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
,具體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柱鋼筋定位組合式鋼套模具。
技術介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住建部《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提出,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20%以上,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50%以上。隨著國家對裝配式建筑的政策引導,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已成必然趨勢,未來10年會有越來越多的裝配式建筑涌現出來。對于同時含有預制柱和現澆柱的裝配式建筑,預制柱與現澆柱作之間一般以套筒-灌漿形式連接,現澆柱外伸鋼筋能否與預制柱底部灌漿套筒準確對位連接,直接影響豎向受力構件的連接質量及整個建筑的安全性。在施工中既要保證現澆柱鋼筋位置準確,又要確保操作的方便性,因此需要一種柱鋼筋定位鋼套模來保證鋼筋位置的準確性。現階段含有預制柱的裝配式建筑中,現澆柱外伸鋼筋常通過箍筋來進行多次綁扎定位,即“綁扎—糾偏—再綁扎—再糾偏”,這種方式耗時長,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且效果不理想;有些工程使用木模具進行鋼筋定位,其缺點是木模具容易變形、拆裝不方便,且不能重復利用,因此需要一種拆裝便捷、成本低廉的定位工具。現在市場上還沒有裝配式建筑施工中可直接利用的柱鋼筋定位模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提供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柱鋼筋定位組合式鋼套模具。為了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柱鋼筋定位組合式鋼套模具,包括兩個組裝成四邊形的L形定位單模和位于四邊形結構內的柱鋼筋,所述定位單模包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柱鋼筋定位組合式鋼套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組裝成四邊形的L形定位單模(1)和位于四邊形結構內的柱鋼筋(11),所述定位單模(1)包括橫向臂(2)和縱向臂(3),橫向臂(2)和縱向臂(3)的端部均設有連接部(4),連接部(4)上均設有上下方向的固定孔(5),定位單模(1)兩端組裝后通過連接部(4)的重疊設置及固定孔(5)可拆卸連接;橫向臂(2)和縱向臂(3)的內側均間隔開設有若干個半圓形的第一定位凹口(6),橫向臂(2)和縱向臂(3)交接的內角處設有第二定位凹口(7),第二定位凹口(7)的內側開口寬度小于其內徑;定位單模(1)組裝后,橫向臂(2)和縱向臂(3)上位于連接部(4)處的第一定位凹口(6)重疊形成第二定位凹口(7),第一定位凹口(6)及第二定位凹口(7)與柱鋼筋(11)相配。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柱鋼筋定位組合式鋼套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組裝成四邊形的L形定位單模(1)和位于四邊形結構內的柱鋼筋(11),所述定位單模(1)包括橫向臂(2)和縱向臂(3),橫向臂(2)和縱向臂(3)的端部均設有連接部(4),連接部(4)上均設有上下方向的固定孔(5),定位單模(1)兩端組裝后通過連接部(4)的重疊設置及固定孔(5)可拆卸連接;橫向臂(2)和縱向臂(3)的內側均間隔開設有若干個半圓形的第一定位凹口(6),橫向臂(2)和縱向臂(3)交接的內角處設有第二定位凹口(7),第二定位凹口(7)的內側開口寬度小于其內徑;定位單模(1)組裝后,橫向臂(2)和縱向臂(3)上位于連接部(4)處的第一定位凹口(6)重疊形成第二定位凹口(7),第一定位凹口(6)及第二定位凹口(7)與柱鋼筋(11)相配。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柱鋼筋定位組合式鋼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凹口(6)及第二定位凹口(7)的設置間距與鋼筋布置間距相配。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柱鋼筋定位組合式鋼套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單模(1)兩端組裝后通過固定孔(5)及螺栓固定。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柱鋼筋定位組合式鋼套模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常波,卓建明,金睿,徐擁建,郭士新,沈劍,金昊,皇浦飛飛,王堅,張江,梅獻忠,宣震宏,張維炎,何良犇,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