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和具有該裝配角件的集裝箱。該裝配角件包括:第一裝配件,所述第一裝配件用于固定在集裝箱的側板的邊緣上;以及第二裝配件,所述第二裝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的邊緣上,所述第二裝配件與所述第一裝配件連接,使所述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與所述集裝箱的側板連接。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采用第一裝配件固定在集裝箱的側板的邊緣,采用第二裝配件固定在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使集裝箱得以以分解的狀態進行運輸,從而節省運輸成本。當到達目的地后再通過第一裝配件與第二裝配件的連接實現集裝箱的頂板和底板與側板的組裝。(*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集裝箱
,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和具有該裝配角件的集裝箱。
技術介紹
目前國內的集裝箱生產企業在向異地用戶提供集裝箱時通常采用整箱運輸的方式,這種運輸方式需要耗費較高的運輸費用。為了控制集裝箱的運輸成本,越來越多的集裝箱生產企業開始考慮在不改變集裝箱結構及各尺寸的情況下采用分片裝箱運輸的方式。這種運輸方式首先將現有的集裝箱(如圖I所示)分解為頂板I、底板2、側板3、前墻板4以及后墻板5,然后再將這幾部分分別裝箱運輸。而頂板I和底板2在與側板3連接時主要使用一體式的裝配角件6(如圖2和圖3所示,其中圖2為用于連接頂板I與側板3的一體式的裝配角件6,圖3為用于連接底板2和側板3的一體式的裝配角件6),這種一體式的裝配角件6成為了集裝箱分解的障礙。因此,需要一種能夠實現集裝箱分片裝箱運輸的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和具有該裝配角件的集裝箱。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包括第一裝配件,所述第一裝配件用于固定在集裝箱的側板的邊緣上;以及第二裝配件,所述第二裝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的邊緣上,所述第二裝配件與所述第一裝配件連接,使所述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與所述集裝箱的側板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裝配件和所述第二裝配件沿水平方向并排地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裝配件和所述第二裝配件沿豎直方向層疊地連接。優選地,所述裝配角件還包括用于加強所述第一裝配件和所述第二裝配件之間的連接的輔助連接件。優選地,所述輔助連接件包括連接凸起和與所述連接凸起配合的連接凹ロ,所述第一裝配件的與所述第二裝配件接觸的表面上設置有所述連接凸起和所述連接凹口中的ー個,且所述第二裝配件的與所述第一裝配件接觸的表面上設置有所述連接凸起和所述連接凹口中的另ー個。優選地,所述輔助連接件包括焊接坡ロ以及容納在所述焊接坡ロ內的焊縫,所述焊接坡ロ設置在所述第一裝配件的與所述第二裝配件接觸的表面的邊緣處和/或所述第ニ裝配件的與所述第一裝配件接觸的表面的邊緣處,所述焊縫用于加強所述第一裝配件與所述第二裝配件之間的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裝配件的結構與所述側板的中間框立柱的結構相適配;所述第ニ裝配件的結構與所述頂板的中間框楣板和/或所述底板的中間框底橫梁的結構相適配。優選地,所述裝配角件上設置有用于吊裝集裝箱的吊裝孔。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集裝箱,包括頂板、底板和側板,所述集裝箱還包括上述的裝配角件,所述裝配角件的第一裝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裝箱的側板上,所述裝配角件的第二裝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上。優選地,所述頂板上設置有中間框楣板,所述底板上設置有中間框底橫梁,所述側板上設置有中間框立柱,所述裝配角件的第一裝配件固定在所述中間框立柱上,所述第二裝配件固定在所述中間框楣板和/或所述中間框底橫梁上。根據本技術的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采用第一裝配件固定在集裝箱的側板的邊緣,采用第二裝配件固定在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使集裝箱得以以分解的狀態進行運輸,從而節省運輸成本。當到達目的地后再通過第一裝配件與第二裝配件的連接實現集裝箱的頂板和底板與側板的組裝。在
技術實現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簡化形式的概念,這將在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中進ー步詳細說明。本
技術實現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著要試圖限定出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關鍵特征和必要技術特征,更不意味著試圖確定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優點和特征。附圖說明本技術的下列附圖在此作為本技術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術。附圖中示出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及其描述,用來解釋本技術的原理。在附圖中,圖I為現有的集裝箱的結構不意圖;圖2為圖I中I處放大圖;圖3為圖I中II處放大圖;圖4為本技術的一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另ー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的再一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又一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的一種集裝箱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8中A處放大圖;圖10為圖8中B處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細節以便提供對本技術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技術可以無需ー個或多個這些細節而得以實施。在其他的例子中,為了避免與本技術發生混淆,對于本領域公知的ー些技術特征未進行描述。為了徹底了解本技術,將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詳細的結構。顯然,本技術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習的特殊細節。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詳細描述如下,然而除了這些詳細描述外,本技術還可以具有其他實施方式。本技術公開了ー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該裝配角件的作用是集裝箱生產者可以將集裝箱的頂板和底板與側板分片運輸至異地エ廠或者客戶處,以實現集裝箱的分片裝箱運輸,并在分片的頂板、底板、側板、前墻板和后墻板到達目的地后將其組裝成ー個整體。因此,如圖4所示,本技術提供的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主要包括用于固定在集裝箱的側板的邊緣上的第一裝配件10和用于固定在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的邊緣上的第二裝配件30。對于長度較大的集裝箱,通常在集裝箱的長度方向上設置中間框。中間框包括豎直設置在側板上的中間框立柱、水平設置在底板上的中間框底橫梁以及水平設置在頂板上的中間框楣板,中間框立柱、中間框底橫梁和中間框楣板首尾連接形成了上述中間框。在帶有中間框的集裝箱中,第一裝配件10可以固定在中間框立柱的頂端和/或底端,第二裝配件30可以固定在中間框楣板和/或中間框底橫梁的兩個端部。在組裝時中間框立柱的頂端和底端會分別對應中間框楣板和中間框底橫梁的端部,然后通過第一裝配件10與第二裝配件30的連接實現集裝箱的頂板和底板與側板的連接。對于不具有中間框的集裝箱,第一裝配件10可以直接固定在集裝箱的側板上,而第二裝配件30直接固定在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上。通過連接件可以將第一裝配件10連接至第二裝配件30,其中連接件可以是圖4-7中示出的螺栓,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也可以采用其它連接裝置作為連接件進行連接,例如鉚釘等,或者在第一裝配件10和第二裝配件30上設置用于使二者連接的結構,例如過盈配合的插銷和銷孔。通過使用本技術提供的裝配角件,使集裝箱得以以分解的狀態進行運輸,從而節省運輸成本。當到達目的地后再通過第一裝配件10與第二裝配件30的連接實現集裝箱的頂板和底板與側板的組裝。優選地,為了保證第一裝配件10和第二裝配件30牢固可靠地固定在集裝箱的側板或者頂板和/或底板上,并保證集裝箱的密封性,第一裝配件10的結構可以設置為與側板的中間框立柱的結構相適配,第二裝配件30的結構可以設置為與頂板的中間框楣板和/或底板的中間框底橫梁的結構相適配。例如在圖4至圖7中所示的第一裝配件10和第二裝配件30的結構中,第一裝配件10上會設置有梯形的嵌入凸起11,設置該嵌入凸起11的目的就是為了與中間框立柱(對于帶有中間框的集裝箱)上的梯形插槽相適配,從而保證第一裝配件10可靠地固定在中間框立柱上。優選地,第一裝配件10和第二裝配件30可以按照圖4和圖5所示的實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集裝箱的裝配角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裝配件,所述第一裝配件用于固定在集裝箱的側板的邊緣上;以及第二裝配件,所述第二裝配件用于固定在所述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的邊緣上,所述第二裝配件通過連接件與所述第一裝配件連接,使所述集裝箱的頂板和/或底板與所述集裝箱的側板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田化,王曉毅,徐仁勇,徐巖,孫立贏,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島中集冷藏運輸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