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風口裝置,屬于冶金工藝技術領域。所述風口裝置包括:支撐機構開設有出水口;風口內開設有熱風通道,熱風通道的內壁開設有凹槽,熱風通道的內壁與風口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冷卻水水道,冷卻水水道與出水口連通,風口的外壁與支撐機構連接;隔熱機構設置在凹槽內;導流機構設置在熱風通道的內壁與支撐機構之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風口裝置可減少風口區熱風熱損失。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風口裝置
本技術涉及冶金工藝
,特別涉及一種風口。
技術介紹
目前,高爐煉鐵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追求大幅提高熱風溫度,投資數十億建設超高風溫熱風爐,以期望獲得1300-1350℃及以上的風溫。通常將熱風從熱風爐輸送至高爐內,要經歷長距離的輸送,沿途的熱損失是制約高爐獲得高風溫的重要因素。經過實驗排查,發現高爐水冷風口的強制冷卻會使風溫降低30℃以上,導致爐內獲得的實際風溫低于1300-1350℃,降低了熱風的使用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風口裝置,解決了或部分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高爐水冷風口的強制冷卻降低了熱風的使用效率的技術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風口裝置包括:支撐機構,開設有出水口及入水口;風口,內開設有熱風通道,所述熱風通道的內壁開設有凹槽,所述熱風通道的內壁與所述風口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冷卻水水道,所述冷卻水水道與所述入水口及出水口連通,所述風口的外壁與所述支撐機構連接;隔熱機構,設置在所述凹槽內;導流機構,設置在所述熱風通道的內壁與所述支撐機構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機構包括:風口底座,與所述風口的外壁連接,所述風口底座上開設有出水口及入水口,所述出水口及入水口與所述冷卻水水道連通。進一步地,所述風口一端設置有風口曲面內壁,所述風口曲面內壁與所述支撐機構連接。進一步地,所述風口另一端的內壁上設置有耐磨層。進一步地,所述耐磨層包括鉻質合金材料或鎂鈦質合金材料。進一步地,所述風口另一端的外壁上設置有隔熱層。進一步地,所述隔熱層包括氧化鋯耐熱纖維。進一步地,所述隔熱機構包括:隔熱套管,設置在所述凹槽內。進一步地,所述隔熱套管包括莫來石套管或剛玉質套管。進一步地,所述導流機構包括:風口導流板,設置在所述熱風通道的內壁與所述支撐機構之間。本技術提供的風口裝置的支撐機構開設有出水口及入水口,風口內開設有熱風通道,熱風通道的內壁開設有凹槽,熱風通道的內壁與風口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冷卻水水道,冷卻水水道與入水口及出水口連通,風口的外壁與支撐機構連接,隔熱機構設置在所述凹槽內,導流機構設置在熱風通道的內壁與支撐機構之間,通過隔熱機構,減少熱風在風口的熱損失,提高入爐風溫。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風口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風口裝置包括:支撐機構1、風口2、隔熱機構3及導流機構4。所述支撐機構1開設有出水口1-2及入水口1-3。所述風口2內開設有熱風通道2-1,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開設有凹槽,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與所述風口2的外壁2-2之間設置有冷卻水水道2-3,所述冷卻水水道2-3與所述入水口1-3及出水口1-2連通,所述風口2的外壁2-2與所述支撐機構1連接。所述隔熱機構3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導流機構4設置在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與所述支撐機構1之間。本技術技術方案的支撐機構開設有出水口及入水口,風口內開設有熱風通道,熱風通道的內壁開設有凹槽,熱風通道的內壁與風口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冷卻水水道,冷卻水水道與入水口及出水口連通,風口的外壁與支撐機構連接,隔熱機構設置在所述凹槽內,導流機構設置在熱風通道的內壁與支撐機構之間,通過隔熱機構,減少熱風在風口的熱損失,提高入爐風溫。詳細介紹支撐機構的結構。所述支撐機構包括:風口底座1-1。所述風口底座1-1與所述風口2的外壁2-2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風口底座1-1通過焊接與所述風口2的外壁2-2固定連接,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風口底座1-1可通過其它方式如螺栓等與所述風口2的外壁2-2固定連接。所述風口底座1-1上開設有出水口1-2及入水口1-3,所述出水口1-2及入水口1-3與所述冷卻水水道連通,用于冷卻水的進入和排出。詳細介紹風口的結構。所述風口2一端設置有風口曲面內壁5。所述風口曲面內壁5與所述支撐機構1固定連接。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風口曲面內壁5通過焊接與所述支撐機構1固定連接,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風口曲面內壁5可通過其它方式如螺栓等與所述支撐機構1固定連接。所述風口曲面內壁5采用純度99.9%的銅制材料,保證風口在與直吹管之間良好的密封性。所述風口2另一端的內壁上設置有耐磨層6。所述耐磨層6包括鉻質合金材料或鎂鈦質合金材料,保證所述風口2內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可提高風口2的使用壽命。所述風口2另一端的外壁上設置有隔熱層7。所述隔熱層7包括氧化鋯耐熱纖維,可減少熱風在風口的熱損失,提高入爐風溫。詳細介紹隔熱機構的結構。所述隔熱機構包括:隔熱套管3-1。所述隔熱套管3-1設置在所述凹槽內,所述隔熱層3-1采用嵌入式安裝方法,先在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表面開出5-10mm凹槽,并將高溫熱膠涂于槽內,再將事先制備好的4-9mm的隔熱套管3-1粘結在內壁2-1上。所述隔熱套管3-1包括莫來石套管或剛玉質套管,隔熱套管3-1材質為莫來石質或剛玉質材料,保證導熱系數≤0.35w/(mk),可減少熱風在風口的熱損失,提高入爐風溫。詳細介紹導流機構的結構。所述導流機構包括:風口導流板4-1。所述風口導流板4-1設置在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與所述支撐機構1之間,用于冷卻水流出的導流。為了更清楚介紹本技術實施例,下面從本技術實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紹。將風口底座1-1和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采用鑄鋼制作,降低制造成本。風口2的外壁2-2采用純度99.9%的純銅制作,以保證良好的導熱性能。冷卻水通過入水口1-3進入冷卻水水道2-3中,在風口2循環后從出水口1-2排出。其中風口底座1-1采用鑄鋼制作,保證與銅制風口大套或銅制中套緊密結合。風口2的外壁2-2與風口底座1-1連接,隔熱層3-1設置在凹槽內,通過隔熱層3-1,減少熱風在風口的熱損失,提高入爐風溫,由于風口內壁隔熱層3-1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的表面溫度,采用鑄鋼材料就可以保證風口2有足夠的熱導率。因此,熱風通道風口2-1的內壁2-11采用鑄鋼材料。風口2的外壁2-2采用銅制,以保證足夠的熱導率。風口曲面內壁5與風口底座1-1連接,風口曲面內壁5采用純度99.9%的銅制材料,保證風口2在與直吹管之間良好的密封性。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的隔熱層3-1采用嵌入式安裝方法,直接嵌入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中,其材質為莫來石質或剛玉質材料,保證導熱系數≤0.35w/(mk)。該類風口在2650M3高爐上應用后,發現水溫差可降低3-4℃,折合減少風溫損失30℃以上。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風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機構(1),開設有出水口(1?2)及入水口(1?3);風口(2),內開設有熱風通道(2?1),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開設有凹槽,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與所述風口(2)的外壁(2?2)之間設置有冷卻水水道(2?3),所述冷卻水水道(2?3)與所述入水口(1?3)及出水口(1?2)連通,所述風口(2)的外壁(2?2)與所述支撐機構(1)連接;隔熱機構(3),設置在所述凹槽內;導流機構(4),設置在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與所述支撐機構(1)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風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撐機構(1),開設有出水口(1-2)及入水口(1-3);風口(2),內開設有熱風通道(2-1),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開設有凹槽,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與所述風口(2)的外壁(2-2)之間設置有冷卻水水道(2-3),所述冷卻水水道(2-3)與所述入水口(1-3)及出水口(1-2)連通,所述風口(2)的外壁(2-2)與所述支撐機構(1)連接;隔熱機構(3),設置在所述凹槽內;導流機構(4),設置在所述熱風通道(2-1)的內壁(2-11)與所述支撐機構(1)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機構包括:風口底座(1-1),與所述風口(2)的外壁(2-2)連接,所述風口底座(1-1)上開設有出水口(1-2)及入水口(1-3),所述出水口(1-2)及入水口(1-3)與所述冷卻水水道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口裝置,其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正赟,張衛東,趙士奇,尹尤豪,
申請(專利權)人:首鋼總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