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送風裝置,其不使用擺頭機構,而是使用離心風扇在全周向離心方向送出氣體。在葉輪的下側配置有從防護罩或支柱向徑向內側擴展的導向部。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葉片的徑向外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即,在葉片的徑向外端部的軸向下側配置導向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夠抑制從葉片朝向軸向下側流動的氣流。其結果是,能夠通過葉輪高效地向離心方向送出氣體。并且,吸氣口與排氣口相分離。由此,進一步提高了吸排氣的效率。并且,由于手不易從吸氣口碰到內部的葉輪,因此在安全性上也優異。(*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送風裝置
[0001 ] 本技術涉及一種送風裝置。
技術介紹
以往,公知一種通過使葉片旋轉而產生氣流的電扇、循環器、擴散器等送風裝置。尤其是對不使用擺頭機構就能夠在全周向外側送風的送風裝置提出了各種專利技術。例如在日本公開公報第2001-65492號公報、日本公開公報第2006-63948號公報以及日本公開公報第2009-91980號公報中記載了該送風裝置。日本公開公報第2001-65492號公報中記載的電扇使通過旋轉的風扇而導入到外罩內的空氣通過圓板部朝風扇的半徑方向偏轉。由此,不使用擺頭機構就能夠在360度的范圍內送出空氣流(摘要,圖1 )。但是,在該公報中,通過使用軸流式風扇使空氣與圓板部碰撞來改變空氣流的方向。因此,由于偏轉而導致的空氣流的損失較大。在日本公開公報第2006-63948號公報中記載的電扇中,沿垂直方向設置馬達的旋轉軸,并能夠通過風扇旋轉來向360度方向進行送風(摘要,圖1)。但是,該公報中記載的電扇不具有風洞部,因此導致通過風扇而被加速的空氣的一部分向風扇的上側或下側泄漏。并且,因為吸氣口比風扇大,且吸氣口與排氣口未分離,因此導致吸排氣的效率較差。日本公開公報第2009-91980號公報中記載的電扇具有馬達以及與馬達連接并向離心方向的360度 進行送風的葉輪(權利要求1,圖1)。但是,該公報中記載的電扇從葉輪的上方和下方吸入空氣,并向水平方向的周圍進行送風(0049段)。因此,從上方落下的灰塵容易附著于葉輪。并且,有可能使灰塵從葉輪擴散至周圍。并且,支承馬達的殼體部配置在下側的吸氣口附近。由此,導致從下方的吸氣效率下降。技術內容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使用擺頭機構就能在全周向離心方向送出氣體、且能夠比以往提高吸排氣效率的送風裝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送風裝置具有:框體;以及離心風扇,離心風扇具有:葉輪,其能夠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以及馬達,其使葉輪旋轉,葉輪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個葉片,框體具有:防護罩,其包圍葉輪的周圍;上板部,其覆蓋葉輪的上部;支柱,其呈筒狀,且在比防護罩靠下側的位置沿軸向延伸;以及導向部,其在比葉輪靠下側的位置從防護罩或支柱向徑向內側擴展,導向部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在俯視觀察時,貫通孔配置在包括中心軸線的位置,支柱具有沿徑向貫通的多個吸氣口,防護罩具有沿徑向貫通的多個排氣口,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葉片的徑向外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多個吸氣口位于比導向部靠下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葉片的軸向下端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葉輪還具有連接多個葉片的下端部的環狀的下側支承部。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下側支承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導向部具有沿軸向貫通的多個輔助貫通孔,多個輔助貫通孔位于比貫通孔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下側支承部的徑向外側的端部位于比輔助貫通孔的徑向外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馬達的靜止部固定于上板部。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從馬達延伸的引線沿上板部、防護罩以及支柱延伸至比導向部靠下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葉輪還具有:連接部,其與馬達的旋轉部連接;上側支承部,其呈環狀,并連接多個葉片的上端部;以及中繼部,其對連接部與上側支承部進行連接,上側支承部的下表面位于比連接部的下表面靠上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中繼部的下表面為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高度上升的傾斜面。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葉片的下端緣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向上側或下側傾斜,導向部的上表面沿下端緣傾斜。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導向部還具有在比葉片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向上側突出的壁部。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防護罩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個整流板,排氣口位于相鄰的所述整流板之間,排氣口的徑向外側的開口的周向中央位于比排氣口的徑向內側的開口的周向中央靠葉輪的旋轉方向前方的位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排氣口在徑向內側的開口與徑向外側的開口之間,包括相鄰的整流板之間的距離比開口短的部分。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多個整流板能夠分別以上下延伸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送風裝置還具有使兩個以上的整流板聯動旋轉的共同旋轉機構。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框體還具有在防護罩的徑向外側沿周向擴展的擋板,擋板被安裝為能夠相對于框體上下移動。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馬達為無刷直流馬達。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無刷直流馬達具有隔著流體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接靜止部與旋轉部的流體動壓軸承。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流體動壓軸承具有:套筒,其呈圓筒狀,并沿軸向延伸;帽,其封閉套筒的上部的開口 ;軸,其一部分收納在套筒的徑向內側;推力板,其呈圓環狀,并固定于軸;以及流體,其存在于套筒以及帽這兩者與軸以及推力板這兩者之間,套筒具有與推力板的下表面在軸向對置的環狀面,套筒的環狀面或推力板的下表面具有使流體產生動壓的軸向動壓槽列。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在送風裝置中,無刷直流馬達的靜止部具有定子鐵芯,無刷直流馬達的旋轉部具有與定子鐵芯在徑向對置的磁鐵,在不旋轉時,磁鐵的軸向磁中心位于比定子鐵芯的軸向磁中心靠下側的位置。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第一技術,能夠不使用擺頭機構而使用離心風扇在全周向離心方向送出氣體。尤其是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葉片的徑向外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即,在葉片的徑向外端部的軸向下側配置導向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抑制了從葉片流向軸向下側的氣流。其結果是,通過葉輪能夠使氣體高效地向離心方向送出。并且,吸氣口與排氣口相分離。由此,進一步提高了吸排氣的效率。并且,在比葉輪靠下側的位置配置導向部,在比該導向部更靠下側的位置配置吸氣口。因此,手不易從吸氣口碰到內部的葉輪。因此,第一技術的送風裝置在安全性上也優異。【附圖說明】圖1為電扇的外觀圖。圖2為電扇的縱剖視圖。圖3為防護罩和葉輪的橫剖視圖。圖4為支柱的橫剖視圖。圖5為電扇的局部縱剖視圖。圖6為套筒、帽、軸以及推力板的縱剖視圖。圖7為套筒的縱剖視圖。圖8為套筒的俯視圖。圖9為帽的仰視圖。圖10為馬達的局部縱剖視圖。圖11為防護罩和葉輪的局部橫剖視圖。圖12為示出變形例所涉及的整流板和共同旋轉機構的圖。圖13為變形例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縱剖視圖。圖14為變形例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縱剖視圖。圖15為變形例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縱剖視圖。圖16為變形例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縱剖視圖。圖17為其他變形例所涉及的送風裝置的縱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參照附圖對本技術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本申請中,分別將與馬達的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稱作“軸向”,將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送風裝置,其具有:框體;以及離心風扇,所述離心風扇具有:葉輪,其能夠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以及馬達,其使所述葉輪旋轉,所述葉輪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個葉片,所述框體具有:防護罩,其包圍所述葉輪的周圍;上板部,其覆蓋所述葉輪的上部;支柱,其呈筒狀,且在比所述防護罩靠下側的位置沿軸向延伸;以及導向部,其在比所述葉輪靠下側的位置從所述防護罩或所述支柱向徑向內側擴展,所述導向部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在俯視觀察時,所述貫通孔配置在包括中心軸線的位置,所述支柱具有沿徑向貫通的多個吸氣口,所述防護罩具有沿徑向貫通的多個排氣口,所述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葉片的徑向外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所述送風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吸氣口位于比所述導向部靠下側的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2013.06.04 JP 2013-1174681.一種送風裝置,其具有: 框體;以及 離心風扇, 所述離心風扇具有: 葉輪,其能夠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以及 馬達,其使所述葉輪旋轉, 所述葉輪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個葉片, 所述框體具有: 防護罩,其包圍所述葉輪的周圍; 上板部,其覆蓋所述葉輪的上部; 支柱,其呈筒狀,且在比所述防護罩靠下側的位置沿軸向延伸;以及 導向部,其在比所述葉輪靠下側的位置從所述防護罩或所述支柱向徑向內側擴展, 所述導向部具有沿軸向貫通的貫通孔, 在俯視觀察時,所述貫通孔配置在包括中心軸線的位置, 所述支柱具有沿徑向貫通的多個吸氣口, 所述防護罩具有沿徑向貫通的多個排氣口, 所述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葉片的徑向外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所述送風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吸氣口位于比所述導向部靠下側的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葉片的軸向下端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葉輪還具有連接所述多個葉片的下端部的環狀的下側支承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側支承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導向部的徑向內側的端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向部具有沿軸向貫通的多個輔助貫通孔, 所述多個輔助貫通孔位于比所述貫通孔靠徑向外側的位置, 所述下側支承部的徑向外側的端部位于比所述輔助貫通孔的徑向外側的端部靠徑向內側的位置。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馬達的靜止部固定于所述上板部。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從所述馬達延伸的引線沿所述上板部、所述防護罩以及所述支柱延伸至比所述導向部靠下側的位置。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葉輪還具有:連接部,其與所述馬達的旋轉部連接; 上側支承部,其呈環狀,并連接所述多個葉片的上端部;以及 中繼部,其對所述連接部與所述上側支承部進行連接, 所述上側支承部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連接部的下表面靠上側的位置。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小部博志,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