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包括縱向的薄墻,設于所述薄墻內的套管和錨固筋,以及設于所述薄墻一側的梁,所述梁垂直于所述薄墻所在的平面,所述梁內具有鋼筋,所述鋼筋的一端進入所述薄墻內,并與所述套管相連,所述套管沿縱向開設有通孔,所述錨固筋穿過所述通孔固定于所述薄墻內,所述錨固筋沿縱向一體延伸,使得錨固筋在墻內的縱向長度符合使用要求,增加了錨固長度,且通過套管連接鋼筋與錨固筋,現場操作簡單,不需要較大空間,能夠有效解決其他錨固措施施工困難的問題,同時增加套管處的承受能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框架-剪力墻的連接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
技術介紹
在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中,由于建筑空間形式和使用功能的要求,框架-剪力墻和框架-核心筒體系是經常使用的結構形式。在這種結構形式中,框架梁的一端垂直于剪力墻的平面并支承于墻上形成梁-墻平面外連接節點。梁-薄墻平面外連接節點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剪力墻不能夠有效承受梁傳來的平面外的彎矩;第二是當框架梁內鋼筋直徑較大或者墻的厚度較小時,梁內鋼筋錨固于薄墻內的長度不滿足《混凝土設計規范》的規定,導致拉脫式破壞的發生。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節能環保要求的提高、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長,近十年來,我國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方面的研究逐漸升溫。而在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套筒形式的連接中,由于套筒的存在,連接的鋼筋不能太細,直接導致了墻內錨固長度的加長,由于剪力墻本身較薄,因此加大了錨固的難度。目前,可以采取增加梁頭或者添加明梁、或者焊接錨固板等加固措施來滿足規范的錨固要求,而對于裝配式結構來說,增加梁頭和明梁給產業化生產帶來了安裝復雜和制作模具等諸多不便,而在鋼筋末端焊接錨板或鉚接螺栓錨頭,雖然能夠提高鋼筋的錨固性能,但在實際的預制裝配式工程中,需要較大的空間供人工操作,而錨固區鋼筋排列密集,空間狹小,進行焊接或鉚接的操作困難。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更好的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通過套管連接梁與錨固筋,使錨固筋的長度符合使用要求,且操作簡單的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種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包括縱向的薄墻,設于所述薄墻內的套管和錨固筋,以及設于所述薄墻一側的梁,所述梁垂直于所述薄墻所在的平面,所述梁內具有鋼筋,所述鋼筋的一端進入所述薄墻內,并與所述套管相連,所述套管沿縱向開設有通孔,所述錨固筋穿過所述通孔固定于所述薄墻內,所述錨固筋沿縱向一體延伸。進一步,所述錨固筋的直徑與所述鋼筋的直徑相等。進一步,所述錨固筋縱向長度大于或等于15d,其中d為所述鋼筋的直徑。進一步,所述錨固筋通過綁絲綁扎固定于所述套管。進一步,所述套管沿其軸向開設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與所述通孔垂直且相交,所述中心孔的一端形成螺紋孔,所述鋼筋的端部設有螺紋進入所述螺紋孔內與所述螺紋孔配合固定。進一步,所述套管的壁厚等于所述鋼筋直徑的1/2。進一步,所述鋼筋進入所述螺紋孔內的深度大于所述鋼筋的直徑。進一步,所述鋼筋設有多根,每根所述鋼筋的末端均連接有所述套管,所述錨固筋沿縱向穿過多根所述套管。進一步,所述鋼筋與所述薄墻連接處設有套筒,所述套筒套接于所述鋼筋外,所述套筒的一端連接于所述薄墻的壁部。進一步,所述梁包括雙排受拉筋,下排的所述受拉筋末端具有彎折部彎折90°進入所述薄墻內,所述彎折部位于所述錨固筋的內側,所述彎折部與所述錨固筋的總長度大于或等于15d,其中d為所述鋼筋的直徑。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鋼筋的一端進入薄墻內與套管相連,套管開設有通孔供錨固筋穿設并固定,錨固筋沿縱向一體延伸,使得錨固筋在墻內的縱向長度符合使用要求,增加了錨固長度,且通過套管連接鋼筋與錨固筋,現場操作簡單,不需要較大空間,能夠有效解決其他錨固措施施工困難的問題,同時增加套管處的承受能力。【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中鋼筋安裝于套管前的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中套管的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 一薄墻、2—套管、21—中心孔、22—螺紋孔、23—通孔、3—錨固筋、4 一梁、5—鋼筋、51—螺紋、6—套筒、7—受拉筋、71—彎折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橫、縱……)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專利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如圖1至圖3,本專利技術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用于框架-剪力墻技術的梁-薄墻中,其包括縱向設置的薄墻1,薄墻1內設有套管2和錨固筋3,薄墻1的側面連接有梁4,梁4垂直于薄墻1所在的平面,即梁4橫向設置。梁4內具有至少一根鋼筋5,在本實施例中,梁4內具有上、下兩根鋼筋5,鋼筋5的一端伸入薄墻1內并通過套管2與錨固筋3相連,使得梁4錨固于薄墻1內的錨固力足夠,滿足錨固力、承載力和抗震性能的要求。梁4內具有上、下兩根鋼筋5,每根鋼筋5與薄墻1連接處設有套筒6,套筒6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裝配式梁?薄墻平面外連接技術,其特征在于,包括:縱向的薄墻,設于所述薄墻內的套管和錨固筋,以及設于所述薄墻一側的梁,所述梁垂直于所述薄墻所在的平面,所述梁內具有鋼筋,所述鋼筋的一端進入所述薄墻內,并與所述套管相連,所述套管沿縱向開設有通孔,所述錨固筋穿過所述通孔固定于所述薄墻內,所述錨固筋沿縱向一體延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沙連凱,孟憲宏,趙唯堅,
申請(專利權)人:沈陽建筑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