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送風裝置,其能夠抑制送風風扇的風扇葉片所產生的噪音。在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的筒狀的外殼(6)的內部具備送風風扇(4)。送風風扇(4)在風扇凸臺(4b)的周圍配置多個風扇葉片(4a)來構成。分別在片(4a)的葉片前緣和風扇葉片(4a)的葉片后緣形成減輕風扇噪音的前凹凸緣(85)和后凹凸緣(86)。前凹凸緣(85)的凹部(85a)的相鄰間距(P1)設定為比后凹凸緣(86)的凹部(86a)的相鄰間距(P2)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搭載于吹風機等的送風裝置,尤其涉及能夠減輕使用時的送風噪音的噪音量的送風裝置。
技術介紹
關于本專利技術,在專利文獻1公知在風扇凸臺的外周設有多個風扇葉片的送風風扇的構造。其中,在突起部的外周一體地設有多個葉片的軸流風扇設于圓筒狀的外殼的內部。在多個葉片,具備擠壓空氣的一側的壓力面和其相反側的負壓面。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191924號公報在專利文獻1的軸流風扇中,由于葉片的后緣由一個圓弧構成,所以加壓面側的氣流與負壓面側的氣流幾乎同時合流,由此渦流變大,從而成為噪音的原因。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抑制送風風扇的風扇葉片所產生的噪音的送風裝置。本專利技術的送風裝置在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的筒狀的外殼6的內部具備送風風扇4。送風風扇4通過在風扇凸臺4b的周圍配置多個風扇葉片4a來構成。分別在風扇葉片4a的葉片前緣和風扇葉片4a的葉片后緣,形成減輕風扇噪音的前凹凸緣85和后凹凸緣86。并且,將前凹凸緣85的凹部85a的相鄰間距P1設定為比后凹凸緣86的凹部86a的相鄰間距P2大。并且,將前凹凸緣85的凹凸深度j1設定為比后凹凸緣86的凹凸深度j2小。并且,前凹凸緣85的凹部85a和后凹凸緣86的凹部86a分別由彎曲邊緣形成。將前凹凸緣85的凹部85a的彎曲半徑k1設定為比后凹凸緣86的凹部86a的彎曲半徑k2大。并且,風扇葉片4a由纖維強化塑料材料形成。專利技術的效果如下。在本專利技術的送風裝置中,若分別在風扇葉片4a的葉片前緣和葉片后緣形成有前凹凸緣85和后凹凸緣86,則能夠減輕送風風扇4被驅動而旋轉時的風扇噪音。詳細而言,若設置前凹凸緣85,則當利用風扇葉片4a的加壓面擠壓空氣時,能夠利用前凹凸緣85的凹部85a和凸部85b使作用于葉片前緣的空氣的擠壓反作用力分散,從而能夠抑制葉片前緣沿葉片厚度方向振動而產生噪音的情況。并且,使氣流被葉片前緣的加壓面擠壓的時機在凹部85a和凸部85b處錯開,從而能夠抑制葉片前緣的整體同時沿葉片厚度方向振動。同樣,若設置后凹凸緣86,則當加壓面側的氣流與負壓面側的氣流在葉片后緣合流時,在凹部86a處更早產生合流,且在凸部86b較晚產生合流,從而逐漸地進行兩氣流的合流。其結果,在葉片后緣處產生的后渦流細分化,葉片后流的速度損失變小。因此,能夠同時抑制伴隨葉片前緣的振動產生的噪音、以及葉片后流的速度損失較大的情況下的噪音,從而能夠降低風扇噪音。若將前凹凸緣85的凹部85a的相鄰間距P1設定為比后凹凸緣86的凹部86a的相鄰間距P2大,則能夠增大前凹凸緣85的凸部85b的面積,而能夠提高該凸部85b的構造強度,從而能夠進一步有效果地抑制凸部85b沿葉片厚度方向振動而產生噪音的情況。若將前凹凸緣85的凹凸深度j1設定為比后凹凸緣86的凹凸深度j2小,則凹凸深度j1較小,相應地難以撓曲,從而能夠進一步有效果地抑制前凹凸緣85的凸部85b沿葉片厚度方向振動而產生噪音的情況。若將前凹凸緣85的凹部85a的彎曲半徑k1設定為比后凹凸緣86的凹部86a的彎曲半徑k2大,則能夠使前凹凸緣85的凸部85b的截面的變化平緩而能夠提高構造強度,相應地,能夠進一步有效果地抑制前凹凸緣85的凸部85b沿葉片厚度方向振動而產生噪音的情況。若風扇葉片4a由纖維強化塑料材料形成,則與風扇葉片4a僅由塑料材料形成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風扇葉片4a的構造強度而使之難以振動,從而能夠減輕基于風扇葉片4a振動而產生的風扇噪音。并且,若外殼6與風扇葉片4a的縫隙伴隨旋轉速度的變更而進行大小變化,則成為噪音的原因。在本結構中,即使旋轉速度變更,由于強化了風扇葉片4a,所以能夠抑制風扇葉片4a因離心力而產生的變形,也就是說能夠抑制上述縫隙進行大小變化,從而能夠盡量抑制上述縫隙部分的噪音。附圖說明圖1是搭載有本專利技術的送風裝置的吹風機的送風構造部分的縱剖視圖。圖2是吹風機的側視圖。圖3是表示吹風機的吸入格柵側的構成部件的分解后視圖。圖4是表示吸入格柵的周邊構造的局部剖開分解側視圖。圖5是表示吸氣體的詳細構造的縱剖視圖。圖6是表示吸入格柵的安裝構造的剖視圖。圖7是表示后筒的安裝構造的局部剖開側視圖。圖8是圖1中的A-A線剖視圖。圖9是送風風扇的后視圖。圖10是表示風扇葉片的詳細構造的放大后視圖。圖11是表示送風構造部分的關系尺寸的說明圖。圖中:1—主體殼體,4—送風風扇,5—馬達,6—風扇殼體(外殼),9—后部開口,11—吸入格柵,12—吸氣體,23—11的通氣格網,24—11的裝配部,25—23的通氣孔,29—吸入口,30—整流格網,45—前筒,46—后筒,48—第二過濾網,53—主筒部,54、55—罩壁,60—內卡合壁,61—外卡合壁,68—壓環,85—前凹凸緣,86—后凹凸緣。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圖1至圖11表示將本專利技術的送風裝置應用于吹風機的實施例。本專利技術中的前后、左右、上下遵照圖2所示的交叉箭頭、以及在箭頭的附近標記的前后、左右、上下的顯示。圖2中,吹風機具備由中空筒構成的主體殼體1、以及相對于主體殼體1能夠以軸2為中心折疊地連結的把手3。圖1以及圖2中,主體殼體1通過接合左右的分割殼體1a、1b和上殼體1c來構成中空筒狀,并在其后端設有后部開口9,在前端設有吹出口13。在主體殼體1的內部配置有輸送干燥風的軸流型的送風風扇4、驅動該風扇4使之旋轉的馬達5、以及對上述兩者4、5進行支撐的圓筒狀的風扇殼體(外殼)6,與風扇殼體6的出口6b相鄰地設有加熱單元7。也就是說,風扇殼體6以其入口6a和出口6b位于主體殼體1的后部開口9與吹出口13之間的狀態配置在主體殼體1內。如圖1所示,在風扇殼體6的筒壁的下表面設有螺紋凸臺26,通過用螺絲27將該螺紋凸臺26緊固于左側的分割殼體1b,來將風扇殼體6固定于主體殼體1。左右的分割殼體1a、1b用未圖示的螺絲來緊固固定。本專利技術中的送風裝置由風扇殼體6、支撐于風扇殼體6的馬達5、以及固定于馬達5的旋轉軸的送風風扇4構成。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若省去風扇殼體6而主體殼體1兼做風扇殼體(外殼)6,則能夠將主體殼體1置換作為風扇殼體6。送風風扇4一體地具備風扇凸臺4b和四個風扇葉片4a。在風扇殼體6的出口6b側設有多個整流翼15,并在其中央部分設有馬達支架16。馬達5裝配于支架16,并在從該支架16的后端突出的輸出軸固定有送風風扇4。也就是說,馬達5和送風風扇4經由馬達支架16和整流翼15而由風扇殼體6支撐。由送風風扇4加壓并被扭轉后的氣流由整流翼15整流為直線的流動,之后被引導朝向加熱單元7輸送。在把手3的前面,設有啟動馬達5、或者對朝加熱單元7的供電狀態進行切換的開關鈕8。并且,在把手3的后面,設有變更馬達5的驅動轉速來對送風風扇4的風量進行大小切換的風量切換鈕10。圖1中,在風扇殼體6的入口6a與主體殼體1的后部開口9之間,配置有覆蓋風扇殼體6的入口6a的吸入格柵11、以及筒狀的吸氣體12。并且,在主體殼體1的吹出口13裝配有吹出噴嘴14(參照圖2)。在如上述那樣構成的吹風機中,為了大幅度抑制送風風扇4被驅動時的噪音來減輕使用時的整體噪音,在送風風扇4與后部開口9之間,按照吸入格柵11、吸氣體12的順序配置有吸入格柵11、吸氣體12。如圖3、圖4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送風裝置,在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的筒狀的外殼(6)的內部具備送風風扇(4),其特征在于,送風風扇(4)通過在風扇凸臺(4b)的周圍配置多個風扇葉片(4a)來構成,在風扇葉片(4a)的葉片前緣形成有前凹凸緣(85),并且在風扇葉片(4a)的葉片后緣形成有后凹凸緣(86)。
【技術特征摘要】
2015.10.05 JP 2015-1973861.一種送風裝置,在具有入口(6a)和出口(6b)的筒狀的外殼(6)的內部具備送風風扇(4),其特征在于,送風風扇(4)通過在風扇凸臺(4b)的周圍配置多個風扇葉片(4a)來構成,在風扇葉片(4a)的葉片前緣形成有前凹凸緣(85),并且在風扇葉片(4a)的葉片后緣形成有后凹凸緣(8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前凹凸緣(85)的凹部(85a)的相鄰間距(P1)設定為比后凹凸緣(86)的凹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友寄泰秀,岡本佑介,
申請(專利權)人:日立麥克賽爾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