工時,先將待加固砌體墻4內外兩側的面層剔除,再用水將待加固砌體墻4的內外兩側墻面(即內外兩側墻面基層4-1的外表面)清洗干凈;待所述待加固砌體墻4的內外兩側墻面清洗干燥后,在待加固砌體墻4上打多個供綁扎絲5穿過的通孔,再在待加固砌體墻4內外兩側墻面上分別鋪一片打包帶編織網1,并將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之間通過多個綁扎絲5固定連接為一體;之后,在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上分別涂覆一層砂漿層2 ;最后,在兩層所述砂漿層2分別施工一層墻面面層3,實際施工非常簡便。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技術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技術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主權項】1.一種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片分別緊貼固定在待加固砌體墻(4)內外兩側墻面上的打包帶編織網(I)、兩層分別涂覆在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I)上的砂漿層(2)和兩層分別平鋪在兩層所述砂漿層(2)上的墻面面層(3),所述砂漿層(2)的層厚為3cm?5cm;所述待加固砌體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于打包帶編織網的既有砌體墻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片分別緊貼固定在待加固砌體墻(4)內外兩側墻面上的打包帶編織網(1)、兩層分別涂覆在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1)上的砂漿層(2)和兩層分別平鋪在兩層所述砂漿層(2)上的墻面面層(3),所述砂漿層(2)的層厚為3cm~5cm;所述待加固砌體墻(4)為已投入使用的砌體墻,所述待加固砌體墻(4)的內外兩側墻面分別為其內外兩側墻面基層(4?1)的外表面;所述打包帶編織網(1)為由多根打包帶(1?1)編織形成的網片;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1)分別緊固固定于兩層所述砂漿層(2)內,且兩片所述打包帶編織網(1)通過兩層所述砂漿層(2)緊固固定于待加固砌體墻(4)的內外兩側墻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風亮,田鵬剛,畢虹,李妍,邊兆偉,高亦男,
申請(專利權)人:陜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