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具有誘導增殖功能的復合結構混凝土礁體,包括半球體礁、框架體礁,所述的半球體礁為中空半球體結構、表面開有若干個圓形孔,所述的半球體礁表面附著滌綸單絲篩網材料;所述的半球體礁下方連接并固定有框架體礁;所述的框架體礁由若干個半徑相等的圓環組成,且從上到下排列為若干層,其圓心位于同一軸上,各層之間沿圓周通過若干根豎直支撐相連接并固定,所述的圓環的半徑與半球體礁的半徑相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合了誘導型框架體魚礁結構與增殖型半球體魚礁結構,并附著滌綸單絲篩網材料以增強其附著性能,可以同時發揮人工魚礁的修復藻場和集魚功能,且礁體結構穩定,實用性強,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人工魚礁
,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誘導增殖功能的復合結構混凝土礁體。
技術介紹
建造投放人工魚礁是構建海洋牧場、修復海洋生態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國的造礁途徑主要利用石料及鋼筋混凝土構件建設人工魚礁。鋼筋混凝土構件作為人工魚礁單體,其結構牢固、強度大,可以制成各種各樣形狀和大小,易于組合。人工魚礁礁體設計建造的發展趨勢為礁體大型化、材料綜合化、結構復雜化和類型多樣化。礁體結構復雜可以產生復雜多變的紊流效應,從而吸引更多種類的魚類,同時結構復雜可以產生更多的外表面積,為底棲附著性藻類提供足夠的附著基質,更好的發揮礁 體的藻場修復功能。目前我國人工魚礁工程投放的主要礁體類型大多結構簡單,在礁體的結構穩定性及生態效能發揮方面還需要更好的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誘導增殖功能的復合結構混凝土礁體,能夠實現誘集魚類、提供藻類附著基質、為海洋魚類創造棲息地、供魚類繁殖生長的功能,更好地發揮人工魚礁增殖修復海底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資源的作用。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具有誘導增殖功能的復合結構混凝土礁體,包括半球體礁、框架體礁,所述的半球體礁為中空半球體結構、表面開有若干個圓形孔,所述的半球體礁表面附著滌綸單絲篩網材料;所述的半球體礁下方連接并固定有框架體礁;所述的框架體礁由若干個半徑相等的圓環組成,且從上到下排列為若干層,其圓心位于同一軸上,各層之間沿圓周通過若干根豎直支撐相連接并固定,所述的圓環的半徑與半球體礁的半徑相同。所述的半球體礁半徑為I. Om ;所述的半球體礁表面圓形孔數量為5個,其中I個位于半球體礁表面的中心位置,其半徑為O. lm,其余4個位于中心圓形孔的四周,它們的半徑均為O. 2m。所述的框架體礁底面半徑為I. Om,高度為I. Om ;所述的框架體礁從上到下分為3層,各層之間通過4根豎直支撐相連接并固定。所述的半球體礁骨架采用Φ10鋼筋,并采用雙層配筋,具體配筋布局為2- Φ 100200,外層澆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設計為20mm。所述的框架體礁骨架采用Φ 14鋼筋焊接而成,外層澆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設計為 20mm。所述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混砂為中砂,含泥量小于或等于3%,采用的石子礫徑范圍為O. 5cnT2. 0cm,含泥量小于或等于1%,采用具有緩凝減水作用的外加劑,抗滲設計采用等級S8。所述的滌綸單絲篩網材料3通過環氧樹脂系膠結劑粘貼附著在半球體礁I表面。_3] 有益.效果本技術結合了誘導型框架體魚礁結構與增殖型半球體魚礁結構,并附著滌綸單絲篩網材料以增強其附著性能,可以同時發揮人工魚礁的修復藻場和集魚功能,且礁體結構穩定,實用性強,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正視圖;圖3為本技術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礁體骨架配筋結構示意圖;I.半球體礁2.圓形孔3.滌綸單絲篩網材料4.框架體礁5.豎直支撐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技術。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技術而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技術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技術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如圖I所示,本技術包括半球體礁I、框架體礁4,所述的半球體礁I為中空半球體結構、表面開有若干個圓形孔2,所述的半球體礁I表面附著滌綸單絲篩網材料3 ;所述的半球體礁I下方連接并固定有框架體礁4 ;所述的框架體礁4由若干個半徑相等的圓環組成,且從上到下排列為若干層,其圓心位于同一軸上,各層之間沿圓周通過若干根豎直支撐5相連接并固定,所述的圓環的半徑與半球體礁I的半徑相同。所述的半球體礁I半徑為I. Om ;所述的半球體礁I表面圓形孔2數量為5個,其中I個位于半球體礁I表面的中心位置,其半徑為O. lm,其余4個位于中心圓形孔2的四周,它們的半徑均為O. 2m。所述的框架體礁4底面半徑為I. Om,高度為I. Om ;所述的框架體礁4從上到下分為3層,各層之間通過4根豎直支撐5相連接并固定。所述的半球體礁I骨架采用Φ10鋼筋,并采用雙層配筋,具體配筋布局為2-Φ 100200,外層澆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設計為20mm。所述的框架體礁4骨架采用Φ 14鋼筋焊接而成,外層澆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設計為20mm。所述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混砂為中砂,含泥量小于或等于3%,采用的石子礫徑范圍為O. 5cnT2. 0cm,含泥量小于或等于1%,采用具有緩凝減水作用的外加劑,抗滲設計采用等級S8。所述的滌綸單絲篩網材料3通過環氧樹脂系膠結劑粘貼附著在半球體礁I表面。本技術底部為半徑I. 0m,高I. Om的圓柱形鋼筋混凝土框架,其結構可以產生良好的流態效應,吸引魚類聚集;頂部為半徑I. Om的半球體鋼筋混凝土礁體,球體表面采用環氧樹脂系膠結劑粘貼附著滌綸單絲篩網材料3,增加礁體的附著粗糙度和附著表面積,利于早期的微型藻類吸附并繁殖,加速礁體效能的發揮;半球體頂部開半徑O. Im的圓形孔2,周圍開4個半徑O. 2m的圓形孔2,增加礁體的透水性能以及流態的多樣性;整個礁體的設計結合了誘導型魚礁及增殖型魚礁的特點,以吸引魚類聚集并提供藻類附著,使魚類能集于此覓食、產卵,從而形成良好的海洋牧場。本技術生產加工方法如下根據礁體設計尺寸準備好澆鑄模具,首先配置底部框架焊接配筋框架,然后根據框架結構搭建底部框架澆鑄模板,第 二層及第三層框架需搭建支撐裝置。混凝土攪拌采用自落式攪拌機,加料順序宜為先加1/2用水量,然后加石子、水泥、砂攪拌lmin,再加剩余1/2用水量繼續攪拌,攪拌時間不少于I. 5min,摻外加劑時攪拌時間應適當延長。底部框架分層澆鑄完成,然后搭建頂部球體澆鑄模板,配置配筋框架,間隔時間不超過2h。注意檢查支鐵、墊塊,以保證保護層厚度,核準預留孔洞位置、各種連接件是否牢固。拆除模板時,常溫時混凝土強度大于IMPa,混凝土梁跨度小于2m可在達到強度50%后拆除外模,即底部框架可5d后拆模,先拆除頂部球體模板,再拆底部框架模板。模板拆除后,等上部球體礁表面凝結良好之后進行表面的修補和簡單打磨,使球面比較光滑,以涂抹環氧樹脂系膠結劑,將附著滌綸單絲篩網材料3粘貼到礁體表面,增加礁體的附著粗糙度,易于礁體投放后早期的微型藻類附著和生長,加快加強礁體發揮增殖藻類、修復藻場的效能。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誘導增殖功能的復合結構混凝土礁體,包括半球體礁(I)、框架體礁(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球體礁(I)為中空半球體結構、表面開有若干個圓形孔(2),所述的半球體礁(I)表面附著漆纟侖單絲篩網材料(3);所述的半球體礁(I)下方連接并固定有框架體礁(4);所述的框架體礁(4)由若干個半徑相等的圓環組成,且從上到下排列為若干層,其圓心位于同一軸上,各層之間沿圓周通過若干根豎直支撐(5)相連接并固定,所述的圓環的半徑與半球體礁(I)的半徑相同。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具有誘導增殖功能的復合結構混凝土礁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球體礁(I)半徑為I. Om;所述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誘導增殖功能的復合結構混凝土礁體,包括半球體礁(1)、框架體礁(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半球體礁(1)為中空半球體結構、表面開有若干個圓形孔(2),所述的半球體礁(1)表面附著滌綸單絲篩網材料(3);所述的半球體礁(1)下方連接并固定有框架體礁(4);所述的框架體礁(4)由若干個半徑相等的圓環組成,且從上到下排列為若干層,其圓心位于同一軸上,各層之間沿圓周通過若干根豎直支撐(5)相連接并固定,所述的圓環的半徑與半球體礁(1)的半徑相同。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磊,王云龍,石建高,黃洪亮,張勛,馮春雷,劉健,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