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屬于發動機輔助設備技術領域,包括發動機、散熱器及儲水箱;儲水箱與發動機通過進水管相連,發動機與散熱器通過出水管相連,散熱器與儲水箱通過回水管相連;進水管上設有循環泵,循環泵用于使儲存于儲水箱內的冷卻液自儲水箱流向發動機;儲水箱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儲水箱內部對稱設有第一阻流板及第二阻流板。這種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使用時,溫度較低的冷卻液流入發動機后對高溫的發動機進行散熱,溫度升高的冷卻液進入散熱器被散熱,之后再次流到儲水箱中存儲并繼續被利用。同時其內部合理的結構設計使得冷卻液不會劇烈運動,使系統更加穩定。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發動機輔助設備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
技術介紹
水冷發動機是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發動機的冷卻形式。由冷卻液在循環系統內流動對發動機起到散熱的作用。由于水的比熱高,并且在零件與冷卻介質間有良好的傳熱性能,因此汽車發動機大多采用水冷卻。采用水作為冷卻介質的發動機稱為水冷發動機。冷卻液也就是水,由水泵輸送,流過發動機和水散熱器。在汽車行駛時,利用迎風氣流或通過風扇強制冷卻流過散熱器的水。冷卻液(水)的溫度由節溫器的閥門調節。目前水冷系統設計較為簡單,技術尚不夠成熟,未應對特殊路況對水冷系統進行特殊設計,不能滿足特殊場景的使用需求。例如,一些機動車常見行駛在較為顛簸的路面,車輛內部各部件都在顛簸的路面是震動搖擺。水冷系統也不例外,持續的劇烈顛簸不利于水冷系統的順利工作,容易導致冷卻效果差等問題的產生。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水冷系統在機動車長期持續顛簸狀況下水冷效果差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包括發動機、散熱器及儲水箱;所述儲水箱與所述發動機通過進水管相連,所述發動機與所述散熱器通過出水管相連,所述散熱器與所述儲水箱通過回水管相連;所述進水管上設有循環泵,所述循環泵用于使儲存于所述儲水箱內的冷卻液自所述儲水箱流向所述發動機。所述儲水箱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儲水箱還包括第三側板,所述第三側板的兩端連接所述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所述儲水箱內部對稱設有第一阻流板及第二阻流板,所述第一阻流板為弧形,且第一阻流板自上而下為拉伸結構,所述第一阻流板包括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側板,且第一阻流板的內弧朝向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側板之間具有液流縫;所述第二阻流板連接于所述第二側板。進一步地,所述儲水箱還包括底板,所述第一阻流板及所述第二阻流板的底端密封連接所述底板。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一阻流板之間形成阻流腔,所述第一阻流板靠近所述阻流腔的一側為內側,第一阻流板上與所述內側相對的為外側;所述內側及所述外側均設有阻流條。進一步地,所述阻流條為條狀,其長度方向與所述第一阻流板拉伸方向一致。進一步地,所述阻流條相對所述第一阻流板傾斜設置,所述阻流條包括固定端及自由端,阻流條通過其固定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阻流板;所述第一阻流板上與所述阻流條相對應的位置具有阻流槽。所述內側的所述阻流條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端,所述外側的所述阻流條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端。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阻流板及所述阻流條為一體式結構,所述阻流條與第一阻流板的接縫處固定有用于定位所述阻流條的固定件。進一步地,所述固定件為楔形,固定件斜插入所述第一阻流板與所述阻流條之間;固定件通過緊固螺栓與所述第一阻流板固定相連。進一步地,所述儲水箱內還設有弧形且為拉伸結構的緩流板,所述緩流板具有相對的第三端及第四端,且所述第三端及第四端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緩流板的拉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三端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三側板,所述第四端與所述底板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儲水箱內還具有過濾網,所述過濾網與所述儲水箱圍成過濾腔,所述緩流板位于所述過濾腔內。所述回水管包括出水端,所述出水端伸入所述過濾腔內并位于所述緩流板的正上方。進一步地,所述底板上開設有除渣孔,該除渣孔位于所述緩流板的正下方,所述除渣孔處設有與其可拆卸相連的端蓋。進一步地,所述端蓋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端蓋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本專利技術提供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使用時,溫度較低的冷卻液流入發動機后對高溫的發動機進行散熱,溫度升高的冷卻液進入散熱器被散熱,之后再次流到儲水箱中存儲并繼續被利用。弧形的第一阻流板設置在儲水箱內部,將儲水箱內部空間最大限度地隔開,限制了水流的范圍。第一阻流板的第一端與第一側板是固定連接的關系,二者之間不存在縫隙,隔絕冷卻液在此流動。第一阻流板的第二端為懸空狀態,其與第一側板之間形成液流縫,同時第一阻流板與第一側板之間圍成阻流腔,第一阻流腔及第二阻流腔的同時作用,將儲水箱內分為較大的且相對較為獨立的三個腔室,液體位于被隔絕的腔室內,即便是機動車發生較為激烈的振蕩,也不會造成儲水箱內部的冷卻液劇烈的震動,使進水管的管口處始終有冷卻液存在,使冷卻液的流動不存在空檔期,使循環泵不會將空氣吸入進水管,使各管路之間不會產生空氣,使系統更加穩定,冷卻效果更好。此外,雖然在冷卻系統中一般不會產生廢渣或其他廢棄物,但長時間的使用依然會產生一些廢物,震動較為柔和的儲水箱內部液體流動較為緩和,沉淀在儲水箱底部的廢棄物不容易進入進水管,使系統更加地穩定。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發動機內部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冷風機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儲水箱內部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儲水箱內部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4中的局部放大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中端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匯總:散熱器1;散熱片2;冷風機3;回水管4;儲水箱5;冷卻液6;進水管7;循環泵8;發動機前蓋9;出氣管10;發動機側蓋11;廢液管12;發動機13;密封墊14;出水口15;氣缸體16;進水口17;安裝座18;傳動電機19;轉軸20;扇葉21;出水管30;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第三側板33;第一阻流板34;第二阻流板35;第一端36;第二端37;底板38;阻流腔39;液流縫40;內側41;外側42;阻流條43;固定端44;自由端45;阻流槽46;固定件47;緊固螺栓48;緩流板49;第三端50;第四端51;過濾網52;過濾腔53;出水端54;除渣孔55;端蓋56。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例,請參閱圖1-圖7。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應用于機動車內,可以對發動機13起到很好的冷卻作用。請看圖1,發動機13水冷循環裝置包括發動機13、散熱器1及儲水箱5;所述儲水箱5與所述發動機13通過進水管7相連,所述發動機13與所述散熱器1通過出水管30相連,所述散熱器1與所述儲水箱5通過回水管4相連;所述進水管7上設有循環泵8,所述循環泵8用于使儲存于所述儲水箱5內的冷卻液6自所述儲水箱5流向所述發動機13。所述儲水箱5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31及第二側板32,儲水箱5還包括第三側板33,所述第三側板33的兩端連接所述第一側板31及第二側板32。所述儲水箱5內部對稱設有第一阻流板34及第二阻流板35,所述第一阻流板34為弧形,且第一阻流板34自上而下為拉伸結構,所述第一阻流板34包括相對的第一端36及第二端37,所述第一端36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側板31,且第一阻流板34的內弧朝向所述第一側板31,所述第二端37與所述第一側板31之間具有液流縫40;所述第二阻流板35連接于所述第二側板32。如圖1所示,散熱器1用來給冷卻液6散熱,儲水箱5用來存儲冷卻液6。進水管7、出水管30及回水管4的設置使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發動機、散熱器及儲水箱;所述儲水箱與所述發動機通過進水管相連,所述發動機與所述散熱器通過出水管相連,所述散熱器與所述儲水箱通過回水管相連;所述進水管上設有循環泵,所述循環泵用于使儲存于所述儲水箱內的冷卻液自所述儲水箱流向所述發動機;所述儲水箱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儲水箱還包括第三側板,所述第三側板的兩端連接所述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所述儲水箱內部對稱設有第一阻流板及第二阻流板,所述第一阻流板為弧形,且第一阻流板自上而下為拉伸結構,所述第一阻流板包括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側板,且第一阻流板的內弧朝向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側板之間具有液流縫;所述第二阻流板連接于所述第二側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發動機、散熱器及儲水箱;所述儲水箱與所述發動機通過進水管相連,所述發動機與所述散熱器通過出水管相連,所述散熱器與所述儲水箱通過回水管相連;所述進水管上設有循環泵,所述循環泵用于使儲存于所述儲水箱內的冷卻液自所述儲水箱流向所述發動機;所述儲水箱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儲水箱還包括第三側板,所述第三側板的兩端連接所述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所述儲水箱內部對稱設有第一阻流板及第二阻流板,所述第一阻流板為弧形,且第一阻流板自上而下為拉伸結構,所述第一阻流板包括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側板,且第一阻流板的內弧朝向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端與所述第一側板之間具有液流縫;所述第二阻流板連接于所述第二側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水箱還包括底板,所述第一阻流板及所述第二阻流板的底端密封連接所述底板。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一阻流板之間形成阻流腔,所述第一阻流板靠近所述阻流腔的一側為內側,第一阻流板上與所述內側相對的為外側;所述內側及所述外側均設有阻流條。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條為條狀,其長度方向與所述第一阻流板拉伸方向一致。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水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條相對所述第一阻流板傾斜設置,所述阻流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湯沛,夏基勝,林鑫焱,
申請(專利權)人:鹽城工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