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工具式支架定位混凝土樓板上部鋼筋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驟:A、制作工具式支架:將多個鋼筋彎折成三角形支架,把形成的多個三角形支架間隔分布,再在每個彎折成三角形支架的鋼筋的接合部連接一角鋼形成三角形桁架,所述三角形桁架底面下方兩端分別放置支架墊塊,所述三角形桁架底面下方還設置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B、綁扎混凝土樓板鋼筋形成鋼筋網;C、安裝工具式支架:將多個步驟A中的制得的工具式支架與步驟B中制得的混凝土樓板鋼筋網連接;待步驟C完成后在所述多個工具式支架上鋪設工作面,工人在工作面上對鋼筋網進行澆筑混凝土施工作業。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保證樓板上部鋼筋保護層厚度、加快施工進度、節約工程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
,特別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已日臻完善,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澆筑施工中,尤其是混凝土樓板施工中,人們對施工中樓板上部鋼筋保護層問題日漸重視。傳統的凳鐵支撐既不經濟,并且在施工過程中樓板上部鋼筋容易踩踏變形、下沉,出現大量樓板上部鋼筋保護層厚度不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影響施工質量和效率,增加了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保證樓板上部鋼筋保護層厚度、加快施工進度、節約工程成本的。為了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制作工具式支架將多個鋼筋彎折成三角形支架,把形成的多個三角形支架間隔分布,再在每個彎折成三角形支架的鋼筋的接合部連接一角鋼形成三角形桁架,所述三角形桁架底面下方兩端分別放置支架墊塊,所述三角形桁架底面下方還設置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其中,所述支架墊塊的厚度不小于混凝土樓板的厚度; B、綁扎混凝土樓板鋼筋形成鋼筋網,此步驟B與步驟A不存在先后順序; C、安裝工具式支架將多個步驟A中的制得的工具式支架與步驟B中制得的混凝土樓板鋼筋網連接,所述多個工具式支架均勻間隔分布于混凝土樓板鋼筋網中; D、澆筑混凝土待步驟C完成后在所述多個均勻間隔分布于混凝土樓板鋼筋網中的工具式支架上鋪設工作面,操作人員在該工作面上對所述混凝土樓板鋼筋網進行澆筑混凝土施工作業。其中,所述步驟B具體為先綁扎樓板板底鋼筋,按設計圖紙規定的間距將鋼筋擺放好后,將樓板板底鋼筋綁扎牢固;再綁扎樓板上部鋼筋,按設計圖紙規定的間距將鋼筋擺放好后,將樓板上部鋼筋與梁的架立鋼筋相綁扎;樓板上部鋼筋綁扎完后,將樓板上部的分布鋼筋按圖紙規定的間距擺放好后與所述樓板上部鋼筋相綁扎,形成完整的鋼筋網;其中,樓板上部鋼筋緊貼位于樓板上部的分布鋼筋上方。所述步驟C具體為通過工具式支架中的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將該工具式支架與混凝土樓板鋼筋網的分布鋼筋相綁扎,綁扎時將樓板上部鋼筋緊貼在所述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下方。所述三角形桁架包括角鋼和多個Φ 16鋼筋一次彎折形成的三角形支架,每個彎折形成三角形支架的Φ 16鋼筋的接合部焊接于所述角鋼內側,所述多個三角形支架均勻間隔分布。所述多個三角形支架均勻間隔分布的距離為400mm。所述樓板保護層的限位鋼筋焊接于多個所述均勻間隔分布的三角形支架下方正中間。所述樓板保護層的限位鋼筋為Φ 14的鋼筋。所述支架墊塊的厚度與所述混凝土樓板的厚度相等。所述支架墊塊上設有用于連接所述三角形桁架的連接件。所述連接件為預埋在所述支架墊塊中的鐵絲。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 本專利技術方法施工時通過該工具式支架對混凝土樓板鋼筋網綁扎固定,確保樓板上部鋼筋的綁扎位置,支架墊塊的厚度不小于所述待澆筑的混凝土樓板的厚度,確保樓板上部鋼筋保護層厚度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同時在工具式支架上鋪設工作面,工人在工作面上作業,可避免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因操作工人踩踏造成樓板上部鋼筋彎曲變形及下沉等問題。附圖說明 圖I為本專利技術方法流程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例中的工具式支架與鋼筋網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I-角鋼,2-三角形支架,3-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4-支架墊塊,5-分布鋼筋,6-上部鋼筋,7-鋼筋網,8-板底鋼筋,9-工作面。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試驗例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專利技術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下的實施例,凡基于本
技術實現思路
所實現的技術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參看圖I、圖2和圖3,本專利技術包括如下步驟 A、制作工具式支架將多個鋼筋彎折成三角形支架2,把形成的多個三角形支架2間隔分布,再在每個彎折成三角形支架2的鋼筋的接合部連接一角鋼I形成三角形桁架,所述三角形桁架底面下方兩端分別放置支架墊塊4,所述三角形桁架底面下方還設置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3 ;其中,所述支架墊塊4的厚度不小于混凝土樓板的厚度; B、綁扎混凝土樓板鋼筋形成鋼筋網7,此步驟B與步驟A不存在先后順序; C、安裝工具式支架將多個步驟A中的制得的工具式支架與步驟B中制得的混凝土樓板鋼筋網7連接,所述多個工具式支架均勻間隔分布于混凝土樓板鋼筋網7中; D、澆筑混凝土待步驟C完成后在所述多個均勻間隔分布于混凝土樓板鋼筋網7中的工具式支架上鋪設工作面9,操作人員在該工作面9上對所述混凝土樓板鋼筋網7進行澆筑混凝土施工作業。澆筑混凝土時應注意樓板鋼筋的位置和綁扎鐵絲有無松脫的情況。如鋼筋移位了,應及時進行糾正;鐵絲如發生松脫,則立即換用新鐵絲后,將其綁緊。采用該工具式支架避免了對樓板上部鋼筋踩踏造成的鋼筋下沉、彎曲變形等問題,加快施工進度、節約工程成本。其中,所述步驟B具體為先綁扎樓板板底鋼筋8,按設計圖紙規定的間距將鋼筋擺放好后,將樓板板底鋼筋8綁扎牢固;再綁扎樓板上部鋼筋6,按設計圖紙規定的間距將鋼筋擺放好后,將樓板上部鋼筋6與梁的架立鋼筋相綁扎;樓板上部鋼筋6綁扎完后,將樓板上部的分布鋼筋5按圖紙規定的間距擺放好后與所述樓板上部鋼筋6相綁扎,形成完整的鋼筋網7 ;其中,樓板上部鋼筋6緊貼位于樓板上部的分布鋼筋5的上方。所述步驟C具體為通過工具式支架中的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3將該工具式支架與混凝土樓板鋼筋網7的分布鋼筋5相綁扎,綁扎時將樓板上部鋼筋6緊貼在所述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3下方,從而保證樓板上部鋼筋6的保護層厚度。參看圖2,所述工具式支架中的三角形桁架包括角鋼I和多個Φ 16鋼筋一次彎折形成的三角形支架2,每個彎折形成三角形支架2的Φ 16鋼筋的接合部焊接于所述角鋼I內側,所述多個三角形支架2均勻間隔分布。所述多個三角形支架2均勻間隔分布的距離為400mm。為了進一步保證三角形桁架的穩定性,提高施工安全,所述三角形桁架中的每個三角形支架鋼筋的接合部到三角形支架鋼筋底部中間位置之間焊接有一根加固筋。所述混凝土樓板保護層的限位鋼筋3焊接于多個所述三角形支架2下方正中間,以控制綁扎鋼筋 時鋼筋的位置和保證鋼筋綁扎的高度。所述混凝土樓板保護層的限位鋼筋3為Φ 14的鋼筋。所述支架墊塊4的厚度與所述混凝土樓板的厚度相等。所述支架墊塊4上設有用于連接所述三角形桁架的連接件(圖未示)。所述連接件為預埋在所述支架墊塊4中的鐵絲,通過該鐵絲將支架墊塊4與三角形桁架綁扎固定,保證三角形桁架無傾斜。其中,所述支架墊塊4根據圖紙規定的樓板板底鋼筋的間距和現場情況制作支架墊塊4的大小,支架墊塊4的高度為樓板的厚度,制作時應保證其上表面的平整度,在表面收平前,預埋兩根18#鐵絲,以便固定三角形祐1架。該方法步驟D澆筑混凝土之后,待混凝土達到初凝時,可拆除施工工作面。拆除時應從一邊開始拆除。工具式支架移除后,應對混凝土表面孔洞處進行修補抹面。混凝土的養護應根據現場情況及時進行。在混凝土澆筑完12小時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本專利技術方法施工時,先將樓板鋼筋網綁扎成型,再將綁扎好的鋼筋網與多個均勻間隔分布于該鋼筋網平面中的工具式支架綁扎相連,通過多個均勻間隔分布的工具式支架對混凝土樓板的分布鋼筋綁扎固定,從而確保樓板上部鋼筋的綁扎位置及保證樓板上部鋼筋保護層厚度,支架墊塊的厚度不小于所述待澆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工具式支架定位混凝土樓板上部鋼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制作工具式支架:將多個鋼筋彎折成三角形支架,把形成的多個三角形支架間隔分布,再在每個彎折成三角形支架的鋼筋的接合部連接一角鋼形成三角形桁架,所述三角形桁架底面下方兩端分別放置支架墊塊,所述三角形桁架底面下方還設置樓板保護層限位鋼筋;其中,所述支架墊塊的厚度不小于混凝土樓板的厚度;B、綁扎混凝土樓板鋼筋形成鋼筋網,此步驟B與步驟A不存在先后順序;C、安裝工具式支架:將多個步驟A中的制得的工具式支架與步驟B中制得的混凝土樓板鋼筋網連接,所述多個工具式支架均勻間隔分布于混凝土樓板鋼筋網中;D、澆筑混凝土:待步驟C完成后在所述多個均勻間隔分布于混凝土樓板鋼筋網中的工具式支架上鋪設工作面,操作人員在該工作面上對所述混凝土樓板鋼筋網進行澆筑混凝土施工作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良,劉佳,萬真,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