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發動機熱環境試驗水冷式熱流傳感器
本技術涉及航天發動機試驗,具體地說涉及液體火箭發動機熱環境模擬試驗過程的熱流密度測試方法。
技術介紹
發動機熱環境模擬試驗過程中,熱環境裝置能夠產生很高的熱流密度,腔體內溫度很高,當熱環境裝置全功率運行時,1s內腔體內溫度可達到1000°C。熱流傳感器在該環境下無法正常工作。此外傳感器的電源線、測量線纜等均無法承受如此高的溫度。傳統的熱流傳感器采用了圓箔作為熱流測量的敏感元件,其結構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到,當外界熱量輻射至圓箔敏感元件時,元件溫度迅速升高,由于底部銅制熱沉體溫度較低,熱量便迅速在兩者之間傳遞,精確測量溫差的大小,就能得到相應的熱流密度。這種形式的傳感器如果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下,由于熱沉體溫度的升高,圓箔與熱沉體之間的溫差會逐漸變小,導致熱流密度變小。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的熱流傳感器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存在熱流密度變小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發動機熱環境試驗水冷式熱流傳感器,能夠實現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高精度熱流密度測量。本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為:發動機熱環境試驗水冷式熱流傳感器,其特殊之處:包括熱流傳感器芯片、內套、壓蓋、出線管、供電線纜、測量線纜以及冷卻組件,所述傳感器芯片與供電線纜和測量線纜均連接,所述熱流傳感器芯片通過壓蓋固定在內套內,所述出線管設置在內套上,所述熱流傳感器芯片的供電線纜與測量線纜置于出線管內;所述冷卻組件包括進水管、外套、底座、出水管、出水套以及擋板,所述外套套裝在內套外側,所述外套與內套之間形成冷卻水流道,所述外套的一端與壓蓋固定連接,所述外套的另一端與底座固定連 ...
【技術保護點】
發動機熱環境試驗水冷式熱流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熱流傳感器芯片、內套、壓蓋、出線管、供電線纜、測量線纜以及冷卻組件,所述傳感器芯片與供電線纜和測量線纜均連接,所述熱流傳感器芯片通過壓蓋固定在內套內,所述出線管設置在內套上,所述熱流傳感器芯片的供電線纜與測量線纜置于出線管內;所述冷卻組件包括進水管、外套、底座、出水管、出水套以及擋板,所述外套套裝在內套外側,所述外套與內套之間形成冷卻水流道,所述外套的一端與壓蓋固定連接,所述外套的另一端與底座固定連接,所述出線管穿過底座,所述出水套的一端固定在底座上且位于出線管的外側,所述出水套的另一端固定有擋板,所述擋板位于出線管和出水套之間,所述出水套與出線管之間形成冷卻水環道,所述出水管設置在出水套上;所述進水管設置在外套上,所述進水管與冷卻水流道連通,所述冷卻水流道通過底座與冷卻水環道連通,所述出水管與冷卻水環道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發動機熱環境試驗水冷式熱流傳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熱流傳感器芯片、內套、壓蓋、出線管、供電線纜、測量線纜以及冷卻組件, 所述傳感器芯片與供電線纜和測量線纜均連接,所述熱流傳感器芯片通過壓蓋固定在內套內,所述出線管設置在內套上,所述熱流傳感器芯片的供電線纜與測量線纜置于出線管內; 所述冷卻組件包括進水管、外套、底座、出水管、出水套以及擋板, 所述外套套裝在內套外側,所述外套與內套之間形成冷卻水流道, 所述外套的一端與壓蓋固定連接,所述外套的另一端與底座固定連接,所述出線管穿過底座,所述出水套的一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小軍,李廣會,王朋軍,李志勛,劉麗寧,劉陽,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航天動力試驗技術研究所,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