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高速鐵路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預制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包括張拉錨梁、固定在張拉錨梁上的張拉千斤頂和放置在張拉錨梁內側并與張拉錨梁平行的張拉橫梁,張拉橫梁底部固定,張拉橫梁的兩端分別連接固定有一個與其垂直的張拉千斤頂,張拉千斤頂另一端與張拉錨梁固定連接,張拉橫梁橫向中心線處設有鋼尺,鋼尺上設有平行于張拉橫梁的魚線,張拉橫梁上對應張拉千斤頂油頂中心的位置設有測量裝置。(*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高速鐵路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預制
,具體是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是我國最新研制出的全新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砟軌道結構體系,CRTSⅢ型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軌道板是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工廠化生產,再到現場鋪設。為了保證軌道板內的縱橫向預應力鋼筋張拉到設計值,同時保證每根預應力筋的受力均勻,除對張拉臺座要求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等要求外對張拉橫梁要求有足夠的強度和抗彎剛度,張拉至,縱、橫向變形控制:設計荷載作用下臺座變形量應與張拉橫梁變形統籌考慮,兩者綜合變形建議不大于1mm。對于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預制工藝過程控制中,有效預應力對張拉橫梁變形的影響十分關鍵,因此,對每個已安裝完成的張拉橫梁的強度、抗彎剛度需要有效的驗證,以此保證軌道板預應力筋的張拉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解決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的問題,提供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及方法。本技術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包括張拉錨梁、固定在張拉錨梁上的張拉千斤頂和放置在張拉錨梁內側并與張拉錨梁平行的張拉橫梁,張拉橫梁底部固定,張拉橫梁的兩端分別連接固定有一個與其垂直的張拉千斤頂,張拉千斤頂另一端與張拉錨梁固定連接,張拉橫梁橫向中心線處設有鋼尺,鋼尺上設有平行于張拉橫梁的魚線,張拉橫梁上對應張拉千斤頂油頂中心的位置設有測量裝置。所述的張拉錨梁為正方形框架結構,張拉錨梁內部設有四個張拉橫梁,分別為橫向兩個,縱向兩個。所述的測量裝置為百分表或固定在傳感器底座上的位移傳感器。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方法,基于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完成,第一步:在每個張拉橫梁上設置3個測量點,包括A測量點、B測量點和C測量點,其中A測量點和B測量點設在張拉橫梁上對應兩個油頂中心的位置,第三個C測量點設在張拉橫梁的中心位置。第二步:張拉橫梁在受力之前在A測量點和B測量點位置百分表,百分表固定在張拉橫梁上放置的托架上,安裝完畢后記錄初始數據。第三步:在C測量點設置鋼尺,鋼尺與張拉橫梁通過吸鐵石連接,在預應力張拉前,在平行于橫梁橫向中心線吊掛魚線,魚線搭在鋼尺上,將魚線拉直,記錄魚線在鋼尺上的位置。第四步:待張拉至設計控制應力時,對A測量點和B測量點的百分表進行度數,并按第三步的方式再一次測量彎曲變形數據。第五步:通過對A測量點、B測量點和C測量點三個點位的初始數據和張拉至設計控制應力時的數據進行對比,當變形小于1mm時,判定張拉橫梁變形復合設計要求,當變形大于1mm時,判定張拉橫梁變形不復合設計要求。本技術通過對張拉橫梁上A、B、C三個測量點變形量的檢測,確定CRTSⅢ型板式無砟軌道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預制工藝過程控制中,有效預應力對張拉橫梁變形的影響,對每個已安裝完成的張拉橫梁的強度、抗彎剛度需要有效的驗證,以此保證軌道板預應力筋的張拉質量。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檢測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張拉橫梁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測量點分布圖;圖中1-張拉千斤頂,2-張拉橫梁,3-張拉錨梁,4-魚線,5-鋼尺,6-A測量點,7-B測量點,8-C測量點。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包括張拉錨梁3、固定在張拉錨梁3上的張拉千斤頂1和放置在張拉錨梁3內側并與張拉錨梁3平行的張拉橫梁2,張拉橫梁2底部固定,張拉橫梁2的兩端分別連接固定有一個與其垂直的張拉千斤頂1,張拉千斤頂1另一端與張拉錨梁3固定連接,張拉橫梁2橫向中心線處設有鋼尺5,鋼尺5上設有平行于張拉橫梁的魚線4,張拉橫梁2上對應張拉千斤頂1油頂中心的位置設有測量裝置。所述的張拉錨梁3為正方形框架結構,張拉錨梁3內部設有四個張拉橫梁2,分別為橫向兩個,縱向兩個。所述的測量裝置為百分表或固定在傳感器底座上的位移傳感器。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方法,基于所述的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完成,第一步:在每個張拉橫梁上設置3個測量點,包括A測量點、B測量點和C測量點,其中A測量點和B測量點設在張拉橫梁上對應兩個油頂中心的位置,第三個C測量點設在張拉橫梁的中心位置。第二步:張拉橫梁在受力之前在A測量點和B測量點位置百分表,百分表固定在張拉橫梁上放置的托架上,安裝完畢后記錄初始數據。第三步:在C測量點設置鋼尺,鋼尺與張拉橫梁通過吸鐵石連接,在預應力張拉前,在平行于橫梁橫向中心線吊掛魚線,魚線搭在鋼尺上,將魚線拉直,記錄魚線在鋼尺上的位置。第四步:待張拉至設計控制應力時,對A測量點和B測量點的百分表進行度數,并按第三步的方式再一次測量彎曲變形數據。第五步:通過對A測量點、B測量點和C測量點三個點位的初始數據和張拉至設計控制應力時的數據進行對比,當變形小于1mm時,判定張拉橫梁變形復合設計要求,當變形大于1mm時,判定張拉橫梁變形不復合設計要求。1、使用的主要儀器讀數顯示器與位移傳感器一起配套使用。2、使用的主要裝置拉繩式位移傳感器底座、電源插板3、主要人員技術人員2名4、主要步驟:1)安裝傳感器底座張拉臺座、張拉橫梁、張拉系統均安裝調試完成,具備滿負荷工作條件后開始安裝傳感器底座。底座為鋼制結構,上下均為15mm?厚鋼板,面積為20cm×20cm大小即可。中間支撐部分為鋼管與上下鋼板進行焊接。與混凝土地面連接部分為栓結。每個張拉橫梁在測試時需安裝3個底座,其中2個位置位于張拉千斤頂受力中心處,1個位于張拉橫梁中間位置。第個張拉橫梁均安裝底座,且為永久底座不拆除。2)底座安裝完成后,張拉橫梁調整至張拉初始位置后,開始安裝位移傳感器,將傳感器安裝在已組裝好的底座上面,通過傳感器基座上的磁鐵與鋼制底座相連接,將傳感器的拉線拉出(拉線并沒有同樣也帶有磁鐵)與張拉橫梁進行連接。將讀數顯示器與傳感器相連接,并且接通電源。將傳感器進行編號,兩端2個分別編號為A、B。中間傳感器為C。3)將讀數顯示器歸零,按照施工工藝進行初張拉,即在張拉固定端單根張拉預應力筋至設計值的30%,這個過程觀察讀數顯示器有無變化,但不記錄。4)初張拉完成后即可進行終張拉,終張拉是采用張拉橫梁受力縱橫向預應力全部整體張拉。5)整體張拉完成后,開始讀取A、B、C三個傳感器的位移讀數,并記錄。6)數據處理讀數顯示器上的讀數記錄完成后,即可進行數據處理,滿足(A+B)/2-C=<1m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張拉錨梁(3)、固定在張拉錨梁(3)上的張拉千斤頂(1)和放置在張拉錨梁(3)內側并與張拉錨梁(3)平行的張拉橫梁(2),張拉橫梁(2)底部固定,張拉橫梁(2)的兩端分別連接固定有一個與其垂直的張拉千斤頂(1),張拉千斤頂(1)另一端與張拉錨梁(3)固定連接,張拉橫梁(2)橫向中心線處設有鋼尺(5),鋼尺(5)上設有平行于張拉橫梁的魚線(4),張拉橫梁(2)上對應張拉千斤頂(1)油頂中心的位置設有測量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對CRTSⅢ型雙向先張法預應力軌道板張拉橫梁變形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張拉錨梁(3)、固定在張拉錨梁(3)上的張拉千斤頂(1)和放置在張拉錨梁(3)內側并與張拉錨梁(3)平行的張拉橫梁(2),張拉橫梁(2)底部固定,張拉橫梁(2)的兩端分別連接固定有一個與其垂直的張拉千斤頂(1),張拉千斤頂(1)另一端與張拉錨梁(3)固定連接,張拉橫梁(2)橫向中心線處設有鋼尺(5),鋼尺(5)上設有平行于張拉橫梁的魚線(4),張拉橫...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蘇雅拉圖,于善毅,薛澤民,王海員,付民光,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西;1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