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風裝置(1)包括葉輪(4)、電機部(5)和框架(6)。而且,在各個葉片板(3)具有從葉片板后緣(3a)伸出的防逆流板(7)。防逆流板(7)與電機(13)的上游側端面(12)平行,且防逆流板(7)的自旋轉軸(10)起的防逆流板半徑(7a)等于或小于電機(13)的自旋轉軸(10)起的電機半徑(13a)。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送風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送風裝置。
技術介紹
在現有技術中,利用軸流葉輪的旋轉將升壓后的空氣送出的送風裝置,設置于房屋的墻壁上具有的換氣孔,將室內的污濁的空氣向室外排氣(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下面參照圖6對送風裝置進行說明。圖6是表示現有的送風裝置的側截面的結構圖。如圖6所示,送風裝置101安裝于換氣孔107。送風裝置101包括轂103、葉輪104、電機部105和框架106。在此,葉輪104包括輻射狀地安裝于轂103的多個葉片板102。電機部105具有旋轉軸108。葉輪104在電機部105的上游側被固定于旋轉軸108。框架106內置葉輪104。在這種現有的送風裝置101中,利用葉輪104的旋轉將由葉片板102升壓后的空氣通過換氣孔107送出。但是,為電機部105接近葉輪102安裝于下游的結構。因此,具有如下課題:從葉片板102的后緣向旋轉軸108送出的空氣,因碰撞到電機部105的上游側端面折返而發生損失,使葉輪102的送風效率降低。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92424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想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送風裝置包括:葉輪,其包括轂和輻射狀地安裝于轂的外緣的多個葉片板;電機部,其包括使葉輪旋轉的旋轉軸和電機;和框架。框架內置葉輪。另外,從葉輪向電機側送出空氣。而且,在各個葉片板具有從葉片板的葉片板后緣伸出的防逆流板。防逆流板與電機的上游側端面平行,且防逆流板的自旋轉軸起的防逆流板半徑等于或小于電機的自旋轉軸起的電機半徑。其結果是,利用防逆流板防止流向電機側的空氣碰撞到電機部而折返的損失,所以能夠提高葉輪的送風效率。另外,本專利技術的送風裝置包括:葉輪,其包括轂和輻射狀地安裝于轂的外緣的多個葉片板;電機部,其包括使葉輪旋轉的旋轉軸、電機和電機罩;和框架。框架內置葉輪。另外,從葉輪向電機側送出空氣。而且,在各個葉片板具有從葉片板的葉片板后緣伸出的防逆流板。防逆流板與電機罩平行,且防逆流板的自旋轉軸起的防逆流板半徑等于或小于電機的自旋轉軸起的電機半徑。其結果是,碰撞到電機的上游側端面的空氣的阻力變小,所以葉輪的送風效率提高。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的送風裝置的俯視的結構圖。圖2是表示該送風裝置的側截面的結構圖。圖3是說明該送風裝置的空氣的流動的結構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的送風裝置的俯視的結構圖。圖5是表示該送風裝置的側截面的結構圖。圖6是表示現有的送風裝置的側截面的結構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實施方式1)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送風裝置的俯視的結構圖,圖2是表示該送風裝置的側截面的結構圖。如圖1和圖2所示,送風裝置1包括葉輪4(例如φ85×38mm)、電機部5(例如φ48×45mm)和框架6(例如160×160×60mm)。在此,葉輪4包括轂2(例如φ25×25mm)和輻射狀地安裝于轂2的外緣的多個葉片板3。電機部5包括使葉輪4旋轉的旋轉軸10和電機13。另外,葉輪4被內置于框架6。而且,葉輪4在電機部5的上游側被固定于旋轉軸10以使得在圖2所示的箭頭方向上產生氣流。即,送風裝置1將空氣14從葉輪4送向電機13側。另外,框架6安裝于墻壁9所具有的換氣孔8。圖3是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1的送風裝置的空氣的流動的結構圖。在各個葉片板3分別具有從葉片板3的葉片板后緣3a伸出的防逆流板7。防逆流板7與電機部5的旋轉軸側端面(上游側端面12)平行。另外,如圖2所示,防逆流板7的自旋轉軸10起的防逆流板半徑7a,等于或小于電機13的自旋轉軸10起的電機半徑13a(例如,防逆流板半徑7a=22.5mm,板厚1mm)。如圖3所示,被吸入的空氣14,因葉片板3的旋轉而在正壓面升壓。另外,被吸入的空氣14被在實線的箭頭的方向上從葉片板3的葉片板后緣3a向下游的電機13側送出。而且,該空氣14碰到接近葉輪4的電機13的上游側端面12,如虛線的箭頭所示向葉片板3側折返。即,在不設置防逆流板7的情況下,從葉片板后緣3a向下游的電機13側送出的空氣14的一部分,返回到葉片板3側,導致葉輪4的送風效率變差。即,通過設置防逆流板7,能夠防止由虛線所示的空氣14的折返。因此,葉輪4所送出的空氣14返回的比例變小,葉輪4的送風效率提高。另外,設置成防逆流板7將葉片板3的葉片板后緣3a和轂2連接。其結果是,最承受風壓的葉片板3的葉片板后緣3a的強度提高。另外,實施方式1中防逆流板半徑7a為22.5mm,小于電機半徑13a的24.0mm。但是,為了防止被吸入的空氣14的折返,使圖2所示的防逆流板7的端部間長度15與電機部5的直徑大致相等是有效的。由此,相對于與電機部5的上游側端面12碰撞的空氣14整體,防止折返最為有效。另外,圖2所示的葉片板3的葉片板后緣3a也可以與防逆流板7相比更向電機13側伸出。其結果是,由防逆流板7防止了折返的空氣14,被高效地向電機13側送出。另外,如圖1所示,防逆流板7在旋轉軸10的長度方向上的防逆流板投影面7b,不與葉片板3在旋轉軸10的長度方向上的葉片板投影面3b重合。其結果是,葉輪4的基于模具的注射模塑成形變得容易,葉輪4的制造成本變低。(實施方式2)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中,對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其詳細說明,僅說明不同的方面。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的送風裝置的俯視的結構圖,圖5是表示該送風裝置的側截面的結構圖。如圖4和圖5所示,電機部5包括使葉輪4旋轉的旋轉軸10、電機13和圓錐狀的電機罩11(例如直徑D1=φ25mm,直徑D2=φ40mm,高度H=7mm)。另外,葉片板3的葉片板后緣3a比防逆流板7更向電機13側伸出,以使得其與電機罩11的距離L1(例如L1=4mm)成為一定。各個葉片板3所具有的防逆流板7,以與電機罩11的上表面和側面分別大致平行的方式具有彎折部。防逆流板7的自旋轉軸10起的防逆流板半徑7a,等于或小于電機13的自旋轉軸10起的電機半徑13a(例如,防逆流板半徑7a=22.5mm,板厚1mm)。根據這樣的結構,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的送風裝置1與實施方式1同樣,因葉輪4的旋轉從葉片板3的葉片板后緣3a向電機13側送出的空氣14的折返被防逆流板7防止。之后,空氣14通過圓錐狀的電機罩11和與電機罩11的錐形部平行的防逆流板7之間被向電機13側送出。此時,因為具有電機罩11,所以空氣14碰撞到電機13的上游側端面12的比例變少。另外,利用電機罩11與防逆流板7之間的空間,空氣14容易被向電機13側導出,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葉輪4的送風效率。另外,防逆流板7將葉片板后緣3a和轂2連接。因此,最承受風壓的葉片板后緣3a的強度提高。另外,如實施方式2所示,在防逆流板7不沿著葉片板后緣3a向電機13側伸出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利用防逆流板7減少空氣14的折返的效果。但是,變為不能獲得利用電機罩11與防逆流板7之間的空間向電機13側導出空氣14的效果。因此,優選如實施方式2所示使防逆流板7向電機13側伸出。工業上的可利用性本專利技術的送風裝置,作為使用電機的利用軸流葉輪的旋轉將升壓后的空氣向比電機部更靠下游送出的換氣用送風設備等是有用。附圖標記說明1送風裝置2轂3葉片板3a葉片板后緣3b葉片板投影面4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葉輪,其包括轂和輻射狀地安裝于所述轂的外緣的多個葉片板;電機部,其包括使所述葉輪旋轉的旋轉軸和電機;和框架,所述框架內置所述葉輪,從所述葉輪向所述電機側送出空氣,其中,在各個所述葉片板具有從所述葉片板的葉片板后緣伸出的防逆流板,所述防逆流板與所述電機的上游側端面平行,且所述防逆流板的自所述旋轉軸起的防逆流板半徑等于或小于所述電機的自所述旋轉軸起的電機半徑。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2.04.05 JP 2012-0861351.一種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軸流葉輪,其包括轂和輻射狀地安裝于所述轂的外緣的多個葉片板;電機部,其包括使所述葉輪旋轉的旋轉軸和電機;和框架,所述框架內置所述葉輪,從所述葉輪向所述電機側送出空氣,其中,所述葉片板具有從所述葉片板的后緣分別伸出的防逆流板,所述防逆流板與所述電機的上游側端面平行,且所述防逆流板的自所述旋轉軸起的防逆流板半徑等于或小于所述電機的自所述旋轉軸起的電機半徑,在與所述旋轉軸垂直的平面上,防逆流板投影面不與葉片板投影面重合。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中有理,長田篤,藤園崇,
申請(專利權)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