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包括填充裝置、通過填充管路與填充裝置連通的軟囊以及控制填充裝置啟閉的控制裝置,所述軟囊分別設置在風力發電機機艙內的各通風口處以及風力發電機機艙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可填充的軟囊,當風力發電機機艙內發生火災時,填充裝置向與之連通的軟囊內填充介質,使軟囊隆起,達到封閉各通風口及通風間隙的目的,使風力發電機機艙內處于無對流的封閉狀態,保證機艙內滅火劑的滅火濃度和防止復燃的浸滯時間,以確保全淹沒滅火保護方式的滅火效果。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無需改變發電機機艙結構,封閉速度快、封閉效果好,使用后便于恢復或更換,結構簡單、設計制作簡潔、安裝方便、造價低。(*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
技術介紹
風力發電是人類開發潔凈、環保能源的重要舉措,是21世紀國家能源發展建設的重要國策;風力發電機艙的防火研究也是消防業界的重要課題。風力發電機設備精密、造價昂貴,機艙空間狹小、設備密集、遮擋嚴重;由于機艙內起火部位多,起火點不確定,所以消防設計的理想保護方式是全淹沒滅火保護方式。但是,為了保證保護區內滅火劑的滅火濃度和防止復燃的浸滯時間,全淹沒滅火保護方式的主要保護條件就是保護區應相對封閉。然而,風力發電機的總體設計恰好相反,要求保證機艙內對流通風、降溫良好,甚至還附加 了通風機組;并且在風力發電機的結構設計時,在風葉動力主軸與機艙接合處和機艙與立柱旋轉傳動接合處均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較大的、不規則的環形通風間隙,這也就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消防專業科研人員對風力發電機艙實現全淹沒滅火保護設計的難題和難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安全可靠,適用于所有風力發電機艙內,不同方位、不同形狀、不同尺寸風口和通風間隙快速封閉的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本技術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裝置、通過填充管路與填充裝置連通的軟囊以及控制填充裝置啟閉的控制裝置,所述軟囊分別設置在風力發電機機艙內的各通風口處以及風力發電機機艙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當軟囊處于未填充狀態時,軟囊的設置不影響風力發電機機艙的通風狀態,當軟囊處于填充狀態時,軟囊隆起并封閉風力發電機機艙內的各通風口以及風力發電機機艙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使風力發電機機艙內處于無對流的封閉狀態。本技術所述的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其所述軟囊隆起時的形狀與軟囊設置處風力發電機機艙內的各通風口或風力發電機機艙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的形狀相匹配。本技術所述的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其所述軟囊的充裝接口通過填充管路與填充裝置連通,所述軟囊設置于軟囊封裝袋中,所述軟囊封裝袋通過固定部件固定置于風力發電機機艙內的各通風口處以及風力發電機機艙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當軟囊處于填充狀態時,所述軟囊掙脫軟囊封裝袋的束縛并隆起。本技術所述的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其所述填充裝置包括用于儲存填充介質的儲存罐以及設置在儲存罐出口端、與填充管路連接的容器閥,所述容器閥與啟動機構連接,所述啟動機構通過接線端子與控制裝置連接。本技術所述的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其所述容器閥與壓力傳感器連接,在所述容器閥內設置有安全閥。本技術所述的風カ發電機機艙風ロ應急封閉裝置,其所述填充裝置與控制裝置均設置于風カ發電機機艙內。本技術所述的風カ發電機機艙風ロ應急封閉裝置,其所述填充介質為氣體、液體或固體。本技術所述的風カ發電機機艙風ロ應急封閉裝置,其所述填充裝置為瓶組貯壓激發式填充裝置、泵組加壓激發式填充裝置或電熱爆破激發式填充裝置。本技術通過在風カ發電機機艙內的各通風ロ處以及風力發電機機艙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設置可填充的軟囊,當風カ發電機機艙內發生火災時,填充裝置接到啟動信號后向與之連通的軟囊內填充介質,使軟囊隆起,達到封閉各通風ロ及通風間隙的目的,使風カ發電機機艙內處于無對流的封閉狀態,保證機艙內滅火劑的滅火濃度和防止復燃的浸滯時間,以確保全淹沒滅火保護方式的滅火效果。本技術無需改變發電機機艙結構,封閉速度快、封閉效果好,使用后便于恢復或更換,結構簡單、設計制作簡潔、安裝方便、造價低。 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中瓶組貯壓激發式填充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中軟囊在未填充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中軟囊在填充后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在未工作時的使用狀態參考圖。圖6是本技術在工作時的使用狀態參考圖。圖中標記1為填充裝置,2為填充管路,3為軟囊,4為控制裝置,5為風カ發電機機艙,6為固定部件,7為充裝接ロ,8為填充介質,9為儲存罐,10為容器閥,11為啟動機構,12為接線端子,13為壓カ傳感器,14為安全閥,15為軟囊封裝袋,16為破損的軟囊封裝袋,17為填充后隆起的軟囊。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技術進行進ー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I所示,ー種風カ發電機機艙風ロ應急封閉裝置,包括填充裝置I、通過填充管路2與填充裝置I連通的軟囊3以及控制填充裝置I啟閉的控制裝置4,所述填充裝置I與控制裝置4均設置于風カ發電機機艙5內,所述軟囊3分別設置在風カ發電機機艙5內的各通風ロ處以及風カ發電機機艙5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所述軟囊的充裝接ロ 7通過填充管路2與填充裝置I連通。如圖3和4所示,所述軟囊3設置于軟囊封裝袋15中,所述軟囊封裝袋15通過固定部件6,如螺釘等或通過粘接的方式固定置于風カ發電機機艙5內的各通風ロ處以及風カ發電機機艙5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呈折疊、隱藏等腌憋地狀態設置于軟囊封裝袋15內,當軟囊3處于未填充狀態時,軟囊3的設置不影響風力發電機機艙5的通風狀態和降溫效果;當軟囊3處于填充狀態時軟囊3掙脫軟囊封裝袋15的束縛而隆起,所述軟囊3隆起時的形狀與軟囊3設置處風力發電機機艙5內的各通風口或風力發電機機艙5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的形狀相匹配,從而在軟囊隆起后封閉風力發電機機艙5內的各通風口以及風力發電機機艙5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使風力發電機機艙5內處于無對流的封閉狀態,保證機艙內滅火劑的滅火濃度和防止復燃的浸滯時間,以確保全淹沒滅火保護方式的滅火效果。如圖2所示,所述填充裝置I包括用于儲存填充介質8的儲存罐9以及設置在儲存罐9出口端、與填充管路2連接的容器閥10,所述容器閥10與啟動機構11連接,所述啟動機構11通過接線端子12與控制裝置4連接,所述容器閥10與壓力傳感器13連接,在所述容器閥10內設置有安全閥14。如圖5和6所示為本技術在未工作和工作時的狀態圖,軟囊分別設置在螺旋槳整流罩與發電機機艙間的巨大環形通風間隙處、發電機機艙間與立柱旋轉傳動接合處以 及發電機機艙內的通風口處,當控制裝置接收到動作信號源,即火災報警控制器的聯動信號后,發出啟動命令信號,也可由火災報警控制器直接發出啟動命令信號DV24V脈沖信號,填充裝置的啟動機構,即電磁閥接收到啟動命令信號后,打開氮氣貯壓氣瓶的容器閥,將填充介質氮氣通過填充管路輸送至各個軟囊,使各軟囊撐破軟囊封裝袋迅速隆起,達到封閉風口或封堵通風間隙的目的。其中,填充介質可依據風場的地域特性,選用氣體、固體或液體等阻燃或耐火材料,氣體如氮氣、空氣、二氧化碳等惰性氣體;液體如水、液體滅火劑等;固體如干粉滅火齊 、阻燃粉劑等,優先選用氮氣或其他惰性氣體。填充裝置可選用適合相應介質、適合額定工作壓力、流量的瓶組、泵組或其它化學、電、熱等激發裝置,填充裝置采用貯存激發方式時,儲存罐與激發機構和為一體,成為瓶組貯存裝置,多用于填充介質為氣體或液體的填充裝置;泵組加壓激發方式多用于填充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風力發電機機艙風口應急封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填充裝置(1)、通過填充管路(2)與填充裝置(1)連通的軟囊(3)以及控制填充裝置(1)啟閉的控制裝置(4),所述軟囊(3)分別設置在風力發電機機艙(5)內的各通風口處以及風力發電機機艙(5)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處,當軟囊(3)處于未填充狀態時,軟囊(3)的設置不影響風力發電機機艙(5)的通風狀態,當軟囊(3)處于填充狀態時,軟囊(3)隆起并封閉風力發電機機艙(5)內的各通風口以及風力發電機機艙(5)與其他部件的通風間隙,使風力發電機機艙(5)內處于無對流的封閉狀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汪映標,張宗勤,李偉,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威特龍消防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