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工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地震振動模型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重量百分比計的以下組份:膠凝劑20%~29.34%、固化劑3%~7%、稀釋劑1%~4.5%、加重材料60.03%~74.9%。將環氧樹脂倒入容器內,加入稀釋劑,攪拌均勻;加入固化劑,混合均勻;加入加重材料,反應5-10分鐘;倒入模具、成型即可,養護期為3-4周。該模型材料除了可以用于模擬混凝土結構與水相互作用情況下的水工靜動力模型試驗,以及無水條件下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水工靜動力模型試驗。還具有類似水泥水化熱的溫度場變化,會出現二次發熱的現象,這為模擬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發熱,溫度應力場及裂縫試驗研究能提供很好的條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模擬混凝土結構地震振動作用的水工模型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特別涉及水工大體積、高聳混凝土結構,例如升船機塔樓、大壩等。
技術介紹
水工建筑物的受力特征、幾何形狀、邊界條件較為復雜,盡管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有限單元法已有迅速發展,但是目前還不能用理論分析方法完美地計算其應力和穩定安全度等問題。因此結構模型試驗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為了使模型能正確地反映原型結構的情況,原型和模型的幾何、物理等條件必須滿足模型相似條件。因此對模型材料的要求就顯得相當重要。結構模型材料的基本要求是與原型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相似;保證在現量 測水平條件下,有足夠量測精度;要求模型材料的彈模比原型小得多,并且有足夠的強度和承載能力;保證模型在加荷和正常試驗的量測時間內,無顯著的徐變產生;物理、力學、化學、熱學等性能穩定,力求不受時間、溫度、濕度等變化的影響;易加工、經濟、易取。在水工模型試驗中,很多情況下都要模擬水的作用,眾所周知,若在模型結構中按一定的相似縮尺模擬水材料,是十分困難的,即便可以做到,也是代價很大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尤其是動力相互作用試驗研究時,原型中水的作用盡可能在模型中仍用水來模擬。因此,要求其重度相似比Cyw= 1,這也就意味著強制要求結構模型材料的重度(密度、比重)要等于原型材料的數值。例如要求在水工模型中模擬混凝土的材料的重度也要達到24kN/m3。另一方面,由于加載設備的限制和量測精度的要求,希望模型結構材料彈模相對要低、材料強度適當。此外,還有防滲、溫度和濕度穩定性等需要。鑒于上述原因,對結構一水相互作用體系的模型試驗研究,對水工混凝土的模型材料,提出了高重度、低彈模、強度適當、防滲、穩定等嚴酷要求。一般能夠用作水工結構模型的材料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石膏類等脆性材料;橡膠類材料;高分子材料如有機玻璃和塑料等;由膠凝材料和其他材料合成的復合材料。這些材料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物理特性,下面就簡單說明這些材料的性質并討論各類材料的適用性。石膏類等脆性材料這種材料以石膏為主,可以加入其他一些材料。材料的重度一般為3. 5^24kN/m3或者可以更高。彈模的變化范圍一般為20(Tl0000MPa左右,材料泊松比比較接近O. 2。這種材料彈模和重度變化范圍很廣,而且材料彈?;静粫S著溫度、濕度和時間的變化而有很大的變化,同時材料也便于成型,易于加工。但是這類材料的防水性比較差,因此無法用于模擬水與結構相互作用情況下模型試驗。橡膠類材料這類材料的重度可以達到ir24kN/m3或者更高,材料彈模一般在幾十到幾百MPa,動、靜彈模之比約為I. Γ1. 8或更大,泊松比比較大,可能達到O. 35、. 45,同時阻尼比也比較大。這類材料的彈模比較小,但是這類材料的溫度穩定性比較差,而且材料的非線性特性影響顯著,所以不適合對線性度要求比較高的模型試驗。高分子材料這類材料以有機玻璃和塑料為代表。材料的彈模在50(T5000MPa左右,動、靜彈模之比在I. 4左右,泊松比在O. 3^0. 5,材料重度一般在I. (Tl. 5kN/m3,當加入加重材料時,也能使材料的重度提高。這類材料的強度較大,宜于做成框架類輕型結構。材料也有較好的防水性,不過溫度穩定性比較差,不容易做成大型塊體結構。復合材料這類材料是一種混合材料,由膠凝材料和其他一些加重和填充材料混合而成,在材料中還可以加入一些改性材料,使混合材料能夠達到試驗材料的要求。這類材料比較廣泛,研制的人也比較多,但是一般都是針對具體試驗要求來研制適合試驗的材料。國內科研院所以及大學中在研究大體積水工混凝土結構模型試驗時,基本采用加重橡膠材料滿足彈性要求,以及利用重晶石粉作填料,滿足密度要求。上個世紀70年代,意大利E.富馬加利教授,在其《靜力學模型與地力學模型》一書中介紹了利用樹脂與一些填料(如石英砂、軟木屑、聚苯乙烯等),可以配置泊松比接近混凝土或鋼材的模型材料,同時對彈性模型也做了簡單介紹,但關于重度情況、澆注制作工藝、 以及是否適用于結構與水相互作用地震振動模型試驗均未涉及。在此基礎上,檢索了相關的專利文獻和報導,國內外的水工混凝土結構模型材料還沒有直接以重晶石粉和鐵粉等加重材料與環氧樹脂進行配制的,用于水工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有水與無水條件下的靜動力模型試驗。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水工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地震振動模型材料,重度可以達到24kN/m3,同時保證材料彈模盡量低,材料的泊松比要接近O. 2,且不能有很大的非線性影響,在試驗范圍內材料應力應變曲線有比較明顯的直線段;同時模型材料要有一定的強度,能夠保證外部荷載施加時不至破壞,最好要有較好的防水性并且不會與水發生反應;滿足穩定性要求,材料性質不會隨著溫度特別是濕度有明顯的變化。本專利技術的具體方案如下水工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地震振動模型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重量百分比計的以下組份膠凝劑20% 29. 34%、固化劑3% 7%、稀釋劑1% 4. 5%、加重材料60. 03% 74. 9%ο所述的膠凝劑為環氧樹脂,具有很強的粘性,是熱固性材料高分子有機物,因此必須加入固化劑使其成為硬化物;環氧樹脂硬化后會表現較強的脆性,容易開裂,同時環氧樹脂本身的彈模也比較高,因此必須加入改性劑來增韌,同時也需要改性劑(即本文件記載的稀釋劑)來增加環氧樹脂的流動性,便于材料的大面積澆筑。固化劑為環氧樹脂固化劑;稀釋劑為水、松香水、二甲苯之任一種;水作為一種無機物對環氧樹脂流動性和增韌的效果不是特別明顯;較佳為松香水和二甲苯,也是比較有效的改性劑,最佳為二甲苯,因為要達到與松香水同樣效果的稀釋效果,松香水的用量明顯多于二甲苯的用量。加重材料為鐵粉、重晶石粉或者兩者的混合物。制備方法如下(I)將膠凝劑倒入容器內,加入稀釋劑,攪拌均勻; ( 2 )加入固化劑,混合均勻;(3)加入加重材料,反應5-10分鐘;(4)將步驟(3)得到的混合物倒入模具、成型即可,養護期為3-4周。I.重度高且可調,可高于混凝土的比重(24kN/m3),亦可低至接近石膏的比重;2.彈模變化范圍大,為400 10000 MPa ;3.線性度好,在線彈性范圍可準確模擬混凝土的力學特性;4.成型過程中具有類似水泥水化熱的溫度場變化,可模擬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放熱;5.成型容易,模型制作可直接澆筑,成型可使用機械設備、機床等手段進一步精確加工;6.層間黏結方便,可模擬新、老混凝土層間黏結性狀;7.防滲,可直接用作擋水結構模型。該模型材料可以用于模擬混凝土結構與水相互作用情況下的水工靜動力模型試驗,以及無水條件下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水工靜動力模型試驗。同時該材料具有類似水泥水化熱的溫度場變化,并且也會出現二次發熱的現象,這為模擬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發熱,溫度應力場及裂縫試驗研究能提供很好的條件。 本專利技術已用于云南省景洪水電站水力式升船機模型試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用于研究澆筑過程中的放熱現象,以及模擬大體積混凝土發熱過程的變化以及研究溫度裂縫的發生情況,同時成本造價低,取材容易。附圖說明圖I為實施例9所得模型材料靜力試驗不同齡期的應力應變曲線(考察溫度為室溫);從圖I可知,所得復合材料的線性度較好,應力應變關系在工作區里基本保持直線;材料應力應變曲線在齡期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水工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地震振動模型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重量百分比計的以下組份:膠凝劑20%~29.34%、固化劑3%~7%、稀釋劑1%~4.5%、加重材料60.03%~74.9%。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宮必寧,鄭人逢,孫青,謝義華,律清,
申請(專利權)人:河海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