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送風裝置制造方法及圖紙

    技術編號:13905671 閱讀: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6 09:17
    送風風扇(40)具有:多個葉片(42),其從設置于旋轉中心的轂部(41)起呈放射狀地延伸,并且配設成在旋轉方向上相互分離;以及環部(43),其將多個葉片(42)的外周端部彼此連接為環狀。環部(43)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徑外側端(45)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送風風扇(40)的旋轉軸的徑向上的外側。因此,在送風裝置中,能夠抑制產生逆流空氣流的漩渦,從而能夠減小噪聲。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相關申請的相互參照本申請以2014年2月21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4-031517為基礎,通過參照而將其公開內容引入本申請中。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向輻射器等的熱交換器吹送空氣的送風裝置。
    技術介紹
    以往,已知一種送風裝置,其具備向輻射器供給空氣的軸流風扇和對軸流風扇進行保持并且形成從輻射器起至軸流風扇的空氣通路的護罩。在這種送風裝置中,護罩具有軸流風扇所吸入的空氣的吸入口部和從軸流風扇吹出空氣的吹出口部。然而,作為這種送風裝置的軸流風扇,提出一種具有將多個葉片的外周端部彼此連接為環狀的環部的軸流環風扇(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F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平4-503392號公報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者們的討論,在具備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軸流環風扇的送風裝置中,會產生從軸流風扇吹出的空氣的一部分流入到軸流風扇的環部與護罩的吹出口部之間的間隙(小間隙)的逆流。因此,在葉片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面附近,從小間隙流出的逆流空氣的流動形成漩渦,當該漩渦與送風風扇所吸入的吸入空氣的流動發生碰撞時,吸入空氣的流動會紊亂。而且,由于吸入空氣在流動紊亂的狀態下被吸入到送風風扇中,因此容易使噪聲增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鑒于上述這一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小噪聲的送風裝置。由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式實施的送風裝置具備:軸流式的送風風扇,其被旋轉驅動而產生空氣流;以及護罩,其形成有向所述送風風扇吸入空氣的吸入口部、和從所述送風風扇吹出空氣的吹出口部。所述送風風扇具有:多個葉片,其從設置于旋轉中心的轂部呈放射狀延伸,并且配設成在旋轉方向上相互分離;以及環部,其在圓周方向上將所述多個葉片的外周端部彼此連接起來,所述環部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徑外側端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所述送風風扇的旋轉軸的徑向上的外側。由此,能夠對相對于送風風扇的吹出空氣流(主流)而逆流的空氣從送風風扇的環部和護罩的吹出口部之間的間隙流出時的流動進行整流。因此,能夠抑制在葉片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面附近產生逆流空氣流的漩渦,并能夠抑制送風風扇的吸入空氣流與逆流空氣流的漩渦之間的干涉。由此,能夠減小由送風風扇的吸入空氣與逆流空氣干渉導致的噪聲。另外,本專利技術中的“環部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徑外側端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所述送風風扇的旋轉軸的徑向上的外側”不僅是指“環部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整個徑外側端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旋轉軸的徑向上的外側”的意思,還包含“環部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徑外側端的一部分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旋轉軸的徑向上的外側”的意思。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俯視圖。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正視圖。圖3是圖2的III-III剖視圖。圖4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一部分的剖視圖。圖5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一部分的剖視圖。圖6是表示其他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一部分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根據附圖來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實施方式相互之間,對于相互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圖中標注相同符號。(第一實施方式)參照附圖來對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圖2以及圖3所示那樣,本實施方式中所示的送風裝置是用于汽車的制冷劑散熱器10以及輻射器20的冷卻的送風裝置。送風裝置構成為具備護罩30、送風風扇40、和電動機50。制冷劑散熱器10是使在未圖示的制冷循環內循環的制冷劑和外部氣體進行熱交換而對制冷劑進行冷卻的熱交換器。輻射器20是使發動機冷卻水和外部氣體進行熱交換而對發動機冷卻水進行冷卻的熱交換器。制冷劑散熱器10以及輻射器20的外形在俯視觀察時即與空氣流動方向垂直的面上呈矩形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大致長方形形狀)。制冷劑散熱器10被配置于輻射器20的車輛前方側即空氣流上游側。制冷劑散熱器10以及輻射器20連結而一體化。護罩30為樹脂制(例如,玻璃纖維增強聚丙烯)的部件,護罩30對電動機50進行保持,并且以由送風風扇40引起的空氣流在制冷劑散熱器10以及輻射器20中流動的方式而對空氣流進行引導。護罩30被配置在輻射器20的車輛后方側即空氣流下游側。護罩30被形成為環狀(圓筒狀),并且具有以覆蓋送風風扇40的外周的方式構成的圓筒部31、以及通過光滑的流路而使輻射器20的空氣流下游側的空間連接至圓筒部31的平面部32。在本實施方式中,平面部32構成送風風扇40所吸入的空氣的吸入口部,圓筒部31構成從送風風扇40吹出空氣的吹出口部。平面部32覆蓋輻射器20的背面即輻射器20的車輛后方側的面。平面部32呈與圓筒部31連通的筒狀,并且與外部也連通。此外,圓筒部31的平面形狀呈圓形。另一方面,護罩30的平面形狀為矩形。即,護罩30的外周邊緣部300的平面形狀呈矩形形狀。此外,平面部32的開口面積比圓筒部31的開口面積大。送風風扇40是吹送空氣的軸流式的送風風扇,并構成為以旋轉軸為中心進行旋轉。送風風扇40具有多個葉片42和環部43,多個葉片42從設置于旋轉中心的轂部41起呈放射狀地延伸并且配置成在旋轉方向上相互分離,環部43將多個葉片42的外周端部彼此連接為環狀。送風風扇40被配置在護罩30的圓筒部31的中空部分。在環部43的外周面與圓筒部31的內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61。由此,送風風扇40能夠在圓筒部31內旋轉而不與圓筒部31接觸。電動機50是對送風風扇40提供旋轉動力的電動機,并具有電動機軸(未圖示)。電動機50由設置于護罩30的圓筒部31上的多個電動機定子33支承。而且,電動機50通過使電動機軸旋轉從而使送風風扇40旋轉,并在送風風扇40的軸線方向即旋轉軸的軸方向上產生空氣流。以上為送風裝置的整體結構。接著,對護罩30的圓筒部31以及送風風扇40的詳細形狀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那樣,在環部43的空氣流上游側的端部連接有朝向旋轉軸的徑向外側延伸的凸緣部44。在本實施方式中,凸緣部44構成為相對于空氣流方向正交。凸緣部44與環部43形成為一體。因此,凸緣部44構成環部43的一部分。護罩30的圓筒部31被形成為與環部43的凸緣部44以外的部位大致平行。環部43具備與在軸方向上延伸的圓筒部31大致平行的平行部和從平行部的上游端起向徑向的外側延伸的凸緣部44。環部43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即凸緣部44的徑向上的外側端45構成為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旋轉軸的徑向的外側。具體而言,凸緣部44的徑向外側端45以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徑向的外側的方式彎曲。換言之,環部43的凸緣部44的外側端45以從旋轉軸的空氣流下游側起向上游側遠離旋轉軸的方式而彎曲。在本實施方式中,環部43的位于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凸緣部44的外側端45形成為朝向旋轉軸的徑向外側突出的截面圓弧狀。如以上說明那樣,通過使環部43的位于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凸緣部44的外側端45以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徑向的外側的方式彎曲,從而能夠對相對于送風風扇40的吹出空氣流(主流)而逆流的空氣從送風風扇40的環部43與護罩30的圓筒部31之間的間隙61流出時的流動進行整流。因此,能夠抑制在葉片42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面附近產生逆流空氣流的漩渦,并能夠抑制送風風扇40的吸入空氣流與逆流空氣流的漩渦之間的干渉。由此,能夠減小由送風風扇40的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送風裝置,具備:軸流式的送風風扇(40),該送風風扇被旋轉驅動而產生空氣流;以及護罩(30),該護罩形成有向所述送風風扇(40)吸入空氣的吸入口部(32)、和從所述送風風扇(40)吹出空氣的吹出口部(31),該送風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送風風扇(40)具有:多個葉片(42),該多個葉片從設置于旋轉中心的轂部(41)呈放射狀地延伸,并且配設成在旋轉方向上相互分離;以及環部(43),該環部在圓周方向上將所述多個葉片(42)的外周端部彼此連接起來,所述環部(43)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徑外側端(45)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所述送風風扇(40)的旋轉軸的徑向上的外側。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4.02.21 JP 2014-0315171.一種送風裝置,具備:軸流式的送風風扇(40),該送風風扇被旋轉驅動而產生空氣流;以及護罩(30),該護罩形成有向所述送風風扇(40)吸入空氣的吸入口部(32)、和從所述送風風扇(40)吹出空氣的吹出口部(31),該送風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送風風扇(40)具有:多個葉片(42),該多個葉片從設置于旋轉中心的轂部(41)呈放射狀地延伸,并且配設成在旋轉方向上相互分離;以及環部(43),該環部在圓周方向上將所述多個葉片(42)的外周端部彼此連接起來,所述環部(43)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徑外側端(45)隨著朝向空氣流上游側而位于所述送風風扇(40)的旋轉軸的徑向上的外側。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部(43)的空氣流上游側端部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近藤俊勝神谷洋平神谷勝,宮本猛,松川昌史,近藤功伊藤隆竹內和宏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電裝,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AV片无码免费|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爆|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av人妻无码| 五月天无码在线观看| 日韩电影无码A不卡| 亚洲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无码日本精品XXXXXXXXX| 成年轻人电影www无码| 免费无码又爽又高潮视频|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