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于拆裝的混凝土澆筑模板,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和右模板,所述前模板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一號連接槽,頂面設置有一號安裝槽,右側設置有一號凸臺,底部設置有二號凸臺;所述下模包括: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以及右模板,所述前模板由水平板和垂直板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四號連接槽,右部設置有五號連接槽,頂面設置有四號安裝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拆裝方便,對模板部件損傷較少,模板可以多次重復利用,能夠降低材料損耗,降低投入成本;同時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設計簡單,操作方便,容易制造,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和市場前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于拆裝的混凝土澆筑模板。
技術介紹
目前,在建筑工程上,混凝土立柱或墻體的澆筑十分普遍,很多建筑為了使窗戶更為寬敞,使底層商鋪門面便于活動,多數采用立柱支撐的方式解決上述問題。但是,技術人發現,在多數建筑工地,所采用的混凝土澆筑模板通常是用木板或其它鋼板進行拼裝成所需形狀,然后再通過螺釘或鐵釘等輔助零件進行加固,此過程需要花費大量加固零件和人力,花費時間也較多,裝配過程比較麻煩。當澆筑的立柱完全凝固,當對澆筑模板進行拆開時,必須將固定螺釘或鐵釘進行一一拔出,其拆卸過程繁瑣、耗時,其拆卸過程也十分困難;同時,由于鐵釘的大量使用,導致拼裝模板受到嚴重損壞,降低模板使用壽命,致使模板材料浪費,增加投入成本。因此,基于上述,本技術公開一種便于拆裝的混凝土澆筑模板,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就在于:針對目前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便于拆裝的混凝土澆筑模板,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便于拆裝的混凝土澆筑模板,包括上模、下模;所述上模包括: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和右模板,所述前模板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一號連接槽,頂面設置有一號安裝槽,右側設置有一號凸臺,底部設置有二號凸臺。所述后模板的外表面左部設置有螺紋孔,左側設置有三號凸臺,右側設置有手柄,頂面設置有一號滑槽,底面設置有四號凸臺。所述左模板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二號連接槽,左側設置有螺紋孔,右側設置有五號凸臺,頂面設置有二號安裝槽,底部設置有六號凸臺。所述右模板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三號連接槽,頂面設置有三號安裝槽,底部設置有七號凸臺。所述下模包括: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以及右模板,所述前模板由水平板和垂直板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四號連接槽,右部設置有五號連接槽,頂面設置有四號安裝槽。所述后模板由水平板和垂直板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的外表面左部設置有螺紋孔,左側設置有八號凸臺,右側設置有手柄,頂面設置有二號滑槽。所述左模板由水平板和垂直板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六號連接槽,左側面設置有螺紋孔,右側設置有九號凸臺,頂面設置有五號安裝槽。所述右模板由水平板和垂直板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右側設置有十號凸臺,頂面設置有六號安裝槽。當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在安裝固定時,通過螺栓將固定板固定連接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上;所述固定板上對稱設置有小孔;當需要拆開所述上模和下模時,首先取出所述螺栓,然后取下所述固定板,通過所述手柄將所述上模的后模板沿著所述一號滑槽拉出,再依次拆開所述上模得其它模板;接著拆下所述下模的螺栓和所述固定板,通過所述手柄將所述下模的后模板拉出,然后依次拆開其它模板,便完成所述澆筑模的拆卸。所述上模安裝在所述下模上,所述上模上部可堆疊安裝所述上模,能夠很好地解決混凝土澆筑模板高度的問題。優選的,所述上模的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和右模板之間為間隙配合,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下模的前模板,后模板,左模板以及右模板之間為間隙配合,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一號連接槽的左側面與所述上模的前模板左側面之間距離為10~20mm,有利于保證所述上模的前模板連接強度。優選的,所述五號凸臺嵌入所述一號連接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一號凸臺嵌入所述三號連接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三號連接槽左側面與所述上模的右模板左側面之間距離為10~20mm,有利于保證所述上模的右模板連接強度。優選的,所述三號凸臺嵌入所述二號連接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二號連接槽的左側面與所述上模的左模板左側面之間距離為10~20mm,有利于保證所述上模的左模板連接強度。優選的,所述二號凸臺嵌入所述四號安裝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六號凸臺嵌入所述五號安裝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四號凸臺嵌入所述二號滑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七號凸臺嵌入所述六號安裝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九號凸臺嵌入所述四號連接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八號凸臺嵌入所述六號連接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十號凸臺嵌入所述五號連接槽間隙配合安裝,有利于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拆裝方便。優選的,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采用木質結構,有利于節省成本。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優點在于:首先,通過模板拼裝和上下模組合安裝方式,提高了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的拆裝效率;其次,通過固定板和螺栓固定方式,配合凸臺嵌入連接槽的拼裝方法,能夠有效減少拼裝模板的損壞,增加模板使用壽命,減少材料浪費,降低投入成本;再次,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的整體結構設計,操作方便,容易制造,具有較為廣闊的工程應用前景。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上模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下模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固定板結構示意圖。圖中:1、上模;101、前模板;102、左模板;103、右模板;104、后模板;1011、一號凸臺;1012、一號安裝槽;1013、一號連接槽;1014、二號凸臺;1021、五號凸臺;1022、二號安裝槽;1023、二號連接槽;1024、六號凸臺;1031、三號連接槽;1032、三號安裝槽;1033、七號凸臺;1041、三號凸臺;1042、一號滑槽;1043、四號凸臺;1044、螺紋孔;2、下模;201、前模板;2011、水平板;2012、垂直板;2013、五號連接槽;2014、四號安裝槽;2015、四號連接槽;202、左模板;2021、水平板;2022、垂直板;2023、六號連接槽;2024、五號安裝槽;2025、九號凸臺;203、右模板;2031、水平板;2032、垂直板;2033、十號凸臺;2034、六號安裝槽;204、后模板;2041、水平板;2042、垂直板;2043、八號凸臺;2044、二號滑槽;3、固定板;4、小孔;5、手柄;6、螺栓。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實施例1,如圖1~圖4所示:一種便于拆裝的混凝土澆筑模板,包括上模1、下模2。所述上模1包括:前模板101、后模板104、左模板102和右模板103,所述前模板101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一號連接槽1013,頂面設置有一號安裝槽1012,右側設置有一號凸臺1011,底部設置有二號凸臺1014。所述后模板104的外表面左部設置有螺紋孔1044,左側設置有三號凸臺104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便于拆裝的混凝土澆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下模(2);所述上模(1)包括:前模板(101)、后模板(104)、左模板(102)和右模板(103),所述前模板(101)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一號連接槽(1013),頂面設置有一號安裝槽(1012),右側設置有一號凸臺(1011),底部設置有二號凸臺(1014);所述后模板(104)的外表面左部設置有螺紋孔(1044),左側設置有三號凸臺(1041),右側設置有手柄(5),頂面設置有一號滑槽(1042),底面設置有四號凸臺(1043);所述左模板(102)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二號連接槽(1023),左側設置有螺紋孔(1044),右側設置有五號凸臺(1021),頂面設置有二號安裝槽(1022),底部設置有六號凸臺(1024);所述右模板(103)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三號連接槽(1031),頂面設置有三號安裝槽(1032),底部設置有七號凸臺(1033);所述下模(2)包括:前模板(201),后模板(204),左模板(202)以及右模板(203),所述前模板(201)由水平板(2011)和垂直板(2012)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2012)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四號連接槽(2015),右部設置有五號連接槽(2013),頂面設置有四號安裝槽(2014);所述后模板(204)由水平板(2041)和垂直板(2042)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2042)的外表面左部設置有螺紋孔(1044),左側設置有八號凸臺(2043),右側設置有手柄(5),頂面設置有二號滑槽(2044);所述左模板(202)由水平板(2021)和垂直板(2022)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2022)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六號連接槽(2023),左側面設置有螺紋孔(1044),右側設置有九號凸臺(2025),頂面設置有五號安裝槽(2024);所述右模板(203)由水平板(2031)和垂直板(2032)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2032)右側設置有十號凸臺(2033),頂面設置有六號安裝槽(2034);當所述混凝土澆筑模板在安裝固定時,通過螺栓(6)將固定板(3)固定連接在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2)上,所述固定板(3)上對稱設置有小孔(4);所述上模(1)安裝在所述下模(2)上,所述上模(1)上部可堆疊安裝所述上模(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便于拆裝的混凝土澆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下模(2);所述上模(1)包括:前模板(101)、后模板(104)、左模板(102)和右模板(103),所述前模板(101)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一號連接槽(1013),頂面設置有一號安裝槽(1012),右側設置有一號凸臺(1011),底部設置有二號凸臺(1014);所述后模板(104)的外表面左部設置有螺紋孔(1044),左側設置有三號凸臺(1041),右側設置有手柄(5),頂面設置有一號滑槽(1042),底面設置有四號凸臺(1043);所述左模板(102)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二號連接槽(1023),左側設置有螺紋孔(1044),右側設置有五號凸臺(1021),頂面設置有二號安裝槽(1022),底部設置有六號凸臺(1024);所述右模板(103)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三號連接槽(1031),頂面設置有三號安裝槽(1032),底部設置有七號凸臺(1033);所述下模(2)包括:前模板(201),后模板(204),左模板(202)以及右模板(203),所述前模板(201)由水平板(2011)和垂直板(2012)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2012)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四號連接槽(2015),右部設置有五號連接槽(2013),頂面設置有四號安裝槽(2014);所述后模板(204)由水平板(2041)和垂直板(2042)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2042)的外表面左部設置有螺紋孔(1044),左側設置有八號凸臺(2043),右側設置有手柄(5),頂面設置有二號滑槽(2044);所述左模板(202)由水平板(2021)和垂直板(2022)垂直固定連接為整體,所述垂直板(2022)的內表面左部設置有六號連接槽(2023),左側面設置有螺紋孔(1044),右側設置有九號凸臺(2025),頂面設置有五號安裝槽(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任曉光,閆貴海,王召磊,姜曉光,付文光,張俊,
申請(專利權)人: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