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包括站房結構系統和軌道結構系統,所述站房結構系統包括結構立柱、承軌梁、結構橫梁和結構縱梁,所述軌道結構系統包括軌道梁、站臺、砂漿層混凝土和結構樓板。該結構構思新穎,設計合理,巧妙的將承軌梁結構與站房結構的結構橫梁整體現澆,使承軌梁與站房結構共同受力,可有效地減小站臺的建筑高度,節省材料且為旅客提供方便;軌道梁結構與站房結構采用砂漿層混凝土連接,節省了軌道梁支承座的費用,且傳力更均勻;在結構橫梁處設置有限位裝置,可有效的傳遞列車運營的啟制動力,限制軌道梁位移;該結構簡單實用,可廣泛應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站房的結構形式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建筑結構,具體是一種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
技術介紹
在城市用地日益緊張的時期,高架站房結構為城市軌道交通旅客集散提供了一種最有效可行的方案。而對于中小型的軌道交通系統,其站房結構形式沒有必要采用與大型交通樞紐站房相同的形式,而應采用與其自身規模與功能相適應的經濟合理的方案。現有的站房結構分為“橋建分離”式、以橋梁結構為主體的“橋建合一”式和以結構框架為主體的“橋建合一”式。“橋建分離”式站房結構有整體剛度較差,立柱和伸縮縫數量較多等缺點;以橋梁結構為主體的“橋建合一”式站房,其質量集中于上部結構,穩定性和抗震性能較差;以結構框架為主體的“橋建合一”式站房具有整體剛度好,質量輕等優點而廣泛應用。傳統的框架為主體的“橋建合一”式站房多采用軌道梁支座支承于站房強大的橫梁之上,限于一層建筑區對建筑高度的要求,二層結構及站臺區建筑高度均需相應提高,這種構造方式是不經濟的。此外,傳統的結構形式中軌道梁梁下支座均需承受較大的啟(制)動水平力,對支座受力不利且易產生梁體的不可回復性位移等危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包括站房結構系統和軌道結構系統,所述站房結構系統包括結構立柱、承軌梁、結構橫梁和結構縱梁,結構橫梁和結構縱梁相互正交于結構立柱并現澆為整體,列車運行線下增設承軌梁,承軌梁與結構橫梁正交且在節點處現澆為一體,站房結構系統上端安裝有軌道結構系統,所述軌道結構系統包括軌道梁、站臺、砂漿層混凝土和結構樓板,站臺位于站房結構系統的左右兩側,軌道梁位于承軌梁上方且位于結構樓板上端,承軌梁的頂面與結構樓板現澆為一體,軌道梁與結構樓板之間采用砂漿層混凝土連接,砂漿層混凝土為粘結砂漿層和級配碎石混凝土的均勻混合物,結構橫梁處設有限位裝置,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軌道梁擋塊、橫梁限位塊和傳力板。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軌道梁擋塊與軌道梁側面連接,橫梁限位塊與結構橫梁的頂面相連,傳力板位于軌道梁擋塊和橫梁限位塊之間。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傳力板采用橡膠材質制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結構構思新穎,設計合理,巧妙的將承軌梁結構與站房結構的結構橫梁整體現澆,使承軌梁與站房結構共同受力,可有效地減小站臺的建筑高度,節省材料且為旅客提供方便;軌道梁結構與站房結構采用砂漿層混凝土連接,節省了軌道梁支承座的費用,且傳力更均勻;在結構橫梁處設置有限位裝置,可有效的傳遞列車運營的啟制動力,限制軌道梁位移;該結構簡單實用,可廣泛應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站房的結構形式中。附圖說明圖1為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中站房結構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中限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結構立柱,2-承軌梁,3-結構橫梁,4-結構縱梁,5-站臺,6-軌道梁,7-限位裝置,71-軌道梁擋塊,72-橫梁限位塊,73-傳力板,8-砂漿層混凝土,9-結構樓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請參閱圖1-3,一種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包括站房結構系統和軌道結構系統,所述站房結構系統包括結構立柱1、承軌梁2、結構橫梁3和結構縱梁4,結構橫梁3和結構縱梁4相互正交于結構立柱1并現澆為整體,列車運行線下增設承軌梁2,承軌梁2與結構橫梁3正交且在節點處現澆為一體,站房結構系統上端安裝有軌道結構系統,所述軌道結構系統包括軌道梁6、站臺5、砂漿層混凝土8和結構樓板9,站臺5位于站房結構系統的左右兩側,軌道梁6位于承軌梁2上方且位于結構樓板9上端,承軌梁2的頂面與結構樓板9現澆為一體,軌道梁6與結構樓板9之間采用砂漿層混凝土8連接,砂漿層混凝土8為粘結砂漿層和級配碎石混凝土的均勻混合物,結構橫梁3處設有限位裝置7,所述限位裝置7包括軌道梁擋塊71、橫梁限位塊72和傳力板73。軌道梁擋塊71與軌道梁6側面連接,橫梁限位塊72與結構橫梁3的頂面相連,傳力板73位于軌道梁擋塊71和橫梁限位塊72之間。傳力板73采用橡膠材質制作。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根據建筑結構及軌道交通行業規范對建筑主體結構(包括承軌梁2)和軌道系統主體結構進行相關設計;對限位裝置7進行專項設計,包括軌道梁擋塊71、橫梁限位塊72以及傳力板73的設計;對站房結構進行施工以及對軌道梁6結構進行預制,二者之間通過砂漿層混凝土8連接,對于現場現澆軌道梁6的施工方案,可在施工砂漿層混凝土8連接層后現澆軌道梁6結構;對限位裝置7進行施工和安裝,該結構完成。該結構構思新穎,設計合理,巧妙的將承軌梁2結構與站房結構的結構橫梁3整體現澆,使承軌梁2與站房結構共同受力,可有效地減小站臺5的建筑高度,節省材料且為旅客提供方便;軌道梁6結構與站房結構采用砂漿層混凝土8連接,節省了軌道梁6支承座的費用,且傳力更均勻;在結構橫梁3處設置有限位裝置7,可有效的傳遞列車運營的啟制動力,限制軌道梁6位移;該結構簡單實用,可廣泛應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站房的結構形式中。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站房結構系統和軌道結構系統,所述站房結構系統包括結構立柱、承軌梁、結構橫梁和結構縱梁,結構橫梁和結構縱梁相互正交于結構立柱并現澆為整體,列車運行線下增設承軌梁,承軌梁與結構橫梁正交且在節點處現澆為一體,站房結構系統上端安裝有軌道結構系統,所述軌道結構系統包括軌道梁、站臺、砂漿層混凝土和結構樓板,站臺位于站房結構系統的左右兩側,軌道梁位于承軌梁上方且位于結構樓板上端,承軌梁的頂面與結構樓板現澆為一體,軌道梁與結構樓板之間采用砂漿層混凝土連接,砂漿層混凝土為粘結砂漿層和級配碎石混凝土的均勻混合物,結構橫梁處設有限位裝置,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軌道梁擋塊、橫梁限位塊和傳力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適用于中小型軌道交通高架站房結構的構造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站房結構系統和軌道結構系統,所述站房結構系統包括結構立柱、承軌梁、結構橫梁和結構縱梁,結構橫梁和結構縱梁相互正交于結構立柱并現澆為整體,列車運行線下增設承軌梁,承軌梁與結構橫梁正交且在節點處現澆為一體,站房結構系統上端安裝有軌道結構系統,所述軌道結構系統包括軌道梁、站臺、砂漿層混凝土和結構樓板,站臺位于站房結構系統的左右兩側,軌道梁位于承軌梁上方且位于結構樓板上端,承軌梁的頂面與結構樓板現澆為一體,軌道梁與結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陶勇,陳強,吳奎,潘國華,李小珍,蘇斌,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