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吊艙推進器的艉軸密封結構,屬于船用機械領域。該密封結構包括:第一密封座、第二密封座和外法蘭,第一密封座、第二密封座和外法蘭板分別依次套設在吊艙推進器的艉軸上,第一密封座的一端面固定安裝在吊艙推進器的殼體上,第一密封座的內周壁上設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座的一端面與第一密封座的另一端面相抵,第二密封座的內周壁上間隔設有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間,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間設有環形排水槽,環形排水槽與吊艙推進器的污水處理系統連通,第二密封座的另一端面與外法蘭的一端面相抵。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了艉軸與殼體之間的連接處容易滲水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吊艙推進器的艉軸密封結構
本專利技術屬于船用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吊艙推進器的艉軸密封結構。
技術介紹
吊艙推進器是一種新型的推進器,其主要包括殼體、動力裝置和螺旋槳,動力裝置安裝在殼體內,螺旋槳通過艉軸插裝在殼體內且與動力裝置傳動連接。由于艉軸與殼體之間存在間隙,所以艉軸與殼體之間的間隙處非常容易滲水,進而對殼體內的動力裝置造成不良影響。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通常在殼體與艉軸的連接處設置艉軸密封結構,常見的艉軸密封結構通常包括密封座和軸向彈性密封組件,密封座和軸向彈性密封組件分別套裝在艉軸上,密封座的一端面固定安裝在吊艙推進器的殼體上,在密封座的內周壁上設有唇形密封圈,軸向彈性密封組件位于密封座的另一端,用于對密封座進行端面密封。由于軸向彈性密封組件的結構復雜,造價較高,并且軸向彈性密封組件是對密封座的端面進行軸向密封,所以一旦密封座的端面出現跳動,將很容易產生泄露事故,可靠性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密封結構可靠性較差的問題,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吊艙推進器的艉軸密封結構。所述技術方案如下: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吊艙推進器的艉軸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包括:第一密封座、第二密封座和外法蘭,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分別依次套設在吊艙推進器的艉軸上,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均與所述艉軸同軸布置,所述第一密封座的一端面固定安裝在吊艙推進器的殼體上,所述第一密封座的內周壁上設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夾設在所述第一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座的一端面與所述第一密封座的另一端面相抵,所述第二密封座的內周壁上間隔設有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分別夾設在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間,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唇口朝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間設有環形排水槽,所述環形排水槽與所述吊艙推進器的污水處理系統連通,所述第三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座的另一端面與所述外法蘭的一端面相抵,所述外法蘭上插裝有螺栓,所述螺栓從所述外法蘭的另一端面依次穿過所述外法蘭和第二密封座將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依次壓裝在所述第一密封座上,所述第一密封座的內周壁上還設有第四密封圈,所述第四密封圈與所述第一密封圈間隔布置且所述第四密封圈位于所述殼體和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間,所述第四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四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一密封座內設有第一潤滑油道,所述第一潤滑油道的出口端與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四密封圈之間的間隙連通,所述第一潤滑油道的入口端穿過所述殼體且與所述吊艙推進器的潤滑系統連通,所述第二密封座內設有第二潤滑油道,所述第二潤滑油道的出口端與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間的間隙連通,所述第二潤滑油道的入口端依次穿過所述第一密封座和所述殼體且與所述潤滑系統連通。在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座的外側壁上設有第一觀察孔,所述第一觀察孔與所述第二潤滑油道連通,所述第一觀察孔內插裝有用于封堵所述第一觀察孔的密封螺釘。在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座的外側壁上還設有第二觀察孔,所述第二觀察孔與所述環形排水槽連通,所述第二觀察孔內也插裝有用于封堵所述第二觀察孔的所述密封螺釘。在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密封結構還包括第三密封座,所述第三密封座同軸套設在所述艉軸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之間,所述第三密封座通過所述螺栓與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共同安裝在所述殼體上,所述第三密封座的內周壁上設有第五密封圈,所述第五密封圈夾設在所述第三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五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在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所述第四密封圈和所述第五密封圈均為彈簧密封圈。在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密封結構還包括軸套,所述軸套同軸套裝所述艉軸外,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二密封座、所述第三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均通過所述軸套可轉動地套設在所述艉軸外,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二密封座、所述第三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的內周壁均與所述軸套的外周壁相匹配。在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種實現方式中,所述軸套的一端同軸設有安裝板,與所述艉軸過盈配合的螺旋槳通過所述安裝板固定安裝在所述軸套上。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密封結構內配置第一密封座、第二密封座和外法蘭,第一密封座、第二密封座和外法蘭分別依次套設在艉軸上,第一密封座的一端面固定安裝在吊艙推進器的殼體上,第二密封座的一端面與第一密封座的另一端面相抵,外法蘭上插裝有螺栓,螺栓從外法蘭的另一端面依次穿過外法蘭和第二密封座將第二密封座和外法蘭共同安裝在第一密封座上,第一密封座的內周壁上設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殼體布置,第二密封座的內周壁上間隔設有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間,第二密封圈的唇口朝向殼體布置,第三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殼體布置,從而使得第一密封座和第二密封座起到密封殼體與艉軸的連接處的作用。并且,在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間還設有環形排水槽,環形排水槽與吊艙推進器的污水處理系統連通,從而使得從第三密封圈外滲漏進來的污水可以從環形排水槽流至污水處理系統,以避免污水滲進殼體內。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密封結構的剖視圖;圖中各符號表示含義如下:1-第一密封座,11-第一潤滑油道,12-密封墊,2-第二密封座,21-第二潤滑油道,22-密封螺釘,23-密封螺釘,3-第三密封座,4-外法蘭,41-螺栓,51-第一密封圈,52-第二密封圈,53-第三密封圈,54-第四密封圈,55-第五密封圈,6-艉軸,7-殼體,8-環形排水槽,9-軸套,91-安裝板,10-螺旋槳。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實施例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吊艙推進器的艉軸密封結構,如圖1所示,該密封結構包括:第一密封座1、第二密封座2和外法蘭4,第一密封座1、第二密封座2和外法蘭4分別依次套設在吊艙推進器的艉軸6上,第一密封座1、第二密封座2和外法蘭4均與艉軸6同軸布置,第一密封座1的一端面固定安裝在吊艙推進器的殼體7上,第一密封座1的內周壁上設有第一密封圈51,第一密封圈51夾設在第一密封座1和艉軸6之間,第一密封圈51的唇口背向殼體7布置,第二密封座2的一端面與第一密封座1的另一端面相抵,第二密封座2的內周壁上間隔設有第二密封圈52和第三密封圈53,第二密封圈52和第三密封圈53分別夾設在第二密封座2和艉軸6之間,第二密封圈52位于第一密封圈51和第三密封圈53之間,第二密封圈52的唇口朝向殼體7布置,第一密封圈51和第二密封圈52之間設有環形排水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吊艙推進器的艉軸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結構包括:第一密封座、第二密封座和外法蘭,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板分別依次套設在吊艙推進器的艉軸上,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均與所述艉軸同軸布置,所述第一密封座的一端面固定安裝在吊艙推進器的殼體上,所述第一密封座的內周壁上設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夾設在所述第一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座的一端面與所述第一密封座的另一端面相抵,所述第二密封座的內周壁上間隔設有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分別夾設在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間,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唇口朝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間設有環形排水槽,所述環形排水槽與所述吊艙推進器的污水處理系統連通,所述第三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座的另一端面與所述外法蘭的一端面相抵,所述外法蘭上插裝有螺栓,所述螺栓從所述外法蘭的另一端面依次穿過所述外法蘭和第二密封座將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依次壓裝在所述第一密封座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吊艙推進器的艉軸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結構包括:第一密封座、第二密封座和外法蘭,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分別依次套設在吊艙推進器的艉軸上,所述第一密封座、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均與所述艉軸同軸布置,所述第一密封座的一端面固定安裝在吊艙推進器的殼體上,所述第一密封座的內周壁上設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夾設在所述第一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座的一端面與所述第一密封座的另一端面相抵,所述第二密封座的內周壁上間隔設有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分別夾設在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間,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唇口朝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間設有環形排水槽,所述環形排水槽與所述吊艙推進器的污水處理系統連通,所述第三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二密封座的另一端面與所述外法蘭的一端面相抵,所述外法蘭上插裝有螺栓,所述螺栓從所述外法蘭的另一端面依次穿過所述外法蘭和第二密封座將所述第二密封座和所述外法蘭依次壓裝在所述第一密封座上,所述第一密封座的內周壁上還設有第四密封圈,所述第四密封圈與所述第一密封圈間隔布置且所述第四密封圈位于所述殼體和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間,所述第四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座和所述艉軸之間,所述第四密封圈的唇口背向所述殼體布置,所述第一密封座內設有第一潤滑油道,所述第一潤滑油道的出口端與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四密封圈之間的間隙連通,所述第一潤滑油道的入口端穿過所述殼體且與所述吊艙推進器的潤滑系統連通,所述第二密封座內設有第二潤滑...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曉峰,徐建國,尹鋒,王欣,魏巍,陸銳,
申請(專利權)人: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