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彎針驅動連桿的注蠟模具,注蠟時,將定模板對應地與動模板相對應緊密配合起來,動模板和定模板之間就形成了與需獲取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尺寸、形狀相一致的型腔,通過往水口中注入液體蠟,待液體蠟冷卻成型形成蠟模后,取下定模板,向上提拉取模板,第二頂針即將蠟模從型腔槽中頂出方便取模。該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獲取較好的符合彎針驅動連桿零件形狀尺寸的蠟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注蠟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種彎針驅動連桿的注蠟模具。
技術介紹
一種彎針驅動連桿,參見附圖1-3所示,該彎針驅動連桿是縫紉機上的一個重要零部件,其外形復雜,具有多重外形特征,傳統的機加工來加工該零件時加工工序繁多,生產效率低下,一般情況下需要通過鑄造來獲取其零件毛坯,再對配合要求較高處進行精加工來獲取零件,而鑄造零件毛坯時需要零件模型,從而能夠經過熔模鑄造來獲取零件毛坯,熔模鑄造中一般采用蠟模,需要根據零件的形狀特點來設計制造專用的夾具來獲取與零件·形狀尺寸相一致的蠟模。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彎針驅動連桿的注蠟模具,從而獲取彎針驅動連桿用于熔模鑄造的蠟模。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彎針驅動連桿的注蠟模具,包括動模板、能夠與所述動模板進行配合的定模板、固定連接設置在所述動模板底部的動模座、能夠上下升降地設置在所述動模板與所述動模座之間用于取模的頂出機構,所述模具還具有用于噴入液體蠟的水口,所述動模板上開設有與所述彎針驅動連桿的外形尺寸相一致的型腔槽,所述動模板在位于所述型腔槽上對應所述彎針驅動連桿的通孔處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型腔槽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水平左右兩側端部分別開設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頂出機構包括取模板,固定設置在所述取模板上端面上的第一頂針,所述第一頂針能夠配合地插在所述第一通孔中,且所述第一頂針的上端面不高于所述型腔槽的下端面,所述定模板上對應所述第一通孔處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定模板上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水平左右兩側端部處開設有分別對應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的第三凹槽、第四凹槽,所述定模板上還固定連接有能夠配合地插入所述型腔槽的前端部的第一凸模塊、能夠配合地插入所述型腔槽的左端部的第二凸模塊,所述模具還包括能夠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相配合且能夠在所述動模板與所述定模板相配合時穿過第二通孔插入第一通孔中的抽銷,所述型腔槽的中部具有中空部,所述頂出機構還包括固定連接設置在所述取模塊上端面上的第二頂針,所述第二頂針能夠配合地插在所述中空部中,所述第二頂針的上端面不低于所述型腔槽的下端面且不高于所述動模板的分型面。優選地,所述模具還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定模板上端部的壓塊,所述壓塊與所述抽銷相固定連接設置。作為一種具體的實施方式,所述動模板上的一側邊部開設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沿該側邊部向內延伸并與所述型腔槽相連通,所述定模板上開設有對應所述第五凹槽的第六凹槽,所述第五凹槽與所述第六凹槽相配合形成所述水口。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通過在動模板上開設與需獲取的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外形尺寸相一致的型腔槽,并針對彎針驅動連桿的結構特點在動模板和定模板上對應地開設多個凹槽,在定模板上設置分別能夠配合地插入 上述型腔槽的前端部和左端部的第一凸模塊、第二凸模塊,在動模板上開設第一通孔,并在定模板上設置能夠配合地插入該第一通孔中的抽銷,這樣,動模板和定模板之間就形成了與需獲取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尺寸、形狀相一致的型腔,注蠟時,將定模板對應地與動模板相對應緊密配合起來,通過往水口中注入液體蠟,待液體蠟冷卻成型形成蠟模后,取下定模板,向上提拉取模板,第二頂針即將蠟模從型腔槽中頂出方便取模。該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獲取較好的符合彎針驅動連桿零件形狀尺寸的蠟模。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專利技術中需獲取的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主視示意 附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需獲取的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右視示意 附圖3為本專利技術中需獲取的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仰視示意 附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注蠟模具的動模的結構示意 附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注蠟模具的定模的結構示意 附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注蠟模具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參見圖4-6所示,一種彎針驅動連桿的注臘模具,包括動模板12、能夠與動模板12進行配合的定模板21、固定連接設置在動模板12底部的動模座11、能夠上下升降地設置在動模板12和定模板21之間用于取模的頂出機構,這里的上下方向指的是觀察者面對圖4時的視線里外方向,動模板12上開設有與需獲取的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外形尺寸相一致的型腔槽14,動模板12在位于型腔槽14上對應彎針驅動連桿零件上的通孔的位置處開設有第一通孔,型腔槽14上位于該第一通孔的水平左右兩側端部分別開設有第一凹槽18和第二凹槽19,頂出機構則包括取模塊13和固定設置在取模塊13上端面上的第一頂針17,第一頂針17能夠配合地插入上述第一通孔中,且在取模塊13處于未取模的狀態下時,第一頂針17的上端面不高于型腔槽的下端面,定模板21上對應第一通孔處開設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水平左右兩側端部處開設有分別對應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19的第三凹槽26、第四凹槽25,定模板21上還固定連接有能夠配合地插在型腔槽14的前端部的第一凸模塊21、能夠配合地插在型腔槽14的左端部的第二凸模塊23,在定模板21與動模板12相配合時,第一凸模塊21、第二凸模塊23能夠對應地嵌在型腔槽14中,且分別與型腔槽14的槽底保持一定的距離,需根據彎針驅動連桿零件對應部分的厚度來設定該距離。該模具還包括抽銷24,抽銷24能夠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相配合且能夠在動模板12與定模板21相配合時穿過第二通孔插入第一通孔中。型腔槽14的中部具有中空部,頂出機構還包括固定連接設置在取模塊13上端面上的第二頂針111,第二頂針111能夠配合地插在上述中空部中,第二頂針111的上端面不低于型腔槽14的下端面且不高于動模板12的分型面,其高度是根據需獲取的彎針驅動連桿零件對應位置處的高度來設定的。這樣,動模板12和定模板21緊密配合起來時,動模板12和定模板21之間就形成了與需獲取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尺寸、形狀相一致的型腔。該模具還包括固定設置在定模板21上端部的壓塊28,該壓塊28與抽銷24相固定連接設置,在注蠟時,將抽銷24插入第二通孔中,再將壓塊28固定在定模板21的上端面上。 該模具還具有用于噴入液體蠟的水口,在本實施例中,該水口是這樣實現的,在動模板12的一側邊部開設第五凹槽110,該第五凹槽110沿該側邊部向內延伸并與型腔槽14相連通,定模板21上開設有與第五凹槽110相對應的第六凹槽27,第五凹槽110和第六凹槽27相配合形成了上述的水口。以下具體闡述下本實施例的工作工程 注蠟時,將定模板21對應地與動模板12配合起來,其中,抽銷24配合地插在第一通孔中,第一凸模塊21、第二凸模塊23分別對應地嵌在型腔槽14的前端部和左端部中,第五凹槽110和第六凹槽27對應配合起來形成水口,敲擊壓塊28,使得定模板21與動模板12相緊密配合起來,這樣,動模板12和定模板21之間就形成了與需獲取彎針驅動連桿零件的尺寸、形狀相一致的型腔,通過往水口中注入液體蠟,待液體蠟冷卻成型形成蠟模后,取下定模板12,向上提拉取模板13,第二頂針111即將蠟模從型腔槽中頂出方便取模。該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獲取較好的符合彎針驅動連桿零件形狀尺寸的蠟模。權利要求1.一種彎針驅動連桿的注蠟模具,包括動模板、能夠與所述動模板進行配合的定模板、固定連接設置在所述動模板底部的動模座、能夠上下升降地設置在所述動模板與所述動模座之間用于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彎針驅動連桿的注蠟模具,包括動模板、能夠與所述動模板進行配合的定模板、固定連接設置在所述動模板底部的動模座、能夠上下升降地設置在所述動模板與所述動模座之間用于取模的頂出機構,所述模具還具有用于噴入液體蠟的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板上開設有與所述彎針驅動連桿的外形尺寸相一致的型腔槽,所述動模板在位于所述型腔槽上對應所述彎針驅動連桿的通孔處開設有第一通孔,所述型腔槽上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水平左右兩側端部分別開設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頂出機構包括取模板,固定設置在所述取模板上端面上的第一頂針,所述第一頂針能夠配合地插在所述第一通孔中,且所述第一頂針的上端面不高于所述型腔槽的下端面,所述定模板上對應所述第一通孔處開設有第二通孔,所述定模板上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水平左右兩側端部處開設有分別對應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的第三凹槽、第四凹槽,所述定模板上還固定連接有能夠配合地插入所述型腔槽的前端部的第一凸模塊、能夠配合地插入所述型腔槽的左端部的第二凸模塊,所述模具還包括能夠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相配合且能夠在所述動模板與所述定模板相配合時穿過第二通孔插入第一通孔中的抽銷,所述型腔槽的中部具有中空部,所述頂出機構還包括固定連接設置在所述取模塊上端面上的第二頂針,所述第二頂針能夠配合地插在所述中空部中,所述第二頂針的上端面不低于所述型腔槽的下端面且不高于所述動模板的分型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來順,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市志誠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